知識教育同價(jia) 值觀教育相結合,思政課程與(yu) 課程思政同向同行,是高校實現課程育人,構建“大思政”格局的必然選擇。那麽(me) ,如何結合專(zhuan) 業(ye) 課特點,挖掘課程育人功能,提升課堂教學的針對性與(yu) 感染力?在鄭州財經學院,學校統籌多部門聯動,啟動“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協同育人體(ti) 係探索,思政課教師協助專(zhuan) 業(ye) 課教師一同挖掘思政元素,找準課程思政的“著力點”,一同釀造課程“思政味兒(er) ”。
推出思政示範課:讓專(zhuan) 業(ye) 課教師感受“思政味兒(er) ”
“聽了一節原汁原味的思政課,我發現體(ti) 育課堂中處處蘊藏著思政元素,馬院老師為(wei) 我們(men) 開展體(ti) 育課程思政明確了方向。”在聽了馬克思主義(yi) 學院的思政示範課後,體(ti) 育教學部的馬元偉(wei) 老師深受啟發。
要改變在專(zhuan) 業(ye) 課上“硬塞”思政元素、硬性“灌輸”思政內(nei) 容的課程思政現狀,需要從(cong) 根本上提升專(zhuan) 業(ye) 課教師的思政素養(yang) ,讓課程思政的“主渠道”體(ti) 現真正的思政味道。為(wei) 此,馬克思主義(yi) 學院精選一批政治理論紮實、教學經驗豐(feng) 富的思政課教師,經過研究磨課,在全校推出思政示範課。“文化自信”“為(wei) 什麽(me)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行”“價(jia) 值觀”“中國夢”4個(ge) 示範課專(zhuan) 題陸續在全校教師中開講,引領廣大專(zhuan) 業(ye) 課教師感受真正的“思政味兒(er) ”。
兩(liang) 年來,鄭州財經學院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加快推進思政課程改革,實施思政理論課建設體(ti) 係創新計劃,構建了“5+1+X”大思政課程體(ti) 係,讓思政課真正發揮在價(jia) 值引領中的核心作用。
“一對一”幫扶:共同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
“課程思政不是增開一門課,也不是增設一項活動,而是將高校思政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各方麵,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在會(hui) 計學院開展的思政課程與(yu) 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對接工作座談會(hui) 上,對接組組長、馬克思主義(yi) 學院院長劉潔輝對“何為(wei) 課程思政”作出解釋。
根據學校“課程思政”與(yu) “思政課程”協同育人對接方案,馬克思主義(yi) 學院組建了由1名教授或副教授任組長、2名專(zhuan) 職教師組成的13支對接小組,一個(ge) 小組對接一個(ge) 教學院(部),通過研討交流、協同備課,結合不同課程特點、思維方法和價(jia) 值理念,與(yu) 專(zhuan) 業(ye) 課教師一同梳理挖掘課程中潛在的優(you) 秀思政元素。
開展“思政課程”與(yu) “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對接工作,既有效幫助專(zhuan) 業(ye) 課教師找準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學內(nei) 容、教學環節,讓思政為(wei) 專(zhuan) 業(ye) 課程導航;同時,在與(yu) 專(zhuan) 業(ye) 課教師研討交流中,思政課教師也深入領會(hui) 到各專(zhuan) 業(ye) 特點及蘊含的思政元素,有利於(yu) 因材施教,更接地氣。
創新載體(ti) :形成課程思政建設的有力抓手
一門有效融入課程思政的專(zhuan) 業(ye) 課對學生來說意味著什麽(me) ?“創作靈感更加多元,創作作品更有生命力,專(zhuan) 業(ye) 學習(xi) 的信心大大提高了。”在藝術設計學院舉(ju) 辦的“禮讚新時代 奮進新征程”課程思政建設成果展上,視覺傳(chuan) 達本科專(zhuan) 業(ye) 的何曉晴同學在發言中給出了答案。成果展上,一件件設計精巧、文化意味十足的素描、海報、模型作品,折射出藝術設計思維與(yu) 愛國情懷、文化自信、責任擔當的完美交融。
課程思政建設的“主渠道”在課程教學,關(guan) 鍵在教學資源開發。鄭州財經學院各教學院(部)、教研室在修訂完善課程思政融入人才培養(yang) 方案的同時,把開發教學資源作為(wei) 全麵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有力抓手,積極探索專(zhuan) 業(ye) 教學與(yu) 思政課程的融合路徑,不斷創新課程思政載體(ti) 。
近日,在河南省本科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項目建設名單中,鄭州財經學院《會(hui) 計學原理》課程位列其中,加快了學校課程思政精品示範課的建設步伐。此外,學校還通過舉(ju) 辦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創新大賽,鼓勵思政課教師與(yu) 專(zhuan) 業(ye) 課教師聯合申報項目,專(zhuan) 業(ye) 課教師帶領學生開展第二課堂等,多形式、多渠道開發課程思政教學資源,搭建多樣化課程思政載體(ti) ,實現課程思政貫穿教學全過程。(作者 李見新 楊建偉(wei) 李曉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