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体育登入口

首頁 > 職業教育 > 正文

非遺扶貧,職校要念好四本“真經”

發布時間:2021年06月18日16:17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非遺,特別是傳(chuan) 統工藝類非遺,與(yu) 人民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密切相關(guan) ,具有帶動貧困地區群眾(zhong) 就近就業(ye) 、居家就業(ye) 的獨特優(you) 勢,是助力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今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作為(wei) 非遺扶貧重要力量的職業(ye) 院校,應在開展非遺傳(chuan) 承人群研修研習(xi) 培訓計劃、搭建非遺扶貧實踐平台等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幫扶模式,念好四本“真經”,釋放職教非遺扶貧新動能,全麵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盤活非遺優(you) 勢資源,念好“產(chan) 業(ye) 扶貧經”

  非遺資源是一種重要的產(chan) 業(ye) 資源。我國非遺資源豐(feng) 富,種類繁多,四川、貴州、雲(yun) 南等一些中西部貧困地區生態保護傳(chuan) 承相對完整,且隨著社會(hui) 經濟發展,人們(men) 對非遺產(chan) 品的溢價(jia) 認知不斷提升,對高品質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載體(ti) 的非遺產(chan) 品需求穩步上漲,非遺消費活力和潛力巨大,具備較好的產(chan) 業(ye) 扶貧基礎和前景。

  但是,由於(yu) 缺乏設計、品牌和營銷等手段,非遺資源麵臨(lin) 轉化困難和轉化效益不高的現實難題。因而,職業(ye) 院校非遺扶貧需要重點解決(jue) 產(chan) 品設計、渠道營銷等問題,盤活非遺優(you) 勢資源。

  一是以設計延伸文化產(chan) 業(ye) 鏈。很多非遺傳(chuan) 統工藝缺設計,而職業(ye) 院校尤其是工藝美術類職業(ye) 院校在這方麵具有天然優(you) 勢,應充分發揮職業(ye) 院校的設計優(you) 勢,在尊重傳(chuan) 統手工技藝的基礎上,將傳(chuan) 統元素和現代生活需要進行對接、融合和再設計,以豐(feng) 富的題材、樣式、功能、類別等延伸特色文化產(chan) 業(ye) 鏈,開發更多適應現代審美和個(ge) 性要求的非遺時尚產(chan) 品,發展非遺扶貧經濟。如蘇州工藝美術職業(ye) 技術學院與(yu) 貴州雷山縣通過“校縣合作”共建傳(chuan) 統工藝研創中心,以傳(chuan) 統工藝產(chan) 品研發設計為(wei) 抓手,促進了雷山特色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

  二是以品牌拓寬銷售渠道。要想讓非遺傳(chuan) 統工藝產(chan) 品走出去,必須朝著品牌化的方向發展。但這些地區文化品牌建設滯後,也特別渴望與(yu) 行業(ye) 企業(ye) 、職業(ye) 院校聯合共建品牌,而不隻是純粹的產(chan) 品加工。職業(ye) 院校可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和電商平台打造品牌市場,拓展多元銷售渠道,推動手工藝品向商品轉化,如貴州織金縣的蠟染、刺繡等非遺傳(chuan) 統工藝品與(yu) 唯品會(hui) 合作,開創了電商扶貧新模式。

  此外,職業(ye) 院校還可借助文旅融合大趨勢,與(yu) 當地政府合作,聯合旅遊公司、展會(hui) 公司等開展非遺傳(chuan) 統工藝購物節、非遺傳(chuan) 統工藝體(ti) 驗、博覽會(hui) 等節慶活動,以文化消費帶動當地產(chan) 業(ye) 發展。

  加強非遺傳(chuan) 承教育,念好“技能扶貧經”

  無論是從(cong) 傳(chuan) 承發展角度,還是從(cong) 扶貧脫貧角度,加強非遺傳(chuan) 承教育都是一項值得嚐試推廣的扶貧舉(ju) 措,需要從(cong) “誰來教”“誰來學”和“怎麽(me) 學”上下功夫。

  一是“誰來教”。職業(ye) 院校應與(yu) 非遺傳(chuan) 統工藝項目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工藝師等建立良好的合作關(guan) 係,重構正式而融洽的師徒關(guan) 係,完善課酬津貼補助機製,激勵傳(chuan) 承人、工藝師悉心培養(yang) 後繼傳(chuan) 承者。

  二是“誰來學”。職業(ye) 院校可通過學費減免、生活補助等方式,吸引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的子女學習(xi) 非遺傳(chuan) 統工藝。通過接受職業(ye) 院校專(zhuan) 業(ye) 、係統、紮實的技能學習(xi) ,幫助他們(men) 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yang) ,獲得謀生立足的“一技之長”。既增加家庭收入,阻斷貧困的代際傳(chuan) 承,也有利於(yu) 非遺傳(chuan) 統工藝的傳(chuan) 承和創新,彌補以往傳(chuan) 承人文化程度較低、創新創意不足的劣勢。

  三是“怎麽(me) 學”。技能形成是技能知識習(xi) 得和技能經驗累積共同作用的結果,前者主要發生在學校,後者主要發生在工作場所。職業(ye) 院校應遵循技能形成的內(nei) 在機理,加強與(yu) 非遺扶貧就業(ye) 工坊、傳(chuan) 統工藝合作社、傳(chuan) 統工藝企業(ye) 等的合作,為(wei) 學習(xi) 者創設參與(yu) 具體(ti) 生產(chan) 實踐的真實情境,同時,引導學習(xi) 者在實踐情境中邊做邊學、反複實踐,幫助其建構知識、技能和職業(ye) 的內(nei) 在聯係。如此才能真正提高學習(xi) 者的技能水平,夯實脫貧的技能基礎。

  開展非遺工藝培訓,念好“就業(ye) 扶貧經”

  就業(ye) 扶貧通常分兩(liang) 種方式,一是本地就業(ye) ,二是勞務協作輸出。鑒於(yu) 非遺尤其是傳(chuan) 統工藝本身就是當地民眾(zhong) 賴以為(wei) 生的經濟手段,遍布城鎮村莊,關(guan) 聯千家萬(wan) 戶,因而職業(ye) 院校應聯合非遺扶貧就業(ye) 工坊、傳(chuan) 統工藝合作社、傳(chuan) 統工藝企業(ye) 、就業(ye) 基地、培訓中心等,采用“送培到家、就業(ye) 在家、增收在家”的方式,重點解決(jue) 本地就近就業(ye) 、居家就業(ye) 、零工經濟就業(ye) 問題。

  針對初學者,開展基礎的技能培訓,幫助其掌握工藝生產(chan) 的基本技能,獲得就業(ye) 機會(hui) ;針對熟練者,開展較高難度的技能培訓,幫助其提升效率和技藝,獲得更高工資報酬;針對創業(ye) 者,開展創業(ye) 能力提升培訓,通過創業(ye) 政策解讀、平台搭建、案例分享等為(wei) 創業(ye) 者“搭橋引路”,創設良好的創新創業(ye) 發展空間。反過來,良好的創業(ye) 環境也會(hui) 創造更多的就業(ye) 機會(hui) 。

  可以說,就業(ye) 扶貧是最有效、最直接、最持久的脫貧方式。職業(ye) 院校通過廣泛開展不同類型的非遺傳(chuan) 統工藝培訓,輻射帶動貧困地區農(nong) 村剩餘(yu) 勞動力、婦女、返鄉(xiang) 創業(ye) 者、殘疾人等在家就能夠憑借手藝獲得收入,可以有效推動民眾(zhong) 日常生活技藝向“脫貧生產(chan) 力”的轉化。如貴州雷山的麻料村建立了全國第一所銀匠免費培訓學校。

  在脫貧行動培訓中,需要注意培訓技藝簡化、培訓速成化等傾(qing) 向,以免影響傳(chuan) 統工藝的傳(chuan) 承和發展。

  彰顯非遺文化價(jia) 值,念好“文化扶貧經”

  很多時候經濟貧困的背後掩藏著文化的貧困,這是貧困的根。事實上,前麵提到的產(chan) 業(ye) 扶貧、技能扶貧和就業(ye) 扶貧,都在不同程度上滲透了文化扶貧的內(nei) 涵。

  新時代的扶貧工作不能僅(jin) 僅(jin) 把物質和經濟條件的改善作為(wei) 終極目標,也不能僅(jin) 圖一時之利的“熱鬧經濟”。因而,職業(ye) 院校非遺扶貧應著眼於(yu) 鄉(xiang) 村經濟與(yu) 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在因地製宜地創造經濟利益的基礎上,充分彰顯非遺獨特的地域文化價(jia) 值,不斷增強當地民眾(zhong) 的文化參與(yu) 感、獲得感和認同感,進而形成文化自信。

  依據我國鄉(xiang) 村振興(xing) 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生態宜居、鄉(xiang) 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ti) 要求,職業(ye) 院校非遺扶貧可借鑒日本“內(nei) 發式地域營造計劃”模式,按照地域經濟發展文化依據性、內(nei) 在發展性與(yu) 持續成長性的要求,做好長遠規劃,積極參與(yu) 鄉(xiang) 土資源稟賦的整體(ti) 挖掘與(yu) 係統開發,打造集非遺傳(chuan) 統工藝製作、展示、表演、體(ti) 驗、銷售、休閑於(yu) 一體(ti) 的特色文化村鎮,一村一品,為(wei) 當地民眾(zhong) 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自然環境和文化環境,同時大力發展鄉(xiang) 村文化旅遊,促進文化傳(chuan) 承與(yu) 旅遊開發之間的良性互動。如河南省南陽市新集村,基於(yu) 當地葫蘆烙畫的文化特色,大力發展葫蘆種植產(chan) 業(ye) 和以葫蘆文化藝術為(wei) 主題的旅遊產(chan) 業(ye) ,致力於(yu) 打造“全國葫蘆烙畫第一村”。(作者單位:金華職業(ye) 技術學院、浙江省現代職業(ye) 教育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李達

最新發布

公眾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