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內(nei) 作業(ye) 負擔重,校外培訓負擔更重,師生家長苦其久矣。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進一步減輕義(yi) 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e) 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針對中小學生負擔重尤其是“校內(nei) 減負、校外增負”現象作出重要部署,受到社會(hui) 廣泛關(guan) 注。
《意見》的出台有哪些意義(yi) ?如何規範校外培訓機構?怎樣將“雙減”工作落到實處?記者采訪了多位專(zhuan) 家。
“雙減”事關(guan) 國之大計黨(dang) 之大計
“分類明確作業(ye) 總量”“校外培訓機構不得占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組織學科類培訓”……細讀《意見》,條條政策都切中當下教育痛點。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直言:“《意見》的出台是利國利民的大事,是從(cong) 國之大計、黨(dang) 之大計角度作出的重大政策安排。”
顧明遠表示,當前義(yi) 務教育最突出的問題是中小學生負擔太重,影響學生身心健康。學生沒有時間走向大自然、走向社會(hui) ,缺乏寬廣的視野、豐(feng) 富的知識、創新思維和能力,對他們(men) 將來的學習(xi) 和發展都很不利。
“所以,減輕學生課業(ye) 負擔是關(guan) 係到培養(yang) 什麽(me) 人、怎樣培養(yang) 人的問題,是貫徹黨(dang) 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問題。負擔減輕了,才能真正做到‘五育並舉(ju) ’,使學生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成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者和接班人。”顧明遠說。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國家教育谘詢委員會(hui) 委員鍾秉林同樣表示,落實“雙減”,是促進學生全麵發展的重大舉(ju) 措。“針對現實問題,減輕學生過重作業(ye) 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就是為(wei) 了扭轉‘唯分數’‘唯升學’的不科學的教育評價(jia) 導向,避免短視化、應試化的教育,鼓勵學生興(xing) 趣和特長發揮,引導學生全麵而有個(ge) 性發展。”
“落實‘雙減’,亦是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重要部署。減負問題是社會(hui) 發展主要矛盾的體(ti) 現,即不同曆史時期人民群眾(zhong) 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與(yu) 教育資源供給不充分不均衡的矛盾。”鍾秉林指出,從(cong) 1955年《教育部關(guan) 於(yu) 減輕中、小學校學生過重負擔的指示》開始,國家和地方層麵頒布多道“減負令”,引導中小學育人方式的改革。新中國成立後的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和建設時期,減負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校和教師關(guan) 注學生學業(ye) 質量提升,培養(yang) 國家建設需要的精英人才;改革開放後減負的重點是要改變傳(chuan) 統的教育教學方式,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yang) 和教學質量的提升。
“黨(dang) 的十九大以後,人民群眾(zhong) ‘上學難’問題得到基本解決(jue) ,因此當前關(guan) 注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ye) 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目的是培養(yang) 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為(wei) 黨(dang) 育人、為(wei) 國育才,服務於(yu) 國家戰略需求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鍾秉林說。
規範校外培訓改到位改徹底
“幾年前,我和某市中小學校長座談,校長們(men) 都訴苦說學校被培訓機構‘綁架’了,不僅(jin) 增加了學生的課業(ye) 負擔,也增加了家長的經濟負擔。有一些校外培訓機構缺乏合格的教師,教學質量低下,還存在一些安全隱患。”顧明遠向記者反映了一線教育工作者的心聲。
2021年3月6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hui) 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談到校外培訓亂(luan) 象問題時強調:“對群眾(zhong) 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對打著教育旗號侵害群眾(zhong) 利益的行為(wei) ,要緊盯不放,堅決(jue) 改到位、改徹底。”
此次《意見》明確,堅持從(cong) 嚴(yan) 治理,全麵規範校外培訓行為(wei) 。針對校外培訓規模總量龐大、違法違規情況突出、被資本裹挾狀況嚴(yan) 重等突出問題,對症下藥,態度堅決(jue) 。
上海市教科院民辦教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董聖足表示:“《意見》釋放了極強信號,必須站在新時代新起點上大力規範校外培訓行為(wei) 。”
如何深入規範校外培訓行為(wei) ?董聖足認為(wei) ,對麵廣量大的校外培訓機構實施治理,是一個(ge) 極其複雜的係統工程。各級黨(dang) 委、政府及其相關(guan) 部門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及其實施條例的相關(guan) 規定,穩步推進培訓教育治理體(ti) 係及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是完善審批製度,倡導公益辦學。將原有線上學科類培訓機構由備案製改為(wei) 審批製,將現有麵向義(yi) 務教育階段學生的線上線下學科類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wei) 非營利性法人,以更好增強和凸顯公益性和普惠性。二是加強收費監管,嚴(yan) 控資本運作。進一步規範培訓機構收費和退費行為(wei) ,建立學費專(zhuan) 戶管理製度,督促完善資金內(nei) 控製度。三是強化素質導向,引導現有義(yi) 務教育學科類培訓機構轉型發展,麵向中小學生開展豐(feng) 富多彩的藝術、文化、科技、勞動和體(ti) 育等課後培訓活動,以補充全日製中小學校的短板和不足。四是健全執法機製,深化綜合治理。五是推動多方協同,促進行業(ye) 自律。”董聖足說。
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乃治本之策
“減負並非一減了之。”顧明遠表示,加強公共教育供給是減負的重要保障。
顧明遠進一步解讀:“首先要大力推進學校的均衡發展,加強薄弱學校的建設。隻有教育均衡發展了,才能從(cong) 根本上破解學生負擔過重的難題。其次要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ge) 學生。義(yi) 務教育階段嚴(yan) 禁以成績為(wei) 標準進行分班,應該因材施教。再其次,要深化教育改革,要把課堂教育作為(wei) 立德樹人的主渠道,改進教學方式方法,使每一個(ge) 學生在課堂上都能聽懂學會(hui) ,這樣就可以減少家庭作業(ye) 負擔。”
在鍾秉林看來,減輕學生負擔的根本之策在於(yu) 全麵提高學校教學質量,做到應教盡教,強化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隻有學校教育最大限度滿足學生的需求,讓學生在校內(nei) 學足學好,群眾(zhong) 才能不給孩子報班培訓。”
鍾秉林強調,減輕學生學業(ye) 負擔並不代表沒有負擔,減輕學生作業(ye) 負擔也並不代表沒有作業(ye) ,課後練習(xi) 包括重複性訓練與(yu) 實踐性活動等都是檢驗知識理解與(yu) 知識運用的重要手段。“因此,減輕學生過重學業(ye) 負擔要深入研究‘減什麽(me) ’,多樣化探索‘如何減’,關(guan) 鍵是深化教育評價(jia) 改革,變革教育教學方式,提高師資隊伍水平。同時也要明確,落實課程標準,實施課程方案,深化課程改革,保障學校教育的基本學業(ye) 標準不降低,是落實‘雙減’工作的基礎。否則,盲目減負則會(hui) 以降低學生學業(ye) 質量為(wei) 代價(jia) ,與(yu) 改革的目標也不相符。”
專(zhuan) 家認為(wei) ,落實“雙減”工作,需要政府、學校、家庭、社會(hui) 多方協同、統籌推進、共同治理。
“要明確各主體(ti) 的責任和邊界。政府要履行在提供公共教育服務中的有限責任,支持學校開展各種課後育人活動,並統籌考慮教師的工作負擔和相應報酬。同時也要避免過度包辦的現象。嚴(yan) 格規範校外教育培訓,同時也要注意發揮教育培訓市場的有益補充作用。家長觀念的轉變、家校協同育人機製的完善是‘雙減’問題的關(guan) 鍵。”鍾秉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