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是近期社會(hui) 關(guan) 注的焦點。這一政策對老師提出了哪些新要求?新學期開始了,老師該如何應對這些挑戰呢?
近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hui) 強調,落實學校承擔的“雙減”工作任務,必須嚴(yan) 格落實教育教學工作紀律。新學期開學後,義(yi) 務教育學校要:①嚴(yan) 格執行均衡編班的法律規定,不得以任何名義(yi) 設置重點班。②嚴(yan) 格執行教學計劃,不得隨意增減課時、改變難度、調整進度,不得利用課後服務時間講新課。③嚴(yan) 格執行作業(ye) 管理規定,嚴(yan) 禁給家長布置或變相布置作業(ye) ,不得要求學生自批自改作業(ye) 。④嚴(yan) 格執行考試管理規定,不得違規組織考試,不得按考試結果給學生調整分班、排座位、“貼標簽”。
在新政策背景下,麵對學生的成長需求以及家長的“教育焦慮”,一線教師們(men) 應該怎麽(me) 做?新學期教育教學工作怎樣開展?
1.研究學情與(yu) 教材,提高備課實效
減輕作業(ye) 負擔,要從(cong) 源頭抓起。備課是教學流程的起點,抓減負,要首抓備課。為(wei) 提高備課實效,教師應該認真研究學情與(yu) 教材,而不是“複製粘貼”教案,修修補補課件。
研究學情,就是要研究每節課學生“在哪裏”,研究教材,就是要研究每節課應把學生“引到哪裏”。中小學作業(ye) 負擔過重的情況很多源於(yu) 超前學和超標學,而這又破壞了“自然學習(xi) 起點”的課堂教學生態。
減輕作業(ye) 負擔,學生就可以在“自然起點”參與(yu) 課堂學習(xi) 與(yu) 探究,教師就可以準確判斷學生“在哪裏”實現因材施教。學科核心素養(yang) 是學科育人的重要目標,分析研讀教材,就是要對準學科核心素養(yang) 這個(ge) 靶心,確定“把學生引到哪裏”,隻有全麵把握教材的前後聯係,深入挖掘教材蘊含的學科核心素養(yang) 要素,才能使課堂教學實現有的放矢。
2.組織深度學習(xi) ,培育核心素養(yang)
“雙減”政策下的課堂教學,應聚焦學科核心素養(yang) ,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ti) 參與(yu) ,組織學生開展深度學習(xi) 。深度學習(xi) 不是深在知識難度上,而是要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和探究活動,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引導學生借助已有知識和經驗,開展探究性學習(xi) 。
當學生帶著積極的情感“願參與(yu) ”,借助已有認知經驗“能參與(yu) ”,通過多種感官或行為(wei) “真參與(yu) ”,學生獲得的不僅(jin) 僅(jin) 是知識技能,而是能夠帶得走、用得上的學科素養(yang) 。學生課堂上實實在在用1分鍾獲得的發展與(yu) 提升,是課後10分鍾的補習(xi) 也達不到的效果。
因此,一線教師要用好課堂教學的每一分鍾,增強課堂教學的目標意識和效益意識。課堂學習(xi) 效益高了,課後的作業(ye) 負擔自然就輕了。
3.充分利用課堂主陣地,提高作業(ye) 質量
作為(wei) 生命體(ti) 的兒(er) 童,天然擁有語言、思維、探究、創造等學習(xi) 需求。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指出:“教是為(wei) 了不教。”教育的職責在於(yu) 以生為(wei) 本,通過創設合適的情境,師生共同參與(yu) 課堂建構,共享探究過程,讓學習(xi) 真實發生,讓學生學會(hui) 學習(xi) 。
在此過程中,教師不是知識的搬運工,而是課程的建設者;教學不是僅(jin) 僅(jin) 傳(chuan) 授知識,而是師生間借助積極有效的對話為(wei) 平台,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ti) 驗與(yu) 觀念,豐(feng) 富教學內(nei) 容,求得新的發現,從(cong) 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的過程。
作業(ye) 是檢驗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抓手,教師在備課時須統籌安排每節課的作業(ye) 量,將課堂適當留白,精心安排練習(xi) 反饋的環節,及時查缺補漏,相對減少課後的書(shu) 麵作業(ye) 量。
4.研究作業(ye) 管理效能,提升課後作業(ye) 的“質”
教師要研讀課標,準確把握學科性質,積極開發利用課程資源,創造性使用教材,將作業(ye) 設計作為(wei) 課題來研究。
例如重視預習(xi) 作業(ye) ,係統設計符合年齡特點和學習(xi) 規律、體(ti) 現素質教育導向的基礎性作業(ye) ,積極嚐試分層作業(ye) 、彈性作業(ye) 和個(ge) 性化作業(ye) 等多種開放式作業(ye) 形式,因材施教,杜絕機械重複的無效性及懲罰性作業(ye) 等。
5.設計菜單作業(ye) ,強化反饋功能
教師不僅(jin) 要從(cong) 作業(ye) 總量上做到“科學合理”,也要從(cong) 作業(ye) 形式上做到“豐(feng) 富多樣”。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根據班級學情,通過布置分層、彈性和個(ge) 性化作業(ye) ,為(wei) 學生提供更多的作業(ye) 菜單,讓學生擁有選擇作業(ye) 的權利和機會(hui) 。
不妨嚐試每周安排一個(ge) “無作業(ye) 日”“實踐性作業(ye) 日”,也可以每月一個(ge) “零作業(ye) 周末”“長作業(ye) ”,以此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作業(ye) 的功能,不要讓作業(ye) 成為(wei) “要我做”的“負擔”,而是成為(wei) “我願做”的“常態”。布置與(yu) 反饋是作業(ye) 的兩(liang) 麵。
既要從(cong) 質、量、形上做好作業(ye) 的布置,也要及時做好作業(ye) 的批改與(yu) 反饋。一方麵對學有困難的學生加強麵批講解和答疑輔導,另一方麵對作業(ye) 優(you) 秀的學生要激勵表揚,不斷增強其學習(xi) 自信,讓作業(ye) 成為(wei) 學生才能展示的平台。
6.對學生多元評價(jia)
老師需要對“多元評價(jia) ”的內(nei) 容、維度、標準有更深入的了解,為(wei) 學生製定科學的評價(jia) 方案,用增值性評價(jia) 客觀判斷不同類型學生的成長,讓孩子們(men) “看見自己”,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老師還要適時向家長解讀孩子“多元評價(jia) ”結果,從(cong) 學生的性格特點、特長愛好、人際關(guan) 係等多方麵給出反饋,通過家校攜手,為(wei) 學生全麵、個(ge) 性化的發展做好規劃。
7.進行教學上的創新
隨著學生在校內(nei) 時間的增多,教師隻有用創新的教學手段,才能實現學校教育的多樣性,提升學校教育的質量,讓學生願意待在學校,且學習(xi) 效率有所提升。
老師可以從(cong) 小處著手,比如改變教與(yu) 學的方式,運用高效、趣味的授課工具、新穎創意的教育方式(微課、STEM)提高授課質量和學習(xi) 興(xing) 趣;課堂上除了一對多的講解,還可以組織同伴互助、小組共學,讓每個(ge) 孩子都“在場”;課後作業(ye) 除了雙基練習(xi) ,還要有靈活的主題活動、項目學習(xi) 、特長發展,讓每個(ge) 孩子都喜歡。
在保證孩子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還要通過學校教學培養(yang) 孩子們(men) 的多元能力,在有限的課時中開展創新課程,這對教師來說任重道遠,也是教師專(zhuan) 業(ye) 能力提升、開放心態眼界的過程。
8.參與(yu) 到課後服務中去
開展課後服務,不僅(jin) 可以有效解決(jue) 家長接送難、孩子沒地方去的問題,也可以充分利用課後時間,提供豐(feng) 富多彩的服務內(nei) 容,為(wei) 學生提供學習(xi) 和發展空間,還有助於(yu) 更好地滿足學生個(ge) 性化發展需求,促進學生全麵健康成長。
教師最了解自己班級的學生,課後服務也使教育更有針對性。隨著課後與(yu) 學生的接觸的增多,對本班學生能有更全麵、更深入的了解,從(cong) 而及時調整教學方案,以此來提升教學質量。
9.進行更有針對性的家校共育
如果說老師的教學能力,是家長信任老師的前提,那麽(me) 優(you) 秀的“共情”體(ti) 驗和有針對性的講授能力,則是獲得家長信任的重要條件。
作為(wei) 老師,精準解決(jue) 孩子困難、培養(yang) 孩子自主解決(jue) 問題能力離不開家庭的攜手努力。要注重和家長的溝通,引導家長的教育思想,統一教育理念;還要給予家長科學實用、容易操作的家庭教育方法指導,讓家長成為(wei) 學校教育有效的“助攻”。
這就對老師們(men) 的溝通能力、家庭教育知識有了更高要求。為(wei) 了撫平家長焦慮,順利推進學校教育,老師們(men) 需要花更多的工夫和時間。
10.協調好職業(ye) 角色與(yu) 個(ge) 人生活
課後服務的落地與(yu) 推廣,無形中拉長了老師們(men) 的工作時間,職業(ye) 角色與(yu) 個(ge) 人生活的衝(chong) 突將會(hui) 更加突出。這對老師們(men) 的工作狀態、積極性以及職業(ye) 預期都有著很大的影響。
老師們(men) 既要保證本職工作的完成,又要兼顧家庭和個(ge) 人生活,需要自身不斷提升工作效率,也需要整個(ge) 教育係統的關(guan) 注和協調——減少老師非教學和隱性工作時間,給予教師群體(ti) 更多關(guan) 注和關(guan) 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