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体育登入口

首頁 > 市縣動態 > 正文

周口:一家三口齊援疆,此心安處是吾鄉

發布時間:2021年10月15日18:29 來源:教育時報

“不是每一朵花,都可以開放在冰山之上,雪蓮做到了;不是每一棵樹,都可以生長在戈壁之上,胡楊做到了;不是每一位教師,都可以援疆支教,但是,我們(men) 援疆教師做到了。”10月9日,來自周口市的援疆教師朱華生驕傲地對記者說。


對口援疆,是黨(dang) 中央著眼黨(dang) 和國家戰略全局作出的重大決(jue) 策。按照河南省委、省政府援疆工作安排,周口市對口支援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第十三師。為(wei) 進一步紮實做好對口援疆工作,周口市選派5名幹部到淖毛湖農(nong) 場開展援疆工作。在周口市統計局工作的曾雪梅主動向組織要求報名參加援疆。正是曾雪梅對援疆工作的真誠與(yu) 熱愛,曾雪梅的愛人朱華生和當教師的女兒(er) 朱卿都非常支持她。他們(men) 一家人認真討論多次,對援疆都是持積極的態度:支持援疆,甘願奉獻,做最有意義(yi) 的事,無悔於(yu) 人生!


於(yu) 是,他們(men) 一家三口先後來到哈密市伊吾縣,“組團”去援疆了!

     

點燃星星之火,一馬當先


現年51歲的曾雪梅,是周口市統計局數管中心的高級統計師,工作中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多次獲得全國人口普查、經濟普查等大型普查國家、省、市級先進個(ge) 人。


淖毛湖是最邊遠最艱苦的地方之一,天氣惡劣,一年365天裏300天風沙不斷,十級風時刮得人都走不動,條件極其艱苦。曾雪梅今年3月15日到哈密市伊吾縣淖毛湖農(nong) 場,掛職核算中心主任,負責統計工作。就是在這樣的艱苦環境下,她總是頂著烈日或者迎著寒風去企業(ye) 、走街串巷的到商鋪和企業(ye) 指導統計人員認真開展統計工作。工作中,統計人員遇到自己不懂的地方,她就認真細則的講解,在她的幫助下,問題都能順利得到解決(jue) 。

 

舉(ju) 全家之力援疆,無悔無憾


今年56歲的朱華生,1988年從(cong) 河南大學中文係畢業(ye) ,是周口市川匯區進修學校的一名主講老師。曾2次獲得區級、市級優(you) 秀教師獎,多次獲得省優(you) 質課獎,是省級骨幹教師,教學經驗豐(feng) 富。30多年來從(cong) 事多種形式的教師培訓工作。他當過多年高中語文教師,主動到農(nong) 村支教3年,經常參加在周口職業(ye) 技術學院、周口師範學院教大學語文和做國培計劃講師。


朱卿,今年29歲,在大學時代就入了黨(dang) ,從(cong) 河南大學畢業(ye) 後紮根農(nong) 村當了一名特崗教師,三年後轉正,繼續在商水縣平店鄉(xiang) 東(dong) 鄧農(nong) 村小學任教。“得知我們(men) 全家人都願意援疆後,十三師、周口市援疆指揮部和周口市教育體(ti) 育局的大力支持,通過及時協調,很快就確定了朱卿的援疆支教工作。暑假剛過,她就隨隊來到了哈密市伊吾縣中心小學。”朱華生說,朱卿就邊教邊學,孜孜不倦。她前幾日剛剛講了一節數學公開課,評價(jia) 很好。


“家裏倆(lia) 美女都去援疆啦!打個(ge) 不恰當的比方,我有點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感覺!趁現在還算年富力強,女兒(er) 也大了,有自己的工作,家庭沒有負擔,不必計較名利得失,大膽去做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朱華生說。得知有援疆支教的任務後,朱老師早早地向單位和局裏麵提出了援疆申請,單位和局領導也非常支持,很快同意了我的申請。並且,局領導還對他給予了他殷切的囑托和關(guan) 懷。


年近六十,時不我待,朱華生遠赴千裏之外的哈密市伊吾縣,他希望在祖國的西北盡情傳(chuan) 播自己30餘(yu) 年的教學經驗,舉(ju) 全家之力援疆,不計較名利得失,不留遺憾。


2021年9月20日,經過焦急等待,朱華生終於(yu) 收到了省裏“組團式”援疆的通知。他趕緊處理好家裏的東(dong) 西,跟隨周口市8位援疆支教老師,在市教體(ti) 局領導的熱情叮嚀中,匆匆踏上了遠赴新疆的T197列車。

 

踐行文化潤疆使命,任重道遠


上了火車,來自全省各地的援疆支教教師互相激勵,激情澎湃。深夜到站了,十三師和哈密市教育局的領導親(qin) 自迎接他們(men) 。在做完核酸檢測後,他們(men) 來到哈密市委黨(dang) 校,開始了入疆隔離和培訓。


“在哈密培訓一周後,我們(men) 一行10人,來到了哈密市伊吾縣高中。大家嚴(yan) 格遵照防疫要求,直到10月8日,國慶節後開學,才進班講課。我被分配到高二教兩(liang) 個(ge) 班的語文。”朱華生說。


每天放了學,朱華生和援疆老師一起走在咯吱作響的冰雪路上,非常疲乏。他們(men) 所在的高中距離教師公寓隻有不到3公裏,但由於(yu) 沒有校車、公交車、單車,需要每次步行半個(ge) 小時。所以,朱華生每天的微信步數都能達到兩(liang) 三萬(wan) 步。


“宿舍的窗外就是雪峰,早上拉開窗簾,耀眼的雪峰仿佛就在麵前。”朱華生深知,他是來援疆支教,不是來欣賞大美新疆的。他和這次來援疆支教的120位河南同仁,以及多年來全國各地支援新疆的同誌們(men) 一樣,肩負著責任和使命,有著嚴(yan) 格的紀律和要求,要承擔繁重的教學和管理任務。前麵有很多的困難和艱辛,作息時間會(hui) 特別的緊張,突發性、臨(lin) 時性的事務會(hui) 讓人筋疲力竭,委屈和抱怨會(hui) 有,教學和學生管理的壓力也會(hui) 不少。


援疆支教任務繁重,責任重大,來不得半點馬虎。朱華生說:“一是學生基礎差,學習(xi) 吃力,成績也參差不齊。為(wei) 民族兄弟補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這塊短板的任務緊迫。二是我們(men) 作為(wei) 支教民族地區的老師,還肩負尊重民族文化,增進民族團結,文化潤疆的責任。對待民族學生,更要講究愛心、暖心和小心。所以我們(men) 要謙虛謹慎,邊教邊學。”


“我們(men) 一家人都在這個(ge) 東(dong) 天山北麓的伊吾縣,我所在的地方與(yu) 我愛人所在的淖毛湖農(nong) 場相隔75公裏,驅車需要兩(liang) 小時。”


雖然都在伊吾縣,但是朱華生一家人仍然不能時時見麵。在哈密培訓的日子裏,朱華生一家和援疆支教的同仁們(men) 都誓言做最美麗(li) 的雪蓮花、最堅強的胡楊樹,擔負起教育援疆、文化潤疆的神聖使命。他還在閑暇時間寫(xie) 了兩(liang) 首詩,表達自己紮根邊疆,支援哈密的決(jue) 心。“來援疆確實很驕傲,但不是自私地為(wei) 了名利,也不是輕浮地為(wei) 了逃避。因為(wei) 自己在做一件促進民族團結、推進豫哈交流、踐行文化潤疆的好事。但我也很清楚,援疆是夢想中的詩與(yu) 遠方,也是現實中的經曆與(yu) 擔當,是挑戰,是付出。”朱華生說。

 

(教育時報記者:丁璽)

 

 

朱華生一家三口在伊吾

 

 

周口市“援疆”教師受到當地歡迎


二審:侯軍鋒 三審:劉肖 責任編輯:魏旭

最新發布

公眾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