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中辦、國辦發布“雙減”政策。10月14日,鄭州版“雙減”政策出台,鄭州市教育局會(hui) 同相關(guan) 部門積極開展校外培訓機構複課調研、轉型意向摸排,實施“四大”專(zhuan) 項治理行動。截至11月11日,累計派出人員1.5萬(wan) 人次,排查調研校外培訓機構6128次,全麵摸清了我市校外培訓機構底數,為(wei) 調整校外培訓機構管理體(ti) 製奠定了基礎。
在多次調研、反複溝通、深入會(hui) 商的基礎上,11月3日,鄭州市教育局、體(ti) 育局、科技局和文廣旅局等6部門聯合印發了《關(guan) 於(yu) 做好校外培訓機構重新審核登記和調整管理體(ti) 製工作的通知》(鄭教監管函〔2021〕226 號),明確了各職能部門關(guan) 於(yu) 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的審批管理範圍,確定了調整工作采取分類辦理、分階段實施推進方案。其中:涉及遊泳、籃球、拳擊、中國象棋等80項內(nei) 容列入體(ti) 育類進行管理,管理主體(ti) 由鄭州市教育局轉為(wei) 鄭州市體(ti) 育局;麵向中小學生提供編程、機器人、創客、科學探索等各類科學技術培訓服務等內(nei) 容,列入科技類進行管理,管理主體(ti) 由鄭州市教育局轉為(wei) 鄭州市科技局;麵向中小學生舉(ju) 辦的音樂(le) 類、舞蹈類、書(shu) 法類、表演類等十餘(yu) 項非學曆藝術培訓等內(nei) 容,列入文化藝術類進行管理,管理主體(ti) 由鄭州市教育局轉為(wei) 鄭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
經過教育、體(ti) 育、科技、文廣旅等部門的共同努力,今天,全市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的審批管理完成了市級層麵的權限移交。全市原屬教育部門管理的學科類培訓機構轉為(wei) 非學科類的763家、原非學科類繼續辦學的919家校外培訓機構共1682家,分類移交給體(ti) 育、科技、文廣旅三部門。52家校外培訓機構移交給鄭州市體(ti) 育局實施監管(其中,“學轉非”的21家,原非學科類繼續辦學的31家);98家校外培訓機構移交給鄭州市科技局實施監管(其中,“學轉非”的82家,原非學科類繼續辦學的16家);1532家校外培訓機構移交給鄭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實施監管(其中,“學轉非”的658家,原非學科類繼續辦學的874家)。
下一步,市教育局、體(ti) 育局、科技局、文廣旅局還將繼續密切配合,壓實縣區責任,協調各開發區、區縣(市)完成區縣(市)級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審批管理權限移交。
1.深入推進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管理體(ti) 製調整工作
12月10日前,各開發區、區縣(市)的內(nei) 部移交、培訓機構辦學許可證和法人登記證變更等工作要全部完成。鄭州市教育局、體(ti) 育局、科技局、文廣旅局將對校外培訓機構進行分類管理、嚴(yan) 格規範。
2.加快推進全市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營轉非”工作
截至目前,鄭州市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已壓減80%以上。年底前,鄭州市教育局將緊盯“營轉非”行政審批及法人登記的目標任務,實行台賬式管理,加快推進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營轉非”工作,實現學科類培訓機構全麵性、規範化管理。
3.進一步加強對校外培訓機構預收費資金監管
11月15日,鄭州市教育局下發了《關(guan) 於(yu) 加強校外培訓機構預收費管理的通知》,建立校外培訓機構“專(zhuan) 用賬戶”,對校外培訓機構預收費資金全覆蓋、全流程、全方位進行監管,努力為(wei) 家長守護好“錢袋子”,防範資金風險。鄭州市發改委啟動了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政府指導價(jia) 的擬製工作,近日,《鄭州市義(yi) 務教育階段線下學科類校外培訓收費管理辦法(試行)》將正式出台,計劃從(cong) 2022年1月1日起,義(yi) 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收費將全麵執行政府指導價(jia) 管理。
4.進一步加大校外培訓廣告監管力度
11月19日,鄭州市市場監管局、教育局等九部門聯合下發了《關(guan) 於(yu) 做好全市校外培訓機構廣告管控的通知》,對校外培訓廣告進行全麵排查清理,從(cong) 嚴(yan) 規範全市校外培訓機構廣告發布行為(wei) ,加大校外培訓廣告監管力度,有效緩解學生和家長焦慮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