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晚,璀璨的煙花布滿“鳥巢”上空,中華大地再次迎來奧林匹克主火炬點燃的神聖時刻,作為(wei) “雙奧之城”的北京再次成為(wei) 世界矚目的焦點。
以冰雪為(wei) 媒,中國注定要讓世界再度驚豔。在這場冰雪盛宴中,各地各校秉持“冬奧有我”的信念,接力而行,以昂揚的青春之姿、“硬核”的科技成果持續貢獻教育力量。
服務冬奧 奉獻有我
在“鳥巢”驚豔上演、震撼世界的開幕式,離不開高校師生的助力。他們(men) 以貼心周到的服務和鍥而不舍的付出,在落實冬奧的各項工作中主動擔當,展現著師生的靚麗(li) 風采。
“我們(men) 在出發時分見過清晨泛著晨光的‘鳥巢’,也在返程途中路過無數次燈火通明。”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150名師生組成的誌願者團隊,參與(yu) 了北京冬奧會(hui) 開幕式的兩(liang) 次大聯排演練,分別模擬來自德國、荷蘭(lan) 、墨西哥等28個(ge) 國家代表團的運動員,承擔了開幕式入場演練環節。參與(yu) 冬奧會(hui) 開幕式工作的師生常常早上6點出發,晚上12點依然還在排練現場。
開幕式上,中國體(ti) 育代表團387人參加入場儀(yi) 式,以“開門紅”的禮儀(yi) 服飾閃耀登場,舉(ju) 手投足間盡顯中國製造之美。中國體(ti) 育代表團禮儀(yi) 服飾主題為(wei) “中國風采”,由北京服裝學院副教授尤珈團隊設計。服裝設計以紅色為(wei) 基調,形製以簡約為(wei) 主,整體(ti) 兼具東(dong) 方文化韻味與(yu) 結構科學美感。圍巾以國旗紅和國旗黃為(wei) 主色,以隸書(shu) 、楷書(shu) 、行書(shu) 3種書(shu) 法字體(ti) 織出“中國”二字。
“一刻也不能停,一步都不能錯,一天也不能耽誤”,是北京城市學院的師生在排練時最真實的感受。北京城市學院開幕式演員團隊要表演長達30分鍾的行進式廣場舞。持續舞動30分鍾,其運動量之大,接近於(yu) 跑一個(ge) 半程馬拉鬆。為(wei) 了不被體(ti) 能“拖後腿”,師生持續加強體(ti) 能和耐力訓練,任由汗水一次次浸透訓練服卻從(cong) 不言棄,最終在冬奧會(hui) 開幕式上出色完成表演。
手執奧運會(hui) 五環旗、希臘國旗、中國國旗等,青年執旗手們(men) 站在“鳥巢”中央,幹淨利落、整齊劃一地執旗、落旗……這些執旗手來自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由該校偵(zhen) 查學院、國家安全學院107名本科生組成的執旗手表演團隊,承擔了宣布冬奧會(hui) 開幕環節的執旗、揮旗任務。為(wei) 了這項意義(yi) 重大的任務,冬奧會(hui) 開幕式旗手經過了層層選拔,並在4個(ge) 多月內(nei) 進行了成千上萬(wan) 次的高強度訓練。
不僅(jin) 是開幕式,在北京冬奧會(hui) 的各個(ge) 環節,處處都有高校師生的身影。
“哈體(ti) 院是一所冰雪特色鮮明的高校,學校派出了48名教師服務冬奧會(hui) 裁判工作,僅(jin) 在崇禮賽區擔任單板滑雪和自由式滑雪項目技術官員的就有31名。”哈爾濱體(ti) 育學院教師、2022年北京冬奧會(hui) 滑雪項目裁判張大德表示。
哈爾濱體(ti) 育學院先後有近百名師生投入冬奧會(hui) 和冬殘奧會(hui) 備戰工作,實現北京冬奧會(hui) 7個(ge) 大項的人員全覆蓋。
“核對物資,帶領運動員接受采訪,管控仲裁室進出;平整跳台場地停止區雪麵,更換比賽項目出口比賽標語,三人一組輪流在場地為(wei) 參賽運動員服務;安裝固定器,造冰,比賽結束後冰麵受損修複。”河北體(ti) 育學院有近400名師生參與(yu) 冬奧服務。除誌願服務外,還有11人在各項賽事中擔任執裁工作。
“冬奧有我更精彩!”這是宣言,更是行動。以誌願者之名全身心付出的高校青年,為(wei) 北京冬奧會(hui) 注入了磅礴的青春動能,向世界展示了一個(ge) 積極向上、熱情洋溢的現代中國。
“扮靚”冬奧 科技助力
驚豔世界的北京冬奧會(hui) 開幕式上,多項“硬核”科技的使用,創造了科技奧運與(yu) 人文奧運相融互促的傑作。這份成就離不開眾(zhong) 多高校主動發揮專(zhuan) 業(ye) 優(you) 勢,為(wei) 冬奧貢獻科技動能。
“通過三維仿真技術,模擬出冬奧會(hui) 開幕式全流程,對演員、燈光、音樂(le) 、煙花、奧運火炬,甚至轉播機位等進行全方位‘排兵布陣’。這個(ge) 平台相當於(yu) 電影預演係統,幫助導演團隊等直觀了解開幕式的整體(ti) 效果。”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數字表演與(yu) 仿真技術團隊負責人丁剛毅介紹。北理工師生們(men) 采用學校原創的“智能化創編排演一體(ti) 化”係統,打造了全仿真的“虛擬鳥巢”,對每一名演員的動作效果逐一進行仿真,為(wei) 每一名表演者提供了“定製”表演手冊(ce) ,將節目細節一一標注清晰,對節目效果進行了上萬(wan) 次修改。
開幕式固然精彩,冰雪運動員在冬奧賽場的優(you) 異表現更加值得期待。冬奧會(hui) 籌辦以來,多所高校發揮專(zhuan) 業(ye) 優(you) 勢,持續為(wei) 運動員高效、科學訓練貢獻科技力量。
如何解決(jue) 以往運動員訓練過程中科技輔助手段少、訓練效果缺乏量化評估的問題?以中北大學教授醜(chou) 修建為(wei) 項目負責人,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北京體(ti) 育大學、國家體(ti) 育總局體(ti) 育科學研究所等9家科研院所、高校參與(yu) 研發的“智慧冰雪場關(guan) 鍵技術研究”提供了方法。該技術通過建立數據采集、分析、反饋及輔助訓練係統,實現對運動員的動作捕捉、心率數據采集、軌跡分析、實時量化分析與(yu) 可視化展示,可應用於(yu) 速度滑冰、高山滑雪、花滑、冰壺等多個(ge) 項目的備戰訓練,讓運動員的日常訓練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出現極端天氣,如何保障運動員的正常訓練?天津工業(ye) 大學教授劉皓領銜的“科技冬奧”項目組負責冬季耐低溫保障服裝關(guan) 鍵技術的主要研發工作,積極利用自身技術優(you) 勢與(yu) 相關(guan) 企業(ye) 合作,快速生產(chan) 一批自主研發的可穿戴自加熱手套與(yu) 頭罩等用品,為(wei) 冬奧運動員在超低溫環境下的訓練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持。
……
“AI教練”“智慧冰雪場”“自加熱頭盔”“大轉盤”……高校的科技力量是北京冬奧會(hui) 順利舉(ju) 辦的重要支撐,也在中國冰雪健兒(er) 的備戰中起到了關(guan) 鍵作用,讓他們(men) 以最佳的競技狀態逐夢冬奧。
“燃情”冰雪 奔向未來
2015年,北京和張家口攜手成為(wei) 2022年冬奧會(hui) 主辦城市。隨著冬奧氛圍的逐漸升溫,為(wei) 更好推動“冰雪運動進校園”,教育部陸續出台多個(ge) 文件,要求各地因地製宜,多措並舉(ju) 開展冰雪文化宣傳(chuan) 、推動冰雪運動知識普及和幫助學生掌握冰雪技能。特別是在2020年,教育部出台文件,計劃到2025年麵向全國中小學,遴選建設5000所全國青少年校園冰雪運動特色學校和700餘(yu) 所北京2022年冬奧會(hui) 和冬殘奧會(hui) 奧林匹克教育示範學校。
在相關(guan) 政策的推動下,各地積極加強冰雪運動學校建設,鼓勵各校開展形式多樣的冰雪項目和冰雪課程,為(wei) 學生點燃冰雪夢想。
2017年至今,北京市教委持續開展“冰雪進校園”係列推廣普及活動。截至目前,推廣普及活動及體(ti) 驗課已走進16個(ge) 區共計600餘(yu) 校次,覆蓋學生50餘(yu) 萬(wan) 人次。同時,北京市教委積極舉(ju) 辦中小學冰雪賽事活動,北京市中小學生冬季運動會(hui) 從(cong) 2016年至今已連續舉(ju) 辦了6屆,參賽人數從(cong) 最初的500餘(yu) 人增至現在的1700餘(yu) 人。在發展建設冰雪運動特色示範學校方麵,北京市教委已經在全市建設了200所冰雪運動特色校和199所奧林匹克教育示範校。
把體(ti) 育課“搬”進冰雪場則是內(nei) 蒙古推動冰雪運動進校園的有力之舉(ju) 。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為(wei) 全旗27所中小學開設了冬季滑雪項目研學課程。在呼倫(lun) 貝爾市、興(xing) 安盟、錫林郭勒盟、赤峰市等地區,各中小學利用當地冬期長、氣溫低的自然條件,為(wei) 學生建造滑冰、滑雪場地,讓冰雪運動充實學校體(ti) 育課程,體(ti) 育課從(cong) 操場走進了滑冰場、滑雪場。
感受冰雪運動的魅力,亦不再是“北方專(zhuan) 屬”,而是迅速在南方“熱”了起來。
在四川,教育部門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身心特點,研製了適合中小學生的冰雪研學實踐課程。文旅部門則精心篩選推出成都等10個(ge) 市(州)的12款冰雪主題研學遊產(chan) 品和線路。
製造“冷”資源,釋放“熱”效應。湖南科技大學在校內(nei) 第三體(ti) 育館搭建真冰滑冰場,同時組建了專(zhuan) 業(ye) 的教練隊伍,推動將冰上運動納入體(ti) 育專(zhuan) 業(ye) 和大學體(ti) 育課程的選修內(nei) 容。寒假期間,學校滑冰場持續向大眾(zhong) 開放上冰體(ti) 驗活動,為(wei) 當地中小學生冰雪運動提供了上乘的活動場所。
……
在大江南北、長城內(nei) 外的校園裏,廣大青少年全身心投入冰雪運動,是對北京冬奧會(hui) “最深情的告白”。他們(men) 以冰雪為(wei) 樂(le) ,與(yu) 冰雪共舞,演繹了各自的“冰雪奇緣”。(統稿:本報見習(xi) 記者 王陽 采寫(xie) :本報記者 施劍鬆 曹曦 周洪鬆 趙岩 陳欣然 郝文婷 魯磊 陽錫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