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冬奧主火炬“大雪花”緩緩落下,燃燒了16天的奧運之火漸漸熄滅,為(wei) 期16天的北京冬奧會(hui) 落下帷幕。中國兌(dui) 現承諾,為(wei) 全世界獻上了一場真正無與(yu) 倫(lun) 比的體(ti) 育盛會(hui) 。奧運之火熄滅了,但是運動場內(nei) 外,那些挑戰極限、超越自我,追求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精彩故事,將給我們(men) 留下深刻的啟迪。
從(cong) “別人家的孩子”穀愛淩身上學什麽(me)
兩(liang) 金一銀,18歲的“天才少女”穀愛淩為(wei) 自己的冬奧首秀畫上了一個(ge) 圓滿的句號。實際上,在摘金奪銀之前,穀愛淩就因為(wei) 各方麵的出色表現成為(wei) 北京冬奧會(hui) 的頂流。
世界冠軍(jun) 、學霸、時尚達人……這些標簽或許都難以完整描述穀愛淩。穀愛淩的光環早就溢出了運動場,人們(men) 熱議穀愛淩是如何“製造”出來的。很多家長坦言,穀愛淩的出現讓自己的育兒(er) 焦慮翻倍了。一些家長或是自嘲或者自勉:“雞娃”不如“雞自己”。而在一些人看來,穀愛淩的成功複製不過來,她的成功屬於(yu) 精英階層,是育兒(er) 天花板的存在,跟普通人沒有什麽(me) 關(guan) 係。
毫無疑問,穀愛淩的成長,建立在優(you) 越的家庭條件之上,而且是充分利用中美兩(liang) 國的優(you) 質教育資源,使其天賦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發。再加上對機遇的選擇和把握,成就了今天的穀愛淩。這些優(you) 越條件,顯然是大多數人所難以企及的,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來講,製造下一個(ge) “完美小孩”幾乎是不可能的。但穀愛淩的成長之路,也揭示出一些普遍的教育常識、成長規律,普通人並非隻能羨慕,以至於(yu) 徒增育兒(er) 焦慮。從(cong) 穀愛淩的身上,我們(men) 仍然可以發現很多可供借鑒的東(dong) 西。
比如,尊重興(xing) 趣。唯有熱愛,可抵歲月漫長。穀愛淩從(cong) 三歲開始就走上滑雪場,固然因為(wei) 她的媽媽就是滑雪教練,帶給了她接觸冰雪運動的機會(hui) ,但一路走來,歸根結底還是熱愛。“我不是為(wei) 了拿奧運獎牌而滑雪,也不是為(wei) 了考上斯坦福而學習(xi) ,我這麽(me) 做是因為(wei) 我喜歡,順便贏幾場,而贏又讓我更喜歡去做。”從(cong) 滑雪中了解到自己的興(xing) 趣,並願意承受風險和傷(shang) 痛而選擇堅持,從(cong) 滑雪中享受更大的快樂(le) 。她發現了自己的興(xing) 趣,而母親(qin) 尊重她的興(xing) 趣,支持她的選擇,而不是為(wei) 她選擇,更不是強迫她做什麽(me) ,“尊重孩子的興(xing) 趣”無疑是這一教育模式的基礎。
不僅(jin) 是穀愛淩,蘇翊鳴也曾在做演員和職業(ye) 滑雪運動員之間動搖過,父母給他的建議是:“做你喜歡的。”正是因為(wei) 熱愛,不斷激發他們(men) 的天賦,使他們(men) 獲得了不斷挑戰自我、超越自我的持續動力。為(wei) 人父母,需要反思的是,在孩子成長道路上,有多少是孩子自己在選擇,又有多少是父母為(wei) 他們(men) 選擇,把自己未實現的夙願寄托在孩子身上?
也正是因為(wei) 熱愛,所以專(zhuan) 注。睡夠十小時,是穀愛淩的另一個(ge) 成長秘訣。一天隻有24小時,對誰來說都是如此,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實現全麵成長,這背後是強大的時間管理能力。比其他運動員睡覺時間長,但不睡覺的時候就更加專(zhuan) 注。比全職滑雪的人付出的時間少,那麽(me) 就奮力追趕,不斷提高效率。“做作業(ye) 的時候用百分百的精力去做,然後用百分百的時間去滑雪,這樣才能滑到最好的成績,也能得到學校最好的成績。”
也正是因為(wei) 專(zhuan) 注產(chan) 生的效率,讓她有機會(hui) 不斷拓展自己的邊界,培養(yang) 廣泛的興(xing) 趣和愛好,嚐試一切有趣的東(dong) 西,並在熱愛的賽道上不斷超越自我。讓孩子犧牲睡眠時間去追求學業(ye) 目標是不少家長的選擇。但從(cong) 穀愛淩的案例上,我們(men) 應該認識到,保障睡眠時間是健康成長的需要,而且可以與(yu) 實現學業(ye) 目標、成長目標等並行不悖。做好時間管理,提高專(zhuan) 注度,所能產(chan) 生的效率遠超過對睡眠時間的壓榨。
“製造”下一個(ge) 穀愛淩不可為(wei) ,“別人家的孩子”終究是別人家的,不必為(wei) 此而神傷(shang) 、焦慮,也不必為(wei) 此而不平。富裕還是貧窮,當然會(hui) 深刻影響孩子的成長道路。但每個(ge) 人都是一個(ge) 獨一無二的個(ge) 體(ti) ,都有自己暫待爆發的“小宇宙”。尊重孩子的興(xing) 趣和選擇,尊重教育常識和成長規律,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天賦,發展自己的天賦,“小宇宙”就能迎來爆發的時刻,每個(ge) 孩子都能成為(wei) 更好的自己。(作者 楊三喜 係本報記者)
敢於(yu) 突破自我 不唯金牌論英雄
“哪怕就是爬,我也要站在冬奧會(hui) 的賽場上。”在北京冬奧會(hui) 單板滑雪男子U型場地技巧資格賽中,帶傷(shang) 出戰的中國小將高弘博因腳踝骨折隻能做一些基礎動作,最終拿到15分。雖然分數全場最低,但他笑得異常燦爛,因為(wei) 上場了就沒有遺憾,這樣的樂(le) 觀與(yu) 堅韌也打動了無數網友。
“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北京冬奧會(hui) 上,運動員們(men) 全力以赴地踐行著這樣的奧運精神。不斷挑戰自我、突破極限,獲得金牌是每個(ge) 運動員的夢想,但他們(men) 所追求的又不僅(jin) 限於(yu) 金牌。放手一搏、站上自己熱愛的賽場突破自我,同樣是值得驕傲的成功,同樣能夠收獲掌聲和認可。
這種勇於(yu) 突破自我、挑戰極限,不唯金牌論的體(ti) 育精神,對於(yu) 引導學校破除唯分數、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引導家長樹立科學的成長觀,引導孩子正確看待自身的成長,同樣具有重要的啟示。
取得優(you) 異成績的人固然歡喜,但作為(wei) 最後一名也不應妄自菲薄。教育是一場人生長跑,每個(ge) 人真正挑戰的敵人始終都是自己,拚盡全力、沒有輕言放棄的人都應該被尊重。就像本屆奧運會(hui) 的“微火”火炬一樣,每一個(ge) 奮力“燃燒”自己、堅持拚搏的人都是一束“微光”,都可以通過自己的方式照亮世界。
敢於(yu) 突破自我,本身就是一種成功。起初,很多人都不理解羽生結弦,為(wei) 什麽(me) 要在冬奧會(hui) 這麽(me) 重要的場合挑戰未被任何選手在比賽場合攻克的阿克塞爾四周跳(4A)。他在自由滑比賽前一天練習(xi) 中,腳踝已經受傷(shang) ,卻剛一上場就毫不遲疑地挑戰起了4A,第一次摔倒後他又立即調整狀態,開啟第二次挑戰,那份勇氣和堅定讓人深受鼓舞。這樣的冒險會(hui) 讓他錯失金牌,但是不這麽(me) 做他也許會(hui) 迷失自己。他在接受采訪時坦然表示:“一定意義(yi) 上,我已經挑戰成功了。”因為(wei) 在他心裏,最重要的並不是獲得金牌,而是挑戰極限。敢於(yu) 跳出自己的舒適區,不沉醉在已獲得的成功和掌聲中,格局不再局限於(yu) 獲得一枚獎牌,而是收獲更高的人生價(jia) 值追求。通過羽生結弦,我們(men) 可以認識到,重要的不僅(jin) 僅(jin) 是成績,而是在學習(xi) 過程中的積累和進步,在努力奮進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精神維度。也許孩子並沒有達到預期,但是隻要有進步有成長,都值得被鼓勵和讚揚。
戰嗎?戰啊!以最孤高的夢,致那冰雪上的嗚咽與(yu) 怒吼。敢於(yu) 突破自我,能縮短與(yu) 夢想的距離。中國小將蘇翊鳴在摘取單板滑雪男子坡麵障礙技巧銀牌後,有很多網友鳴不平。而他並沒有將目光停留在過去,沒有去糾結金牌還是銀牌,而是全身心投入到下一場比賽中,最終在單板滑雪男子大跳台項目中斬獲金牌。在蘇翊鳴身上,我們(men) 可以看到,教育注重的不僅(jin) 僅(jin) 是初速度,更是加速度,是突破自我的勇氣。奧運會(hui) 上的競爭(zheng) ,打敗的不隻是對手,更是內(nei) 心的恐懼與(yu) 壓力,是戰勝自己。超越自己,就是贏家。我們(men) 可以引導孩子認識到,努力的重點不僅(jin) 僅(jin) 是為(wei) 了攀登到頂峰,而是在攀登的磨礪中讓自己變得更強大,隻有這樣才能抵禦生命中的不確定性。成功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下實現的,我們(men) 無法篤定成功,卻可以增加成功的概率,獲得獎牌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奔向頂峰的過程。(本報評論員)
挫折與(yu) 失敗也是一堂必修課
北京冬奧會(hui) 上,徐夢桃摘得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項目金牌,齊廣璞則摘得自由式滑雪男子空中技巧項目金牌,這均是二人參加四屆冬奧會(hui) 以來的首枚金牌。
對於(yu) “遲來”的冬奧會(hui) 金牌,圓夢的徐夢桃喜極而泣,齊廣璞也難掩激動的淚水。冠軍(jun) 的榮光、輿論的讚美,都會(hui) 隨著這枚個(ge) 人冬奧首金如潮水般湧來,可在榮耀背後,他們(men) 麵對挑戰、失敗,不後退、不放棄,愈挫愈勇的精神或更難能可貴。
徐夢桃、齊廣璞的努力與(yu) 堅持最終在北京冬奧賽場收獲了圓滿結果,可在競爭(zheng) 極其激烈的職業(ye) 體(ti) 育賽場,還有很多優(you) 秀的運動員終其職業(ye) 生涯或許都不能站上領獎台,更別說收獲金牌。這就是體(ti) 育的殘酷,當然也是體(ti) 育的魅力所在。有競爭(zheng) 就有成功和失敗,即便最優(you) 秀的運動員,也不能保證沒有失敗的時刻。在失敗中重新站起來,即便依然無法戰勝對手,誰又能說這樣的堅持與(yu) 努力沒有回報?
體(ti) 育賽場競爭(zheng) 激烈,而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同樣也充滿著各式各樣的競爭(zheng) ,學業(ye) 競爭(zheng) 、就業(ye) 競爭(zheng) 、職場競爭(zheng) ……競爭(zheng) 無處不在,無疑是人生的常態。而且,現代社會(hui) 中,我們(men) 麵對的還是一個(ge) 愈發激烈的競爭(zheng) 環境。然而,在我們(men) 的教育傳(chuan) 統中,傳(chuan) 遞的更多是關(guan) 於(yu) 如何成功的理念,而對於(yu) 挫折教育往往重視不夠。這導致一些人難以承受競爭(zheng) 的壓力,或者難以坦然麵對挫折和失敗。
有競爭(zheng) 就會(hui) 有成功或失敗,沒有誰能一帆風順,我們(men) 的教育在引導青少年勇敢直麵挑戰、參與(yu) 競爭(zheng) 的同時,也要教會(hui) 他們(men) 如何麵對失敗和挫折,因為(wei) 這是競爭(zheng) 之下必然要麵對的問題。那些最終成功的,往往都是能直麵失敗、不懼挫折,將一次次失敗轉化成搭建成功堡壘基石的人。這樣的能力有人可能與(yu) 生俱來,但更多是通過後天培養(yang) 習(xi) 得。
在這方麵,家長、教師不妨借助冬奧中的故事積極引導青少年學會(hui) 競爭(zheng) ,學習(xi) 冬奧運動員們(men) 敢於(yu) 挑戰對手、超越自我的不服輸精神。這對於(yu) 他們(men) 提升學業(ye) 水平、個(ge) 人能力抑或走出校園進入社會(hui) 後應對各種挑戰,都大有益處。須知,恰恰隻有知道如何麵對失敗,才有可能更好收獲成功。眼裏隻有成功,或在接受的教育中隻有成功學,那遭遇一場失敗就可能一蹶不振,而即便收獲成功也可能因為(wei) 一次挫折而無法守住勝利的果實。隻有做到正視失敗,才能做到身處低穀不氣餒、站在高處不驕傲,也才有可能厚積薄發取得成功,並從(cong) 一場勝利走向另一場勝利。
包括冬奧會(hui) 在內(nei) 的體(ti) 育賽場,有太多既領略過頂峰無限風光,又在低穀苦苦掙紮過的優(you) 秀運動員。家長、教師在引導青少年學習(xi) 優(you) 秀冰雪運動員敢打敢拚、勇爭(zheng) 上遊、不斷追求成功的精氣神外,不妨也充分運用“典型人物”開展好挫折教育,讓青少年告別百般嗬護的“溫室”,使孩子們(men) 在與(yu) 失敗、挫折的“交鋒”之中韌性得到提升、抗挫折能力得到提高,引導青少年成長為(wei) 積極向上、無懼競爭(zheng) 敢於(yu) 成功,又能坦然麵對失利、直麵挫折的身心健康的一代。(作者 夏熊飛 係媒體(ti) 評論員)
傳(chuan) 承冬奧精神 上好“開學第一課”
2月20日,北京冬奧會(hui) 圓滿落幕。這是我國首次舉(ju) 辦冬奧會(hui) ,北京也成為(wei) 全球首個(ge) “雙奧之城”,北京冬奧會(hui) 成為(wei) 展現新時代國家形象、發揮大國之治、提振發展信心的重要窗口和契機。通過這段無與(yu) 倫(lun) 比的“北京時間”,全世界再次驚歎於(yu) 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和如詩如畫的中國式浪漫,沉浸於(yu) 美輪美奐的開幕式和閉幕式,感動於(yu) 台前幕後無私奉獻的工作和服務人員。這就是北京詮釋出來的奧林匹克精神給全世界帶來的震撼和感動。
我們(men) 看到賽場上實力與(yu) 顏值並存的穀愛淩憑借出色的比賽表現斬獲2金1銀,我們(men) 看到蘇翊鳴成為(wei) 冬奧會(hui) 曆史上最年輕的單板大跳台冠軍(jun) 和首位贏得冬奧會(hui) 單板滑雪金牌的中國運動員,用1金1銀的優(you) 異成績送給自己一份特殊的成人禮;我們(men) 看到三屆冬奧會(hui) 老將武大靖獲得中國首金時的幾度哽咽、情難自已;我們(men) 還看到患有先天性心髒血管畸形、36歲創造生命奇跡的肖恩·懷特,參加8屆奧運會(hui) 的50歲德國速滑選手佩希施泰因……每一位運動員拚搏的身姿和頑強意誌都令人動容,他們(men) 所詮釋的冬奧精神遠不是一塊獎牌所能表現的。
北京冬奧會(hui) 帶來的影響,特別是對青少年的影響超乎預期。百度熱搜大數據顯示,北京冬奧會(hui) 是史上最“熱”冬奧會(hui) ,比上屆冬奧會(hui) 高出5倍,80後是關(guan) 注的主力,而00後的興(xing) 趣高於(yu) 90後。誠如世界青年大會(hui) 秘書(shu) 長伊迪歐拉·帕肖拉瑞所言,冬奧會(hui) 是青年得以了解不同文化、傳(chuan) 統和社會(hui) 經濟狀況的重要國際活動和平台。尤其是廣大青少年,處於(yu) 成長的關(guan) 鍵時期,處於(yu) 世界觀、人生觀、價(jia) 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用什麽(me) 樣的精神食糧哺育成長,用什麽(me) 樣的理想價(jia) 值引領成長,不僅(jin) 關(guan) 乎青少年個(ge) 體(ti) 發展,也關(guan) 乎國家民族的未來。舉(ju) 辦北京冬奧會(hui) 、冬殘奧會(hui) 不是一錘子買(mai) 賣,不能辦過之後就成了“寂靜山林”。冬奧會(hui) 如此,冬奧精神就更不應該成為(wei) “寂靜山林”,而應成為(wei) 中國人新的“精神營養(yang) 劑”和“精神沃土”。如何深層、深度、深刻挖掘冬奧精神,提煉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為(wei) 青少年恰逢其時地上好春季“開學第一課”,是契機,更是責任。
如何有效激活冬奧精神的育人元素,深度挖掘冬奧精神中寶貴的育人價(jia) 值,把“拚搏精神”“中國自信”“開放包容”等冬奧精神印記牢牢鐫刻在廣大青少年的心中,不能簡單化、機械式、口號式,更不能搞形式、走過場,必須注重內(nei) 容、講究方法,準確把握青少年的成長特征,正確處理專(zhuan) 業(ye) 教育和思想教育的關(guan) 係,善於(yu) 運用青少年喜聞樂(le) 見的方式與(yu) 方法,讓冬奧精神走進青少年,鮮活起來、生動起來、具體(ti) 起來,引領正確的方向,根植文化的自信,鼓舞奮進的青春,讓青少年在新時代感悟到並真正實踐北京冬奧精神的奮進力量。
冬奧精神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關(guan) 鍵是內(nei) 容。北京冬奧會(hui) 的精彩屬於(yu) 中國,也屬於(yu) 世界。冬奧精神是中國人的奮進營養(yang) 劑,也是全世界共同的精神財富。如何把這種偉(wei) 大的精神力量轉化成青少年健康成長、奮力前進助推器的邏輯起點是“融入什麽(me) ”,也就是冬奧精神的主要內(nei) 容、核心要義(yi) 的問題。
雖然,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角色對冬奧精神有不同的解讀和認識,但以下三個(ge) 方麵一定要和青少年講深講好:一是要把新時代奧林匹克精神和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體(ti) 育精神講深講好,引導廣大青少年勇爭(zheng) 一流、不言放棄、奮勇拚搏。這是冬奧精神“看山是山”的第一層內(nei) 涵,是奧林匹克體(ti) 育精神的“官方話”。二是要把冬奧會(hui) 閃耀的中國元素、中國自信、中國精彩講深講好,切實增強廣大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這是冬奧精神“看山不是山”的第二層內(nei) 涵,是“北京話”的時代體(ti) 現。三是要把冬奧會(hui) “更團結,向未來”的人類命運共同體(ti) 這一全球價(jia) 值觀講深講好,在廣大青少年心中播撒和平的種子,用更開放、更包容、更自信的姿態放眼世界、開創未來。這是冬奧精神“看山還是山”的第三層內(nei) 涵,是放眼世界格局的磅礴大愛,是冬奧精神的“世界話”。冬奧精神三個(ge) 方麵的內(nei) 涵,是認識冬奧精神、實踐冬奧的基礎,由淺入深、由小及大、由點到麵,必須要和青少年講清楚。
冬奧精神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是方法。冬奧精神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育人全過程,不能簡單做加法,而應注重“嫁接”“嵌入”與(yu) “融合”,實現潤物無聲。一是發揮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想的第一課堂主渠道作用。通過集體(ti) 備課、專(zhuan) 題講授、數字化教學等多種形式和手段,將冬奧精神融入到思政課、專(zhuan) 業(ye) 課、基礎課、實踐課的教學活動中來,開展冬奧精神的宣傳(chuan) 、講解和科普,實現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同向同行,推動協同育人。二是要切實發揮“第二課堂”的補充渠道作用。利用共青團、少先隊、學生會(hui) 、學生社團等陣地優(you) 勢,通過集中宣講、學習(xi) 研討、團體(ti) 輔導等多種形式,以學生樂(le) 於(yu) 接受、活潑生動、喜聞樂(le) 見的方式方法,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綜合育人功能。三是要切實發揮移動互聯網的新興(xing) 渠道作用。積極利用網絡資源,充分運用新媒體(ti) 手段,在他們(men) 高度活躍的微平台和手機端等建設教育陣地,以優(you) 秀網絡文化作品等形式切入廣大青少年的業(ye) 餘(yu) 生活,引導廣大青少年通過互聯網關(guan) 注冬奧賽事、讀懂冬奧精神、汲取奮進力量。(作者 雷園園 係麗(li) 水學院教師教育學院黨(dang) 委副書(shu) 記)
體(ti) 教融合賦能競技人才培養(yang)
冬奧期間,七台河,這座總人口不足70萬(wan) 的“冬奧冠軍(jun) 之鄉(xiang) ”再次受到關(guan) 注。這裏先後走出了張傑、楊揚、王濛、孫琳琳、範可新等10位冬奧和世界冠軍(jun) ,中國在曆屆冬奧會(hui) 獲得的金牌中,7枚和七台河有關(guan) 。
七台河的成功無疑為(wei) 我們(men) 培養(yang) 各類競技體(ti) 育人才提供了諸多啟示。我國傳(chuan) 統的競技體(ti) 育後備人才的主要培養(yang) 機製是“地方業(ye) 餘(yu) 體(ti) 校、省市體(ti) 工隊和國家隊”的三級網絡,整體(ti) 上來看,還存在體(ti) 教係統缺乏深層結合、輸送渠道單一且成才率偏低等問題。
而七台河的經驗就在於(yu) ,通過深化體(ti) 教融合,形成了從(cong) 學校到專(zhuan) 業(ye) 隊,從(cong) 業(ye) 餘(yu) 到職業(ye) 的培養(yang) 、輸送和層層選拔短道速滑人才的機製,腳踏實地走出來一條體(ti) 育競技人才培養(yang) 之路。比如,七台河連續23年舉(ju) 辦青少年上冰雪活動,開展了23屆中小學生速滑賽,創辦專(zhuan) 業(ye) 冰雪運動體(ti) 育學校,讓運動員從(cong) 起步開始就得到正規化專(zhuan) 業(ye) 化指導和培訓,奠定了廣泛的群眾(zhong) 基礎。同時,建立了由特色文化學校、初級班、青少年滑冰業(ye) 餘(yu) 體(ti) 校基礎班、重點班組成的特色培訓機製,不僅(jin) 進一步夯實了後備人才基礎,還解除了家長怕耽誤孩子學習(xi) 這一後顧之憂。另外,創新培養(yang) 模式,開通了地市級隊伍直接向國家隊推送優(you) 秀運動員的通道,叩開了直通國際賽場的大門。
培養(yang) 競技體(ti) 育人才,要建立起體(ti) 育競技人才培養(yang) 的完整生態。堅持和完善政府主導的舉(ju) 國體(ti) 製,優(you) 化、整合後備人才培養(yang) 、培訓的途徑,將體(ti) 育類學校、培訓基地融入教育係統,真正實現體(ti) 教融合,形成行政主導、學校為(wei) 主、市場化為(wei) 輔的體(ti) 育競技後備人才培養(yang) 生態體(ti) 係。從(cong) 全麵育人的教育目的出發,激發全體(ti) 學生的體(ti) 育興(xing) 趣,自下而上地將常規學校體(ti) 育和競技體(ti) 育人才培養(yang) 選拔結合。培養(yang) 競技體(ti) 育人才,還需要整合資源,充分挖掘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形成良性循環的競技人才培養(yang) 生態係統。已有經驗證明,社會(hui) 力量投資創辦的各級體(ti) 育俱樂(le) 部是培養(yang) 青少年運動員、高水平運動員的搖籃,經濟發展是競技體(ti) 育的基礎支撐和動力源泉,支持和鼓勵更多的專(zhuan) 業(ye) 性社會(hui) 機構與(yu) 市場中介組織參與(yu) 後備人才培養(yang) 意義(yi) 重大。
培養(yang) 競技體(ti) 育人才,要尊重人才培養(yang) 規律,走體(ti) 教融合的科學化培養(yang) 道路。傳(chuan) 統的體(ti) 育係統須與(yu) 中小學、大學共同搭建體(ti) 教融合人才培養(yang) 平台,形成多方協同人才培養(yang) 模式。
政府應搭台精準定位區域發展戰略,鼓勵體(ti) 教融合發展,因地製宜發掘群眾(zhong) 體(ti) 育傳(chuan) 統、體(ti) 育資源、青少年體(ti) 育潛能,落實國家層麵的“五育”並舉(ju) 教育方針,從(cong) 管理體(ti) 製上將傳(chuan) 統體(ti) 校和基礎教育係統融合起來。
要充分重視基礎教育階段學校體(ti) 育競技人才的初期培養(yang) ,深化優(you) 秀運動員招生體(ti) 製改革,形成自下而上、由寬渠道到專(zhuan) 業(ye) 化的培養(yang) 路徑。在中等教育階段科學規劃布局、設立特色學校,廣泛性選擇有培養(yang) 潛力的體(ti) 育競技後備人才,拓展體(ti) 育競技人才的學業(ye) 發展縱深度、職業(ye) 發展寬廣度。
為(wei) 解除家長的後顧之憂,從(cong) 學校教育主陣地開始就要兼顧體(ti) 育技能訓練和文化學習(xi) 之間的平衡,在競技體(ti) 育後備人才培養(yang) 模式上注重學訓平衡,從(cong) 人才培養(yang) 模式設計上避免運動員的文化學習(xi) 與(yu) 運動訓練之間的矛盾,避免體(ti) 育人才發展的道路狹窄和異化。
要搭建起體(ti) 育競技人才後備力量的高質量發展體(ti) 係,開足開齊學校體(ti) 育課程,為(wei) 全體(ti) 學生提供高質量的體(ti) 育課程,從(cong) 全麵育人的教育目的出發,堅持健康第一的原則,激發和培養(yang) 全體(ti) 學生的體(ti) 育興(xing) 趣。弘揚體(ti) 育強國精神、夯實健康中國的文化根基,築好梯形人才培養(yang) 框架,形成良性發展的體(ti) 育競技後備人才梯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