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黨(dang) 的二十大召開之年,是省委省政府確定的‘能力作風建設年’,按照省教育廳工作安排和市委、市政府部署,我們(men) 把2022年確定為(wei) ‘教育體(ti) 育質量提升年’,實施‘七大工程’,打造鷹城有質量、有溫度的教育體(ti) 育,以優(you) 異成績迎接黨(dang) 的二十大勝利召開!”近日,在平頂山市召開的教體(ti) 局工作會(hui) 議上,該市教體(ti) 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局長李會(hui) 良說。
一是實施教育資源優(you) 化配置工程,科學統籌各級各類教育向更加公平、普惠、均衡、優(you) 質發展;二是實施體(ti) 育鷹城建設工程,發揮優(you) 勢,打造體(ti) 育強市;三是實施教育質量提升工程,把提高教育質量作為(wei) 新時代教育工作的主題,一切為(wei) 了教學、一切服務教學、一切保障教學;四是實施綜合改革深化工程,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yu) 高質量發展的教育體(ti) 育機製;五是實施服務民生賦能工程,用心用情用力解決(jue) 好人民群眾(zhong) 反映強烈的急難愁盼問題,持續提升人民群眾(zhong) 的教育體(ti) 育獲得感和幸福感;六是實施三全育人鑄魂工程,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扣好青年學生“人生第一粒扣子”;七是實施服務保障優(you) 化工程,調動全社會(hui) 關(guan) 心和支持教育體(ti) 育的積極性,統籌各種社會(hui) 資源力量,凝聚強大合力。
做好2022年教育工作,該市著力實施“十四五”學前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新建、改擴建公辦幼兒(er) 園41所,新增公辦學位8445個(ge) ,實現3萬(wan) 人口以上鄉(xiang) 鎮第2所公辦中心幼兒(er) 園全覆蓋。落實“幼小銜接”攻堅行動,年底前公辦園在園幼兒(er) 占比達到40%,普惠性資源覆蓋率達到82%,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新建、整體(ti) 重建中小學11所,推動平頂山學院附中和河南師範大學附中等重點項目實質性開工建設。
改擴建17所農(nong) 村寄宿製學校,建設一批農(nong) 村教師周轉宿舍和農(nong) 村教師住房。投入1.7億(yi) 元,實施義(yi) 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yu) 能力提升工程。推進義(yi) 務教育集團化辦學,各縣(市、區)組建1-2個(ge) 優(you) 質特色教育集團,培育創建10個(ge) 市級、爭(zheng) 創5個(ge) 省級優(you) 質特色教育集團,推進義(yi) 務教育優(you) 質均衡發展;全麵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爭(zheng) 創2所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省級示範校,遴選6所市級多樣化發展示範校,爭(zheng) 創3所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省級示範校。全麵加強縣域高中建設,整體(ti) 提升縣中辦學水平,推進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化發展;對接平頂山產(chan) 業(ye) 發展升級,推動各職業(ye) 院校建成3-5個(ge) 重點示範專(zhuan) 業(ye) 和2-4個(ge) 骨幹專(zhuan) 業(ye) 群,重點建設河南省尼龍新材料產(chan) 教融合專(zhuan) 業(ye) 聯盟。
爭(zheng) 創省級產(chan) 教融合試點城市,申報3-5所省級示範性產(chan) 教融合型職業(ye) 院校,5-10家省級產(chan) 教融合型企業(ye) ,推進職業(ye) 教育內(nei) 涵發展;支持河南城建學院、平頂山學院建設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和省示範性應用技術類型本科高校。籌建河南化工職業(ye) 大學,申報1所民辦大專(zhuan) 院校,推動平頂山文化藝術職業(ye) 學院恢複招生。對標平頂山科創新城、湛南科教小鎮和“科教綠穀”建設,打造平頂山教育騰飛新“兩(liang) 翼”,新建科教創新園區和職業(ye) 教育園區,推進高等教育創新發展。
同時,該市還全麵做好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強化教育督導。以“雙減”推動“雙提”(教學質量提升、師資水平提升)、“雙改”(教材改革、教學方法改革)、“雙考”(中考改革、高考改革)、“雙評”(教學質量評價(jia) 、育人質量評價(jia) ),在全市遴選1個(ge) 市級雙減示範區,15所雙減示範校。完善“五育並舉(ju) ”體(ti) 係,堅持每天兩(liang) 個(ge) “大課間”活動,讓學生掌握1至2項運動技能及1項藝術技能。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培養(yang) 一支“師德高尚、博學善教、敢於(yu) 創新、愛崗敬業(ye) 、樂(le) 於(yu) 奉獻、愛生如子”的教師隊伍。紮實推進“縣管校聘”改革工作製度化、常態化,實現改革全覆蓋。在試點探索基礎上,穩妥推進校長職級製改革。築牢校園安全防線,加快推進學校雙重預防體(ti) 係建設,持續做好預防未成年人溺亡、校園欺淩、毒品預防教育等工作,提升防災減災能力,營造和諧穩定的教育環境。
(來源:河南省教育融媒體(ti) 采編中心 記者:王星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