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美玲 鄭州楓楊外國語學校語文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河南省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中原千人計劃”——中原領軍(jun) 人才、中原教學名師,河南省首批十大中原名師,河南省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hui) 委員,河南師範大學教育碩士研究生導師;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曾獲得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表達要得體(ti) 》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 執教者:鄭美玲
掃描二維碼 即可觀看
從(cong) 教24年來,我對“教學相長”的“教”的理解,讀音從(cong) 四聲到一聲(“教”讀四聲,強調指導、訓誨;“教”讀一聲,表示傳(chuan) 授知識與(yu) 技能)。我一直工作在教學一線,教和學都讓我成長,讓我與(yu) 學生共同成長進步。
打磨課堂+提煉沉澱=塑造風格
回首教學初期,我最樸素的想法就是成為(wei) 學生喜歡的教師,希望學生通過喜歡我這位教師繼而喜歡上我教的這門課程——“我即語文”。
模仿是主調,借鑒是良方。當時的我聽到優(you) 秀教師的觀摩課,回來馬上細嚼慢咽;看到雜誌上的好課例,趕緊在自己的課堂上實驗;甚至外出參會(hui) 聽到幾句理念,也能擠出“營養(yang) ”來。
年輕教師有一個(ge) 共性弱點,那就是備課時輕視對文本的研讀而將重心全部放在教學設計上——重視怎麽(me) 教,卻忽視教什麽(me) ;關(guan) 注教學設計上有什麽(me) 亮點,而不去深度思考為(wei) 什麽(me) 要這樣設計。
記得一次地市教研員來聽課,當教研員指出我在課堂上講得過多之後,我才意識到自己犯了年輕教師上課的通病——恨不得把所有都告訴學生。正是因為(wei) 缺少對文本的研讀、對學情的了解、對知識體(ti) 係的全麵梳理,才會(hui) 導致教學缺乏取舍、無法確立準確的教學目標。
青年教師要時刻提醒自己,備課時不能把教學目標形式化,要明確教什麽(me) 、為(wei) 什麽(me) 教,認真研讀文本,一點點板毛病。這一切努力都是為(wei) 了打磨課堂、提煉沉澱,從(cong) 而塑造風格。
問題意識-慣性思維=深入研究
2002年,麵對當時課標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xi) 方法,我主動申請上市級公開觀摩課。在《生命生命》一課的課堂上,我創新性地讓學生自主選取語句賞析,四人為(wei) 一小組合作探究問題。之後,我代表地市參加了河南省優(you) 質課大賽,在市教研員給我磨課的過程中,我逐漸懂得,課堂不是單純要讓學生喜歡,更要教會(hui) 學生與(yu) 文本對話,從(cong) 文中讀出作者、讀出自己。
多年的從(cong) 教經曆,能積累教學經驗,但同時也容易讓人產(chan) 生慣性思維。青年教師如何避免慣性思維對教學產(chan) 生負麵影響?對策就是不斷反思,不斷開拓邊界。上公開課、參加賽課,其實就是在反複“照鏡子”,要逐漸從(cong) 關(guan) 注自己的教轉向關(guan) 注學生的學。教學過程要做到“四清”,即板塊讓環節清晰(詩意不隨意)、活動讓學習(xi) 清楚(真實不老實)、線索讓設計清新(簡約不簡單)、亮點讓思考清醒(輕巧不輕淺)。同時,我在教學過程中總結出“三做”“三別做”:做有心人別做空心人,考慮怎麽(me) 教,更要考慮學生怎麽(me) 學;做設計師別做搬運工,考慮怎麽(me) 新,更要考慮緊扣素養(yang) 點;做觀課者別做授課者,考慮怎麽(me) 上,更要考慮怎麽(me) 更有效。
堅持不斷地探索和深入研究才能避免陷入教學瓶頸期。2018年我開始接觸審辨式思維,探索以學生活動為(wei) 載體(ti) ,以語言學用為(wei) 抓手,以審辨思維為(wei) 支架,以邏輯能力為(wei) 核心,以深度學習(xi) 為(wei) 目的的教學實踐。思維訓練是課堂優(you) 質教學的必經之路。語文教師應注重在學用語言的過程中訓練學生的審辨性思維,指導學生思辨性閱讀,嚐試寫(xie) 作教學序列化和高階思維培養(yang) 的專(zhuan) 項研究與(yu) 實踐。
樸素教學+工匠精神=拔節成長
教書(shu) 二十餘(yu) 載,我時常問自己,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究竟該站在哪裏?
第一,教師要站在教材之上。教師應對教材有加工整合的意識。如:比較閱讀是初中語文教學中常見的閱讀方法。比較閱讀課,應把內(nei) 容或寫(xie) 法相近或相對的一組文章放在一起對比著進行閱讀,結合兩(liang) 文的共同點或不同點,根據課標要求設計教學內(nei) 容,組織學生達成學習(xi) 目標。其目的是希望學生能借此開闊眼界、活躍思想,使認識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別,把握特點,提高鑒賞力。
第二,教師要站在學生學習(xi) 的起點上。有針對性的教學才可能是有效的教學。學生學習(xi) 的起點就是課堂教學的起點,是教師據以進行課堂講解的出發點,包括知識起點和學生起點,也是學科體(ti) 係的邏輯起點和學生實際掌握情況的現實起點。邏輯起點是指按照教材學習(xi) 的進度,學生應該具有的知識基礎;現實起點即學生學習(xi) 這些新內(nei) 容必須借助的知識準備和經驗積累情況。教師應在兩(liang) 者之間構建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據此調高或調低教學起點。
第三,教師要站在學生的心中。教師要深入學生的心靈,找到學生心靈和課程內(nei) 容在這節課的契合點。比如語文七年級下冊(ce) 第六單元的整個(ge) 內(nei) 容都與(yu) 探險、英雄有關(guan) ,教師在教學時,如何準確把握學生與(yu) 該單元課程的情感共鳴點?學生對英雄的崇拜不言而喻。對英雄的態度與(yu) 情感,就成了學生的興(xing) 趣觸發點。英雄值不值得被崇敬?英雄的價(jia) 值到底體(ti) 現在哪些方麵?我們(men) 應該從(cong) 英雄身上獲取哪些人生的智慧,從(cong) 而成就我們(men) 自己的卓越人生?這就是學生和課程內(nei) 容、教材選文在這一單元的契合點。
第四,教師要站在學生活動中。很多青年教師不注重設計教學活動,認為(wei) 學生學習(xi) 活動的隨機性往往會(hui) 導致課堂低效率。為(wei) 了增強活動的有效性,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時,應把教學活動和學生的學習(xi) 活動視為(wei) 同樣重要的兩(liang) 大塊主要內(nei) 容。師生的活動應該互相配合,共同走向相同的教學目標。教師不能為(wei) 活動而活動,活動是為(wei) 了促進學生的理解、推進學生的發展。
第五,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身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身後,幫助學生發現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充分了解學生學習(xi) 上遇到的困難。當討論沒有必要進行的時候,教師可以終止討論;在討論進行不下去的時候,教師應該給學生支支招,或者點評一下活動的情況,引導學生反思,讓討論深入下去。教師既要不幹擾學生的互動,也要為(wei) 自己留下充分的智慧空間,讓學生做風景,自己做背景。
教師應實實在在回歸教育本源,踐行樸素教學理念。教師要用工匠精神對待每一節課,精益求精,努力做到“三實”。
努力做到問題真實深邃。要避免偽(wei) 問題偽(wei) 對話(沒有探究價(jia) 值、沒有激發思辨),提出突破表層感覺的真問題,對學生的初始感知有所觸動有所衝(chong) 擊;要避免文本表麵滑行,提出進入深層思考的問題。
努力做到研讀紮實深刻。要避免搜現成課件和案例而喪(sang) 失對教材原始狀態的解讀,研讀必須讀出自己的真見解;要避免局限於(yu) 對字句段的賞析而喪(sang) 失對全文寫(xie) 作技巧的語理分析解讀,研讀必須讀清、讀透作者的思路。
努力做到教學踏實有效。每次上課前後,我都要問自己三個(ge) 問題:我要帶學生去哪裏?我如何帶學生到那裏?我是否已帶學生到達那裏?每次備課時,我也不斷提醒自己做到三個(ge) 側(ce) 重:要側(ce) 重高階思維訓練,避免不能探底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要側(ce) 重學生整體(ti) 訓練,避免僅(jin) 有個(ge) 別學生參與(yu) 和碎問碎答;要側(ce) 重學用語言活動,避免識記教學,從(cong) 而實現圍繞理解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