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下午,作為(wei) 河南大學110周年校慶係列學術活動重要內(nei) 容之一,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教育研究》總編鄧友超應邀做客河南大學“漢瀾學術講壇”,做題為(wei) “實踐是發生著的理論”的學術報告。報告會(hui) 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進行,由河南大學教育學部副部長、教育學院院長王振存教授主持。
報告會(hui) 前,河南大學黨(dang) 委常委、副校長孫君健教授,教育學部部長劉誌軍(jun) 教授向鄧友超長期以來給予河南省教育的改革發展、河南大學教育學科建設、人才培養(yang) 等方麵的關(guan) 心幫助和指導表示感謝。
鄧友超從(cong) 教育學的中國化和中國教育學前提性假設發生重大轉變這一獨特視角出發,創造性提出要將中國教育作為(wei) 一種文明形態,從(cong) 人類文明史的角度來研究、建構中國特色的教育學知識體(ti) 係。從(cong) 學科譜係、教育實踐、教育決(jue) 策、國際交流的視域指出中國教育理論存在的危機。他表示,要關(guan) 注中國特色的、推進公平的、追求質量的、服務的、協調發展的、可持續的六個(ge) 層麵的中國教育實踐問題,要重視具體(ti) 教育問題,準確把握教育的詢證、具身、空間轉向,應探索發現重視中國特色實踐的獨特價(jia) 值,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的教育公平理論體(ti) 係、追求更富活力的義(yi) 務教育、重視教育的國計功能、關(guan) 注教育生態建設等重大課題。
報告結束後,鄧友超與(yu) 師生展開深入交流,並詳細耐心解答了在場師生的問題和困惑。
王振存分享了心得和感悟。他指出,鄧友超老師以廣闊的視野,深沉的教育情懷、家國情懷與(yu) 河大情結,強烈的教育責任感、使命感和憂患意識,係統闡釋了對中國特色教育理論供給與(yu) 知識體(ti) 係的戰略化、前瞻性思考。啟示我們(men) 要反思習(xi) 以為(wei) 常的、熟悉的教育理論與(yu) 實踐、時間和空間等重大課題;要進一步強化當代中國教育研究者的使命與(yu) 擔當,努力以中國特色教育實踐產(chan) 出中國特色、引領實踐、邏輯自洽的教育理論,用中國特色教育理論變革中國特色教育實踐,用中國特色教育理論影響國際教育研究與(yu) 實踐,作出中國教育研究的世界貢獻。
河南大學“漢瀾學術講壇”自2021年10月份創辦以來, 秉承“教育立場、注重交叉、國際視野、繁榮學術”的理念,受到了國內(nei) 外學者的廣泛關(guan) 注,北京師範大學、華東(dong) 師範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國內(nei) 外40多所高校500多名專(zhuan) 家學者以線上線下結合方式參加了報告會(hui) 。
(鄧友超,中國教科院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wei) 教育理論、宏觀教育。執行完成“破‘五唯’教育評價(jia) 改革研究”“深化教育體(ti) 製機製改革的意見研製”等重大項目。曾獲第四、第六屆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you) 秀成果獎、第五屆明遠教育獎、第六屆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優(you) 秀成果獎、上海市優(you) 秀博士學位論文等榮譽和獎勵。兼任中國教育學會(hui) 教育理論刊物分會(hui) 副理事長、秘書(shu) 長,全國教育基本理論學術委員會(hui) 副主任委員)
(來源:河南省教育融媒體(ti) 采編中心 通訊員 楊曉婷 王思敏 楊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