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職業(ye) 教育發展進入了提質培優(you) 、增值賦能新階段。
10年來,我國出台並實施的一係列政策舉(ju) 措有力地推動了職業(ye) 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實現了職業(ye) 教育從(cong) “層次”到“類型”的轉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現代職業(ye) 教育發展範式。在育人模式上,堅持工學結合,強化教學、學習(xi) 、實訓相融合,鼓勵行業(ye) 、企業(ye) 參與(yu) 職業(ye) 教育的專(zhuan) 業(ye) 教材開發,將新技術、新工藝、新理念納入職業(ye) 學校的教材,共同建設高水平、專(zhuan) 業(ye) 化、開放共享的產(chan) 教融合實習(xi) 實訓基地;在價(jia) 值追求上,營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社會(hui) 氛圍。
構建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新生態
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ye) 教育辦學的基本模式,是培養(yang) 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內(nei) 在要求,也是辦好職業(ye) 教育的關(guan) 鍵所在。
5月,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ye) 教育法》正式實施,進一步明確諸多舉(ju) 措:發揮企業(ye) 的重要辦學主體(ti) 作用,推動企業(ye) 深度參與(yu) 職業(ye) 教育,鼓勵企業(ye) 舉(ju) 辦高質量職業(ye) 教育。
2016年,作為(wei) 天津職業(ye) 大學的一名學生,賀誌軍(jun) 到天津奧展興(xing) 達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實習(xi) 了3個(ge) 月。畢業(ye) 後,他跟一起實習(xi) 的20多名同學都入職了奧展興(xing) 達。現在,他是該公司的一名研發設計師。6年時間,薪水翻了兩(liang) 倍。
馮(feng) 豔文,天津職業(ye) 大學生物與(yu) 環境工程學院院長,賀誌軍(jun) 的老師。他告訴記者,“賀誌軍(jun) 上學的時候,實行崗位實習(xi) 的教學模式,現在則是‘訂單班’培養(yang) ,就業(ye) 情況越來越好。”
“天津職業(ye) 大學自20世紀90年代末即開始嚐試與(yu) 企業(ye) 定向培養(yang) 技術技能人才,經過多年實踐形成了‘訂單式’人才培養(yang) 模式。大部分‘訂單班’都服務於(yu) 本市的高端裝備製造企業(ye) ,為(wei) 天津提供技術技能積累、人力支撐和智力支持。”天津職業(ye) 大學黨(dang) 委副書(shu) 記、校長鄭清春表示。
大二時通過華為(wei) 的中級認證,到企業(ye) 直接上手,畢業(ye) 時企業(ye) 給的薪酬比其他人要高出一截。深圳職業(ye) 技術學院2015屆畢業(ye) 生徐劍波是深職院-華為(wei) 培養(yang) 信息通信技術技能人才“課證共生共長”模式受益者之一。
針對信息與(yu) 通信技術(ICT)產(chan) 業(ye) 鏈人才急缺的難題,從(cong) 2011年開始,深職院聯合華為(wei) 技術有限公司共建ICT專(zhuan) 業(ye) ,共育ICT人才,使學校課程與(yu) 企業(ye) 認證互嵌共生、互動共長,實行進階式培養(yang) 、個(ge) 性化學習(xi) ,形成了靈活可選、人人成才的三分課程體(ti) 係。多年來,深職院與(yu) 華為(wei) 開展了一係列的緊密合作,校企共建了華為(wei) ICT學院、華為(wei) 雲(yun) 鯤鵬中心、華為(wei) 5G實訓基地等多個(ge) 項目,實現了文化、技術、人員等要素資源的互通。“課證共生共長”人才培養(yang) 模式獲得國家教學成果特等獎,產(chan) 教深度融合模式被向全國推廣。
7月15日,深職院與(yu) 華為(wei) 簽署全麵戰略合作協議,探索建立一種新型校企戰略合作模式,以更好應對數字經濟發展和區域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深圳職業(ye) 技術學院書(shu) 記楊欣斌深有感觸,把握職業(ye) 教育類型特色,不斷深化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學校獲得長足發展的重要驅動。
創新“研學用”一體(ti) 化人才培養(yang) 模式
“項目化培養(yang) 在我麵前打開了一扇新窗戶,柔性玻璃項目讓我認識到了一個(ge) 新世界。”在談到學校的人才培養(yang) 模式時,在校申報專(zhuan) 利19項、“互聯網+”大賽國賽金獎獲得者、陝西工業(ye) 職業(ye) 技術學院鄭旭飛同學表示,在參與(yu) 項目的過程中,他養(yang) 成了查閱資料、獨立思考的良好習(xi) 慣,提升了團隊合作的素養(yang) 。
這也是陝西工業(ye) 職業(ye) 技術學院材料成型與(yu) 控製技術專(zhuan) 業(ye) 群“研學用”一體(ti) 化人才培養(yang) 模式在學生身上的呈現:大一能針對某一問題查閱背景資料提出創意,大二能在導師指導下完成部分試驗、工藝設計或產(chan) 品設計工作,大三能在生產(chan) 性實訓基地完成有關(guan) 科研項目的產(chan) 品小試、中試和生產(chan) 工藝調試工作。
“研學用”一體(ti) 化人才培養(yang) 模式的基礎是研。材料成型專(zhuan) 業(ye) 群聚焦陝西省“兩(liang) 機”(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產(chan) 業(ye) 高地,按照“你有設計、我有活計;你有想法、我有辦法;你能上天、我能落地”的思路,依托國家、省、校三級科研平台與(yu) 產(chan) 教融合平台,與(yu) 23家“兩(liang) 機”高端企業(ye) 和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創新了“研學用”一體(ti) 化人才培養(yang) 模式,700餘(yu) 名學生參與(yu)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各級縱向、橫向、產(chan) 品試製項目130餘(yu) 項,實現高校科技研究和高職技能技術應用相結合,打通了技術應用落地的最後一公裏,為(wei) 航天航空高鐵關(guan) 鍵零部件生產(chan) 、工藝等“卡脖子”問題的解決(jue) 貢獻了職教智慧和力量。
職業(ye) 教育是國民教育體(ti) 係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入推進育人方式、增強職業(ye) 教育適應性,將培養(yang) 出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探索國際化技能人才培養(yang) 路線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中國企業(ye) 走出國門。大批合作項目相繼在世界各國落地,而這迫切需要職業(ye) 院校攜手企業(ye) 共同開展國際化人才培養(yang) 。
作為(wei) 魯班工坊聯盟副理事長單位,黃河水利職業(ye) 技術學院發揮水利人才培養(yang) 優(you) 勢,攜手中國水電八局、中國水電十一局,依托海外工程項目,先後於(yu) 2018年和2019年在讚比亞(ya) 、南非開辦大禹學院。
讚比亞(ya) 大禹學院校區距水電站施工區僅(jin) 幾公裏,便於(yu) 組織現場教學,做到了學校是學生的培訓地,工地是學生的訓練場。學院形成了以水利建築工程技術、土木工程檢測、工程測量、機械維修、電氣自動化為(wei) 核心的專(zhuan) 業(ye) 群,開發的5個(ge) 工種教學標準獲讚比亞(ya) 技術教育和職業(ye) 創新培訓署官方認可,邁出了中國職教標準“走出去”的重要一步。
黃河水利職業(ye) 技術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周保平告訴記者,大禹學院將國內(nei) “現代學徒製”的成功經驗拓展至海外,實現了職業(ye) 教育與(yu) 企業(ye) 實踐的無縫銜接。大禹學院還引入社會(hui) 評價(jia) ,為(wei) 學生進行國際焊工資格證書(shu) 培訓,通過率100%。
“他們(men) 的培訓效果很好,我學到了很多有用的技術。”大禹學院外籍優(you) 秀學生代表傑西卡成為(wei) 讚比亞(ya) 第三位取得國際焊工資格證書(shu) 的女性,她的經曆激勵了當地大批青年女性。
三年的求學時光,老撾留學生阿倫(lun) 功從(cong) 不會(hui) 說中文到技能傍身,再到與(yu) 團隊協作獲得全國大學生“互聯網+”創新創業(ye) 大賽金獎第一名和中華職業(ye) 教育創新創業(ye) 大賽全國總決(jue) 賽金獎,這是他連想都不敢想的。
長沙民政職業(ye) 技術學院與(yu) 老撾教育與(yu) 體(ti) 育部合作的“中老職業(ye) 教育戰略合作項目”於(yu) 2020年7月入圍“中國-東(dong) 盟高職院校特色合作項目”。作為(wei) 受益者,阿倫(lun) 功進入長沙民政職業(ye) 技術學院物聯網專(zhuan) 業(ye) 學習(xi) 。“我會(hui) 繼續努力學習(xi) ,將中國的技術和先進理念帶回老撾,為(wei) 老撾的發展貢獻我的力量。我也會(hui) 將中國文化和中國故事講給我的老撾朋友們(men) ,做一名‘中國-老撾友誼使者’。”阿倫(lun) 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