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的王冠之上,最為(wei) 嬌嫩也最為(wei) 美麗(li) 的那顆珍珠,就是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對於(yu) 青少年而言,閱讀是幫助他們(men) 認識世界,形成對人生、對未來的基本態度和價(jia) 值觀的重要途徑。”日前,記者采訪中國陶行知研究會(hui) 會(hui) 長、蘇州大學新教育研究院教授朱永新,中小學語文統編教材總主編、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溫儒敏,資深出版人、中國少年兒(er) 童新聞出版總社原社長海飛以及語文特級教師李鎮西四位專(zhuan) 家,圍繞讀書(shu) 對青少年成長的意義(yi) 、價(jia) 值,讀書(shu) 對生命的重要性等話題,結合自身的讀書(shu) 經曆,對兒(er) 童青少年讀書(shu) 問題提出了富有啟發性的建議。
閱讀,成長不可或缺的營養(yang) 素
“每一代有每一代的童年,但也有共通之處,比如對世界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對未來的向往和探索。”在溫儒敏看來,讀書(shu) 是童年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孩子們(men) 在讀書(shu) 的過程中認識世界,同時也在尋找自己,發現自己的興(xing) 趣所在,不斷豐(feng) 富自己,讓自己逐步成為(wei) 有理想、有責任、有本領的人。所以,少年兒(er) 童從(cong) 小養(yang) 成良好的閱讀習(xi) 慣將受益終身。
朱永新一直強調:一個(ge) 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他認為(wei) ,兒(er) 童時期的閱讀,不僅(jin) 促成了一個(ge) 人的精神發育,還奠定了他的精神底色。“人生雖然有不同的閱讀時期、不同的閱讀重點、不同的閱讀趣味、不同的閱讀內(nei) 容,但是,兒(er) 童時期的閱讀起著關(guan) 鍵性和基礎性的作用。”少年兒(er) 童是一生之中精神成長最關(guan) 鍵的時期。在這段時間裏,他所看到的東(dong) 西、所閱讀的內(nei) 容,都會(hui) 對其思想、價(jia) 值觀甚至整個(ge) 人生產(chan) 生最根本的影響。
海飛特別提到中學時代的閱讀,因為(wei) 這是人一生中的閱讀黃金期,是從(cong) 自然人到社會(hui) 人轉變的重要階段。他認為(wei) ,在這個(ge) 時期,中學生不僅(jin) 具有旺盛的求知欲、較強的接受能力,同時他們(men) 的價(jia) 值觀、人生觀也在逐漸成熟。因此,這個(ge) 時期的閱讀,尤其應重視勵誌、養(yang) 性、立德的作用,閱讀的過程也是對人生的磨煉和意誌的考驗,將給青少年留下永恒的文化記憶。
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李鎮西認為(wei) ,“我讀故我在”同樣成立,因為(wei) 對一個(ge) 真正的人而言,讀書(shu) 是人格健全、魂魄飽滿、心靈飛揚的標誌,是精神上“還活著”的證明。
作為(wei) “全民閱讀形象代言人”,朱永新懷有這樣的信念:一個(ge) 國家的競爭(zheng) 力從(cong) 本質而言,不取決(jue) 於(yu) 它的物質力量,而取決(jue) 於(yu) 它的精神力量。一個(ge) 國家的精神力量,不取決(jue) 於(yu) 這個(ge) 國家的人口數量,而取決(jue) 於(yu) 國民的閱讀能力,一個(ge) 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jue) 於(yu) 這個(ge) 民族的閱讀水平。他說:“今天的兒(er) 童青少年就是未來中國的主人翁;他們(men) 今天所形成的核心素養(yang) 、德行品格、精神趣味,代表著未來的國民素質,直接影響到未來國家的基礎。所以,兒(er) 童青少年的閱讀對於(yu) 一個(ge) 國家的未來,起著舉(ju) 足輕重的作用。”
閱讀,引領生命向著“明亮那方”
有人說,孩提時代讀過的書(shu) 都是預言書(shu) ,塑造著一個(ge) 人的精神趣味。從(cong) 幾位專(zhuan) 家的講述中不難看出,兒(er) 童青少年時期的閱讀預測著未來,也引領著成長。
朱永新坦言:“作為(wei) 個(ge) 體(ti) 的我,一直被閱讀造就。”母親(qin) 是鄉(xiang) 鎮招待所的工作人員,朱永新全家住在母親(qin) 工作的地方。“那時家裏沒什麽(me) 書(shu) ,我除了拚命去搜羅周邊的圖書(shu) 之外,南來北往的客人們(men) 隨身帶來的書(shu) 籍,就成為(wei) 我最初的讀物。因為(wei) 許多客人第二天就要離開,我往往不得不連夜讀完借閱的書(shu) 籍,因此養(yang) 成了快速閱讀的能力。”
在海飛的中學時代,物質條件匱乏,受社會(hui) 環境限製,沒有那麽(me) 多書(shu) 讀,隻好在同學間互相借閱。他至今記得,當時看到一本新書(shu) 、好書(shu) 時的情景,“眼睛都發光”,書(shu) 一到手,就馬上廢寢忘食地讀起來。他說:“中學時應該是我讀書(shu) 最集中、效率最高的一個(ge) 時期。”
回顧自己的少年時光,盡管物質生活非常艱苦,但給溫儒敏留下的記憶卻是快樂(le) 的。他上小學是上世紀50年代,讀的主要是蘇聯的文學作品,還有革命英雄故事。《卓婭和舒拉的故事》《絞刑架下的報告》《牛虻》等,都是他愛讀的書(shu)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他高小時讀的,他很欣賞保爾的英雄氣概和崇高的使命感,那段“不會(hui) 因為(wei) 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hui) 因為(wei) 碌碌無為(wei) 而羞恥”的名言,他至今仍能完整背誦。溫儒敏建議今天的兒(er) 童青少年也可以多讀一些傳(chuan) 記讀物,尤其是英雄模範、科學家等為(wei) 人類作出傑出貢獻的人物傳(chuan) 記,有助於(yu) 少年兒(er) 童樹立人生的目標和榜樣。
讓閱讀之光與(yu) 少年內(nei) 心的光芒交相輝映
以閱讀引領兒(er) 童青少年成長是家庭、學校、社會(hui) 的神聖職責。青少年應該讀什麽(me) ?教師、父母怎樣引導孩子閱讀?幾位專(zhuan) 家給出了建議。
李鎮西認為(wei) ,對於(yu) 尚在成長中的兒(er) 童青少年來說,“開卷”未必“有益”,作為(wei) 教育者的教師和家長,應指導並引領孩子們(men) 讀最能體(ti) 現人類文明精粹的書(shu) ,將他們(men) 引領到追求真善美的人生之路上。
溫儒敏認為(wei) ,小學初中是記憶力的黃金時期,多誦讀、背誦古詩文,通過會(hui) 意與(yu) 感悟,可以領略漢語的音韻之美。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習(xi) 得和傳(chuan) 承,是流動在我們(men) 血液裏的,在此基礎上,民族的精神力量得以凝聚。少年兒(er) 童如果能多接觸一些古典詩詞等傳(chuan) 統文化,對於(yu) 自身底蘊的涵養(yang) 和文化自信的形成大有裨益。溫儒敏建議,青少年的閱讀麵最好寬一些,曆史、文學、科普作品、社會(hui) 科學類讀物等,多少都要有所涉獵;應有意識地讓自己讀一些深一點兒(er) 的書(shu) ,一些可能超越自己能力的經典,從(cong) 而讓自己的智識得到訓練和成長。
信息時代是喧囂的時代,然而,有價(jia) 值的聲音會(hui) 以各種形式穿透時空,在我們(men) 身邊回響。圖書(shu) ,就是承載那些聲音的重要載體(ti) 。今天,梁啟超那篇氣吞山河的《少年中國說》仍然振聾發聵。朱永新說,讓今天的孩子真正成長為(wei) 有著中國靈魂、世界眼光的新人,以豐(feng) 沛的心靈、深厚的素養(yang) 去創造更美好的未來。少年閱讀強則中國未來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