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和支教的姐姐們(men) 聊天,感覺很親(qin) 切”“屏幕上的支教老師教得好,我對畫畫更感興(xing) 趣了”“我要努力學習(xi) ,以後也要當一個(ge) 對社會(hui) 有用的人”……小小的雲(yun) 端窗口,讓偏遠地區的孩子們(men) 見識到了更廣闊的世界,擁有了追夢未來的自信和勇氣。
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雲(yun) 支教”方興(xing) 未艾。這一方式突破了時間、地域的限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jue) 了現實中專(zhuan) 業(ye) 支教力量不足、覆蓋麵不廣、教學形式單一的問題。如今,許多師範生、優(you) 秀教師、專(zhuan) 家學者以及其他誌願服務的力量都參與(yu) 到“雲(yun) 支教”當中,為(wei) 支教公益行動注入新鮮血液,給孩子們(men) 帶來教育的一陣“春風”。
雲(yun) 端見麵是一種細水長流的陪伴
又到了和“雲(yun) 支教”老師視頻的時間,陝西省嵐皋縣城關(guan) 鎮九年製學校四年級學生汪曾海,滿懷期待地打開手機。手機的另一端是陝西師範大學大二學生葉思童。
“前兩(liang) 天我去爬山了,我們(men) 這風景很好,有空來找我玩”“今天我讀了神話故事精衛填海,一隻小鳥竟有這麽(me) 大的勇氣去挑戰大海,我覺得很感動”……寒假期間,葉思童和汪曾海做了兩(liang) 個(ge) 約定:一是一起閱讀《中國神話故事》,每天4個(ge) 章節;二是每天運動半小時。
每周一三五日的晚上,都是汪曾海與(yu) 葉思童的“見麵”時間。“雖然隻是雲(yun) 端見麵,但學習(xi) 和生活中的各種開心與(yu) 煩惱,我們(men) 都會(hui) 彼此分享。”葉思童說,“剛接觸的時候,曾海叫我‘葉老師’,後來慢慢熟悉了,我就成了他的‘葉姐姐’,這種感覺十分幸福。”
上學期末,在學校眾(zhong) 多的假期社會(hui) 實踐中,葉思童選擇了“一起雲(yun) 支教”項目。經過選拔和培訓,陝師大150名誌願者與(yu) 城關(guan) 鎮九年製學校學生結成“一對一”幫扶對子,開展支教幫扶活動。
“我們(men) 希望大學生誌願者利用自己專(zhuan) 業(ye) 所學,陪伴孩子一起閱讀、運動,一起尋訪家鄉(xiang) 變化,在這個(ge) 過程中,更好地引導孩子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同時也讓大學生們(men) 不斷提升水平,體(ti) 悟家國情懷,立誌成為(wei) 一名優(you) 秀的人民教師。”陝師大團委老師朱宏偉(wei) 介紹。
“在與(yu) 汪曾海媽媽的溝通中,我發現,‘雲(yun) 支教’另一個(ge) 重要作用是幫助家長轉變教育方式。”葉思童說,“在農(nong) 村偏遠地區,家長的文化程度往往不高,麵對孩子的一些行為(wei) ,家長不知道是什麽(me) 原因,也沒有辦法合理化解,有時候可能會(hui) 影響孩子健康成長。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說,‘雲(yun) 支教’搭建起支教老師和家長溝通的橋梁,對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很有幫助。”
“相比於(yu) 普通支教,‘雲(yun) 支教’更是一種細水長流的陪伴。”對葉思童來說,雖然“一起雲(yun) 支教”項目暫時告一段落,但她和汪曾海的聯絡不會(hui) 斷、感情不會(hui) 斷。“我們(men) 會(hui) 一直保持電話聯係,有任何問題,我都會(hui) 傾(qing) 全力相助。”葉思童說。
據了解,“一起雲(yun) 支教”大學生服務鄉(xiang) 村教育公益行動2021年正式啟動,計劃聯合100所高校,招募1萬(wan) 名大學生,通過在線教育培訓,為(wei) 鄉(xiang) 村學生提供優(you) 質教育資源,為(wei) 老師提供信息化教學遠程服務。
在孩子們(men) 心中埋下探索求知的種子
北京師範大學書(shu) 法專(zhuan) 業(ye) 碩士的書(shu) 法作品賞析、清華大學天文學博士的天文之旅、中央美術學院青年畫家的簡筆畫創作……很難想象,借助網絡的力量,這樣的課程,竟開到了廣西壯族自治區都安瑤族自治縣高嶺鎮轄區內(nei) 各小學及教學點。
“孩子們(men) 十分期待每周四下午的‘雲(yun) 支教’課堂。”高嶺鎮中心學校校長韋登說,“老師們(men) 的講授內(nei) 容廣博、形式生動,孩子們(men) 因此看到了外麵廣闊的世界,也在心中埋下了探索求知的種子。”
談起開展“雲(yun) 支教”的初衷,高嶺鎮加全村駐村第一書(shu) 記陳燕輝說:“紮根鄉(xiang) 村一段時間後,我發現,雖然近年來鄉(xiang) 村學校硬件設施有了很大改善,但優(you) 質教育資源仍然不足,素質拓展課程依舊匱乏。”
從(cong) 北京大學博士畢業(ye) 的陳燕輝想到,自己的同學和朋友中,不少人有支教經曆,參加工作後也還在關(guan) 心鄉(xiang) 村教育。“能不能借助互聯網,把二者結合起來,把外麵的優(you) 質教育資源引進來?”於(yu) 是,他提出了“雲(yun) 支教”的想法。
受陳燕輝邀請,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的副教授趙延風不僅(jin) 成為(wei) “雲(yun) 支教”的一名老師,還擔任了“雲(yun) 支教”項目的顧問,參與(yu) 設計課程。“我們(men) 設計了涵蓋國學、書(shu) 法、音樂(le) 、古詩詞、語言表達、禮儀(yi) 、科學等提升師生綜合素質的特色課程,希望能夠拓展孩子們(men) 的視野,浸潤他們(men) 的心靈。”趙延風說。
“老師是新的,知識是新的,上課方式也是新的。我們(men) 了解了孔子、雲(yun) 遊了故宮、接觸了筆墨紙硯,這樣的課程我們(men) 很喜歡。”加全小學學生韋夢素說,“我以後也想去北京上大學。”
“‘雲(yun) 支教’講授的內(nei) 容是對課堂知識的有益補充,對教師教學也很有啟發。”都安縣安東(dong) 小學校長黃昭華說,“去年秋季學期開始,我們(men) 把‘雲(yun) 支教’作為(wei) 學生課外拓展的固定課程,在全校30多個(ge) 班級開展,並要求老師也認真聽講,課後帶領學生做延伸思考,培養(yang) 學生的興(xing) 趣愛好。”
陳燕輝介紹,目前,“雲(yun) 支教”與(yu) 北京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央音樂(le) 學院、故宮博物院等多所高校和事業(ye) 單位的學者、老師建立起聯係,並在項目管理、規範化運營方麵得到廣西青少年發展基金會(hui) 的支持,針對鄉(xiang) 村教師的課程項目也在逐步推進,“雲(yun) 支教”逐漸步入正軌。
推動“雲(yun) 支教”長期化、科學化、常態化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wei) 教育幫扶帶來了更多可能,如今,“雲(yun) 支教”以更多的方式在各地展開——
為(wei) 解決(jue) 偏遠農(nong) 村薄弱學校音體(ti) 美等課程“開不齊、開不好”的問題,甘肅省實施“‘互聯網+’師範院校支教服務”項目,將師範生教育實踐的剛性要求與(yu) 鄉(xiang) 村小規模學校對優(you) 秀師資的現實需求雙向對接,既拓寬了師範院校實踐的渠道,也為(wei) 偏遠農(nong) 村地區學校共享城市優(you) 質教育資源提供了條件。“透過屏幕,我能深切感受到孩子們(men) 對知識的渴望,我想盡我所能、傾(qing) 己所學幫助他們(men) 。”參與(yu) 支教的大學生在日記中這樣寫(xie) 道。
在“一對一雲(yun) 支教”基礎上,嶺南師範學院推出“四點半雲(yun) 課堂”服務活動,與(yu) 數所鄉(xiang) 村、海島中小學校結對,進行組團式幫扶。學校遴選優(you) 秀大學生宣講員,以每周1至2次的頻率,為(wei) 結對學校的學生開講黨(dang) 史知識、安全健康、勞動實踐、法律常識等線上課程。不少結對學校的老師表示,鄉(xiang) 村師資力量相對薄弱,學生第二課堂素質教育存在短板,“四點半雲(yun) 課堂”令人期待。
青島大學七海公益雲(yun) 支教服務隊,采用學期中線上+寒暑假線上線下同步進行的方式,對受助學生提供持續幫助。在其雲(yun) 支教服務平台上,誌願者的特長、特點信息像“菜單”一樣,麵向注冊(ce) 的受助學生公開,學生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誌願者。孩子們(men) 說,“支教老師不僅(jin) 能講學科知識,還有親(qin) 情陪伴、心理谘詢等,我們(men) 很喜歡。”
“雲(yun) 支教”不受環境影響、不受空間限製,將優(you) 質教育資源送到偏遠地區孩子們(men) 的身邊,這是對傳(chuan) 統線下支教的創新,也為(wei) 支教公益行動打開了更多可能。
下一步,如何推動“雲(yun) 支教”長期化、科學化、常態化發展?北京師範大學社會(hui) 發展與(yu) 公共政策學院教師張玉榮認為(wei) ,“雲(yun) 支教”應在加強與(yu) 第三方機構的合作、建立長期對口幫扶機製、與(yu) 當地教師團隊協作設計特色校本課程等方麵進一步完善,實現更大價(jia) 值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