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底,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辦公廳發布《關(guan) 於(yu) 進一步做好職稱評審工作的通知》,提出“中小學教師等實踐性強的職稱係列不將論文作為(wei) 職稱評審的主要評價(jia) 指標,評價(jia) 標準中不得簡單設立論文數量、影響因子等硬性要求”,“各職稱係列逐步將論文‘必選’轉變為(wei) 成果‘多選’,建立‘菜單式’評價(jia) 指標體(ti) 係”。此舉(ju) 是對《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jia) 改革總體(ti) 方案》中堅決(jue) 克服“唯論文”頑瘴痼疾的有力回應和政策跟進,是我國教育評價(jia) 改革進程中的關(guan) 鍵事件。不僅(jin) 如此,此舉(ju) 更為(wei) 《關(guan) 於(yu) 進一步減輕義(yi) 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e) 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中“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政策目標釋放了寶貴的教師人力資源,有望引導廣大中小學教師把更多精力用於(yu) 踐行教書(shu) 育人使命,使教師們(men) 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履行教育教學職責中來,確保學生在校內(nei) 學足學好。可見,論文雖小,卻能夠對當前中國教育領域兩(liang) 大具有格局性影響力的教育政策產(chan) 生撬動作用。究其根本,是因為(wei) “不將論文作為(wei) 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審的主要評價(jia) 指標”在根本上符合中小學教師崗位特點,是對中小學教師專(zhuan) 業(ye) 成長特點與(yu) 規律的尊重。
論文如何成為(wei) 職稱評審高利害條件
1986年,國家教育委員會(hui) 印發、中央職稱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轉發《中學教師職務試行條例》《小學教師職務試行條例》和《關(guan) 於(yu) 中小學教師職務試行條例的實施意見》,標誌著我國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審製度正式建立。其中,對中學高級教師的任職條件作出如下規定:“寫(xie) 出理論聯係實際、具有一定水平的經驗總結、科研報告或論著。”一部分有心有行動的中小學教師,開始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注意積累研究素材並撰寫(xie) 教研論文,並收獲了因論文發表而帶來的職稱評審優(you) 勢。隨著所有要評職稱的教師務求人手有論文成為(wei) 現實選擇,“拚論文”的傾(qing) 向越來越嚴(yan) 重。
為(wei) 糾正這種不良導向,2009年,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教育部以吉林、山東(dong) 和陝西為(wei) 試點探索中小學教師職稱製度改革,任務之一便是改變過分強調論文的傾(qing) 向。這在2015年正式頒布的《關(guan) 於(yu) 深化中小學教師職稱製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中被明確表述為(wei) :“切實改變過分強調論文、學曆的傾(qing) 向。”緊接著在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guan) 於(yu) 深化職稱製度改革的意見》進一步明確克服“唯論文的傾(qing) 向”,並指出了“教案”這一“成果形式”的可替代性。5年之後,又出現了本文開頭指出的“不將論文作為(wei) 職稱評審的主要評價(jia) 指標”這一變化。
但中小學教師的職稱評審權在地方。梳理多省份中小學教師專(zhuan) 業(ye) 技術資格的條件,基本都有包含著刊物級別、論文數量、署名情況的論文發表的相關(guan) 表述。雖然在論文之外,還有課題、論著、教材等展示科研能力的方式,但現實中往往是由同一所學校的教師們(men) 集體(ti) 生產(chan) ,在評職稱的時候便沒有區別。相比較而言,論文是中小學教師個(ge) 人憑借一己之力可以追求的,也容易同他人拉開距離。如此一來,職稱評審中的教育科研能力便被現實性地簡化成了論文。
論文作為(wei) 主要評價(jia) 指標會(hui) 帶來哪些問題
遮蔽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本意。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的本意在於(yu) 以科研的方式理解和解決(jue) 工作中的現實問題,在此過程中累積式地實現專(zhuan) 業(ye) 成長。當論文成為(wei) 職稱評審的高利害籌碼,“寫(xie) 論文”便會(hui) 靜悄悄地取代“做研究”,小論文架空了大科研,使本來應是基於(yu) 自身遭遇的教育教學困惑,曆經長時間的琢磨涵泳、研究分析的教育科研過程,被高度壓縮為(wei) 短時間內(nei) 的“憋論文”。更何況,課題研究方案、課程開發、教學設計、教學程序與(yu) 模式、自主設計的教具、係統而有主題的教學反思日誌、學生觀察日記等都應視為(wei) 教育科研成果,但往往被論文所遮蔽。這一錯位帶來的不僅(jin) 是中小學教師的情緒苦悶,更是教育科研本意的失落。
偏離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方向。職稱評審事關(guan) 教師切身利益,以論文作為(wei) 關(guan) 鍵指標,帶動著中小學教師專(zhuan) 業(ye) 發展的方向,所有正在和即將參加職稱評審的中小學教師往往被裹挾進“寫(xie) 論文—發論文—比論文”的賽道。但一文足以障目,在時間精力有限的前提下,他們(men) 又何以觀照新時代基礎教育改革對中小學教師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務呢?此外,論文寫(xie) 作有其範式,也需要專(zhuan) 業(ye) 訓練,不少教師將自身教育教學經驗轉化為(wei) 論文時,會(hui) 遭遇提煉和成文的現實困難,從(cong) 而在職稱評審上處於(yu) 劣勢。一次次因論文而落敗,難免挫傷(shang) 他們(men) 的教育教學積極性,進而影響教師隊伍建設。
助長教育科研功利化傾(qing) 向。教育科研是研究者將自身興(xing) 趣和實踐改善需要相結合,選擇和研究“真的教育問題”,進而產(chan) 出類型各異的研究成果,以此推動理論、實踐和研究者職業(ye) 生涯的成長發展,中小學教師也概莫能外。但是,一邊是無心科研、無暇科研的主客觀條件,一邊是論文的短期可獲得性,一推一拉之間,為(wei) 評職稱強撰文便成為(wei) 了非常態的常態,教育科研功利化傾(qing) 向明顯。這無異於(yu) 在浪費本就寶貴的教師精力,更在深層次上破壞了中小學教師對教育科研的敬畏感。
總體(ti) 而言,論文作為(wei) 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審的主要標準,不僅(jin) 無助反而掣肘中小學教師的專(zhuan) 業(ye) 成長,而且會(hui) 引發教育科研不良生態,其危害或將隨著相關(guan) 政策的強勁實施得到化解。
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審要遵循哪些價(jia) 值原則
在不“唯論文”時代,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審怎麽(me) 辦?正所謂大道至簡,回歸職稱助力教師專(zhuan) 業(ye) 發展的本源正道,則以下基本價(jia) 值原則或須被遵循:
更加關(guan) 注中小學教師的全麵成長。很多時候我們(men) 走得太遠,反而忘記了原本的出發點。論文之所以能被單獨提出並左右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審多年,本初在於(yu) 改變我國中小學教師科研素養(yang) 在整體(ti) 素養(yang) 中的短板地位,意在通過提升短板來促進中小學教師整體(ti) 素質提升和全麵成長。但久而久之,卻被這一葉障目,隻見樹木不見森林。今天論文熱度散去的同時,新時代的“五育並舉(ju) ”、“三全育人”、大中小一體(ti) 化、家校社協同等新情況、新使命對中小學教師的全麵成長提出了新要求,一種更高水平、更遠宏旨的全麵考核亟待設計。
更加關(guan) 注中小學教師的教育教學績效。教育教學績效與(yu) 中小學教師崗位的實踐特性為(wei) 表裏關(guan) 係,因此符合中小學教師崗位特征的評價(jia) 特別是職稱評審體(ti) 係,科學精準的關(guan) 鍵在於(yu) 能否體(ti) 現中小學教師的教育教學績效。教育教學績效包括教育教學過程和結果兩(liang) 個(ge) 方麵,其過程體(ti) 現在課堂內(nei) 外的師生交往中,其結果包括但不限於(yu) 學生的學業(ye) 成就,學生的學習(xi) 態度、思想品德、社會(hui) 化水平等不可或缺。教育教學績效的過程與(yu) 結果二重性決(jue) 定了其評價(jia) 主體(ti) 的校本性、評價(jia) 過程的長時性和日常性。歸根到底,學校是教師教育教學績效的見證者和親(qin) 曆者,其結果相對客觀和公正,也能發揮以評價(jia) 促教師發展的作用,可為(wei) 職稱評審提供借鑒。
更加關(guan) 注論文發表的激勵性而非強製性。教育科研為(wei) 本,發表論文是末;教育科研為(wei) 因,發表論文是果;教育科研是必然,發表論文是偶然。若舍本逐末、因果顛倒,將偶然變為(wei) 必然,就發生了邏輯謬誤,其現實後果已在前文闡釋。更為(wei) 重要的是,中小學教師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常規多於(yu) 創新,勝任常規工作的教師是絕對多數,創新工作且能將其文本化的教師是絕對少數。換言之,不將論文作為(wei) 主要評審標準並不是不要論文,而是引導把“規定動作”變為(wei) 了“自選動作”。所以,是不是所有中小學教師都要撰寫(xie) 與(yu) 發表論文是值得商榷的,論文發表更適合發揮激勵作用而不可作為(wei) 前提條件。
更加關(guan) 注校本教育科研的過程管理機製。在科研立校強師的政策引導和實踐共識之下,各中小學校普遍重視校本教科研工作。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可以視為(wei) 其選定教育問題、設計研究方案、查閱和綜述文獻、嫻熟而準確地使用教育研究方法收集資料等所構成的綜合能力。上述能力都需要時間的累積和專(zhuan) 業(ye) 的練習(xi) ,沒有如此的淬煉,就難以提升科研能力的知識基礎,也不能支持有質量的教育科研成果。因此,學校應把重心放在對校本教育科研過程的管理上,使學校組織的教育科研工作賦能於(yu) 教師教育科研能力,使教育科研成為(wei) 中小學教師專(zhuan) 業(ye) 成長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