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礦職業(ye) 學院結合地質類專(zhuan) 業(ye) 特色和資源,開發建設了“地礦文化館”、珠寶玉石鑒賞館,致力於(yu) 打造“紮根中原大地、服務地礦行業(ye) ”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發揚“三光榮四特別”地礦精神,賡續李四光、黃大年精神血脈,構築思政課程、課程思政、校園“紅色匠心”文化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學校定期組織學生參觀地礦文化館,充分挖掘學校“地礦文化館”、校友捐贈化石標本等地礦特色思政資源,將“地礦文化館”化為(wei) 育人的校內(nei) 實踐課堂,通過創造性地開展豐(feng) 富多彩、富有特色的“激活地礦文化大課堂”活動,講好地礦故事、傳(chuan) 播地礦好聲音,搭建課程思政大平台,深化了思政課程與(yu) 課程思政的協同效應,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文化傳(chuan) 承育人的新突破。
一、築牢思想文化傳(chuan) 承育人新高地
(一)三級聯動助力文化傳(chuan) 承育人
學院以省委宣講團走進河南地礦職業(ye) 學院為(wei) 契機,建立起以省級宣講為(wei) 導向,校級黨(dang) 建引領,院係抓落實的三級聯動機製助力思想育人。自聯動機製建立以來,實施開展了校、係兩(liang) 級“青馬工程”培訓班,建立馬克思主義(yi) 社團建設工作室,開展“地礦文化館”實踐中心,發揮“三光榮四特別”地礦精神,取得了顯著效果。校領導及中層以上幹部、專(zhuan) 業(ye) 教師隊伍、思政教師隊伍、學工隊伍先後開展了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校領導講開學第一課”、“黨(dang) 支部書(shu) 記上黨(dang) 課”、“聚焦二十大!持續熱議”、“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主題教育”研學調研活動等170餘(yu) 次,直接參與(yu) 師生6000餘(yu) 人。
(二)網絡平台助燃文化傳(chuan) 承育人
學校搭建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平台,引入網上教學係統,線上線下相融合,實現混合式教學模式,充分將第一課堂與(yu) 第二課堂相結合,利用學習(xi) 通、“雨課堂”等APP平台實施教學改革,建立了2門校級思政精品課程和6門校級課程思政示範課程、10門校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建設了網絡思政資源庫,以及包含大量優(you) 質思政案例視頻、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解讀、主題教育等2000多個(ge) 素材的“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庫”。
(三)課程思政助攻文化傳(chuan) 承育人
學校黨(dang) 委高度重視課程思政建設,2022年投資148.9萬(wan) 元建設了計算機類專(zhuan) 業(ye) 和財貿類專(zhuan) 業(ye) 課程思政示範中心,全麵建成了結合虛擬現實、大數據、雲(yun) 計算的數智化教學研究中心,並獲批為(wei) 河南省“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範中心”,其共享合作資源逐步延伸至其他專(zhuan) 業(ye) 領域。
(四)師資隊伍助推文化傳(chuan) 承育人
組建以思政課教師為(wei) 主,校領導、中層以上幹部、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zhuan) 業(ye) 教師為(wei) 輔的師資隊伍,按照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yan) 、人格正的“六要”標準,製訂教師隊伍培養(yang) 培訓規劃,培育課程思政教學團隊。學校分期分批分專(zhuan) 題組織教師參加職業(ye) 院校教師素質類提高計劃高職類國家級培訓、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教師研修專(zhuan) 題培訓,組織思政課教師每年一次集中赴“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研學基地”研修,組織思政課教師脫產(chan) 赴全國高校重點馬克思主義(yi) 學院開展理論研修。
二、建立文化傳(chuan) 承管理育人新範式
學院成立了黨(dang) 委書(shu) 記任組長、校長任副組長、學校班子成員、黨(dang) 委宣傳(chuan) 部、黨(dang) 委組織部、黨(dang) 委統戰部、思政部、教務處、學生處、團委等部門負責人及各係部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為(wei) 成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領導小組,建立黨(dang) 政齊抓共管、相關(guan) 部門各負其責的工作機製。學校製定印發了《關(guan) 於(yu) 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實施方案》《關(guan) 於(yu) 進一步深化實施“青年馬克思主義(yi) 者培養(yang) 工程”的實施方案》《關(guan) 於(yu) 加強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yi) 社團建設的實施方案》《河南地礦職業(ye) 學院課程思政質量評價(jia) 標準與(yu) 考核辦法》等工作方案。
三、打造“地礦”文化傳(chuan) 承育人新模式
學校結合地質類專(zhuan) 業(ye) 特色和資源,開發建設了地礦文化館、珠寶玉石鑒賞館,致力於(yu) 打造“紮根中原大地、服務地礦行業(ye) ”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發揚“三光榮四特別”地礦精神,賡續李四光、黃大年精神血脈,構築思政課程、課程思政、校園“紅色匠心”文化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學校定期組織學生參觀地礦文化館,充分挖掘學校“地礦文化館”、校友捐贈化石標本等地礦特色思政資源,將“地礦文化館”化為(wei) 育人的校內(nei) 實踐課堂,通過創造性地開展豐(feng) 富多彩、富有特色的“激活地礦文化大課堂”活動,講好地礦故事、傳(chuan) 播地礦好聲音,搭建課程思政大平台,深化了思政課程與(yu) 課程思政的協同效應,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新突破。
四、融入文化傳(chuan) 承實踐育人新元素
為(wei) 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和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積極落實“時代新人鑄魂工程”,學校在2023年主題教育活動中,通過“理論實踐雙融合,校內(nei) 校外雙融合”實踐模式積極深入開展“牢記囑托踐使命,行走中原看巨變”暑期大思政實踐活動,組建以“渠”為(wei) 主線路的紅旗渠實踐分隊;以“水”為(wei) 主線路的南水北調實踐分隊;以“字”為(wei) 主線路的殷墟實踐分隊;以“樹”為(wei) 主線路的蘭(lan) 考實踐分隊;以“山”為(wei) 主線的大別山實踐分隊,依托大別山幹部學院成立我校黨(dang) 性教育基地,以“河”為(wei) 主線的黃河實踐分隊,開展“大道同行”河南展館、河南省科技館、河南省自然博物館、河南省檔案館、養(yang) 老院、福利院、烈士陵園等學思踐悟係列活動,依托“時代有我豫有樣”網絡思政活動,將專(zhuan) 業(ye) 特色、個(ge) 人特長與(yu) 國家發展、行業(ye) 需求有機結合起來,向著發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紅色基因、培育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等方麵延伸。
五、挖掘社會(hui) 文化傳(chuan) 承育人新渠道
學校與(yu) 多主體(ti) 聯建開啟社會(hui) 育人。學校領導先後赴阿裏雲(yun) 智能集團、河南省豫地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鄭州宇通集團有限公司等開展訪企拓崗專(zhuan) 項行動,與(yu) 多家企業(ye) 建立戰略合作,舉(ju) 辦“阿裏雲(yun) 冠名班”、“金伯利冠名班”等校企班級,共建實訓基地,實現“理論學習(xi) 與(yu) 行業(ye) 應用”的深度融合,開展生產(chan) 實踐育人、企業(ye) 文化育人、企業(ye) 管理育人,形成校企文化傳(chuan) 承育人合力。
六、推動創建文化傳(chuan) 承育人新動態
學校大力推進文化景觀建設,加強對校園文化景觀的修繕提升,打造與(yu) 校園文化相匹配的基礎設施,突出校園人文內(nei) 涵,建設一批富有時代氣息的標誌性文化設施,並完成主要樓宇、道路、廣場、花園等校園建築命名和路牌、門牌製作。將校園電子屏作為(wei) 信息發布和宣傳(chuan) 的陣地,精心打造“園在校中、校在園中”的校園物質文化特色,彰顯學校精神文化。完成形象標識建設,完善並推行學校視覺識別係統,在已有校徽、校名、校歌的基礎上,按照視覺標準係統設計校旗和統一化的二級學院院旗,完成辦公實務係統、室內(nei) 外導視係統、服飾係統、車輛係統、廣告係統等設計,將學校辦學理念、文化特質、製度規範等抽象語意轉換為(wei) 具體(ti) 符號,塑造獨特的學校形象。製定《標識係統使用規範》和《校徽、校名、校歌、校旗使用辦法》,促進學校標識係統應用的規範性。加強文化陣地建設,進一步提高校報、校刊、廣播、電視、網站的使用效率。打造集思政教育、宣傳(chuan) 引導、輿情監控與(yu) 新聞製作發布於(yu) 一體(ti) 的融媒體(ti) 中心,建設集認知、教育、教學、實踐、研究、參觀為(wei) 一體(ti) 的課程思政研究示範中心。加強網絡陣地建設、網絡道德教育和網絡輿情引導,打造積極向上、健康文明的網絡文化。
下一步,河南地礦職業(ye) 學院以文化滋養(yang) 心靈,以文化涵育德行,將文化育人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拓寬人才培養(yang) 路徑。充分利用課堂主渠道、校園景觀、人文活動、地域文化等育人載體(ti) ,將繼續堅持文化自信,積極完善符合學校自身辦學特色的校園文化體(ti) 係,為(wei) 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切實提升校園文化育人軟實力及辦學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