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是黨(dang) 領導人民在百年革命曆史進程中創造的先進文化,集中體(ti) 現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和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誌和精神根基。紅色鄉(xiang) 土文化根植於(yu) 本土地方特色,具有鮮明的地域性與(yu) 曆史性,是紅色文化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新時代高校大學生紅色文化意識淡薄,第二課堂作為(wei) 第一課堂的補充,是紅色鄉(xiang) 土文化傳(chuan) 承的有效路徑。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hui) 議指出,“要重視和加強第二課堂建設,重視實踐育人,堅持教育同生產(chan) 勞動和社會(hui) 實踐相結合,廣泛開展各類社會(hui) 實踐”。紅色鄉(xiang) 土文化中蘊含的深厚民族文化底蘊,是高校第二課堂創新性開展的重要理論導向和實踐邏輯。目前學界對紅色鄉(xiang) 土文化的研究集中在其概念探析與(yu) 傳(chuan) 播路徑創新,但很少將第二課堂作為(wei) 獨立的傳(chuan) 播路徑來探討;對第二課堂的研究集中在其建設問題及育人模式創新的可行路徑,但忽略了紅色鄉(xiang) 土文化在第二課堂育人模式構建中的建設性意義(yi) 。將紅色鄉(xiang) 土文化與(yu) 第二課堂的開展結合,是對高校第二課堂育人模式構建創新的有益探索,對培育高校大學生家國情懷,更好發揮第二課堂的育人功能起到積極作用。
一、紅色鄉(xiang) 土文化融入高校第二課堂育人模式構建的現實意義(y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社會(hui) 實踐、社會(hui) 活動以及校內(nei) 各類學生社團活動是學生的第二課堂,對拓展學生眼界和能力、充實學生社會(hui) 體(ti) 驗和豐(feng) 富學生生活十分有益。”第二課堂活動是助力大學生正確價(jia) 值觀樹立、培養(yang) 良好品行的重要環節。紅色鄉(xiang) 土文化與(yu) 本土的曆史民俗密不可分,與(yu) 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guan) ,是高校學生第二課堂活動開展可以利用的有效資源。習(xi) 總書(shu) 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指出,“隻有植根本國、本民族曆史文化沃土,馬克思主義(yi) 真理之樹才能根深葉茂。”因此,將紅色鄉(xiang) 土文化融入高校第二課堂育人模式構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yi) 。
第一,以文養(yang) 德,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立德樹人是高校人才培養(yang) 的重要內(nei) 容,為(wei) 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指明方向。立德樹人的根本內(nei) 涵在於(yu) 培養(yang) 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的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接班人,紅色文化蘊含的先進性與(yu) 科學性與(yu) 這一內(nei) 涵密切契合。相比傳(chuan) 統的以宣講為(wei) 主的紅色教育,紅色鄉(xiang) 土文化產(chan) 生與(yu) 本土,更易與(yu) 當地大學生產(chan) 生共鳴。不同於(yu) 第一課堂的僵硬刻板,第二課堂豐(feng) 富多樣的實踐形式適應新時代高校教育的發展需求,助力大學生正確價(jia) 值體(ti) 係的構建,為(wei) 實現高校學生的全麵發展提供優(you) 質的內(nei) 容供給。此外,依托紅色鄉(xiang) 土文化融入高校第二課堂的實踐課堂教育,可以提高大學生參與(yu)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動性,將理論學習(xi) 與(yu) 社會(hui) 實踐結合,改善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ti) 係內(nei) 涵空心化的問題。
第二,以文增智,增強高校學生的專(zhuan) 業(ye) 素養(yang) 。高校第一課堂主要聚焦於(yu) 學生科學文化知識的習(xi) 得,對紅色鄉(xiang) 土文化的涉及多以宣傳(chuan) 教育為(wei) 主,內(nei) 容單一,學生的專(zhuan) 業(ye) 素養(yang) 無法得到有效提高。紅色鄉(xiang) 土文化內(nei) 容的豐(feng) 富性與(yu) 時空的開放性,有利於(yu) 改善學生專(zhuan) 業(ye) 知識教育與(yu) 社會(hui) 實踐脫節的問題,培養(yang) 新時代創新型、複合型人才。與(yu) 此同時,第一課堂的文化知識教育與(yu) 第二課堂的實踐活動形成良性互動,協同整合紅色教育中的優(you) 質育人因素,通過這兩(liang) 種不同實踐載體(ti) 的育人方式,一體(ti) 化提升高校學生的專(zhuan) 業(ye) 素養(yang) 與(yu) 理論自覺。
第三,以文健心,培養(yang) 高校學生的健康人格。教育的核心是育人,而育人的核心在於(yu) 培養(yang) 健全和諧的人格。當前高校學生“病態人格”“畸形人格”現象居高不下,拜金主義(yi) 、享樂(le) 主義(yi) 大行其道,人格教育成為(wei) 高校第二課堂育人進程的重要環節。紅色鄉(xiang) 土文化作為(wei) 先進文化的典型代表,可以為(wei) 高校學生的人格教育提供豐(feng) 富的精神養(yang) 分。井岡(gang) 山精神、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等具有深刻內(nei) 涵的紅色精神,是高校學生健康人格培養(yang) 的重要精神支撐。
二、紅色鄉(xiang) 土文化融入高校第二課堂育人模式構建的優(you) 化路徑
紅色鄉(xiang) 土文化融入高校第二課堂育人模式構建是新時代高校第二課堂發展的必由之路,沒有先進文化指引的第二課堂建設就像無源之水,無法真正達到促進學生全麵發展的目的。毛澤東(dong) 在《實踐論》中指出:“如果有了正確的理論,隻是把它空談一陣,束之高閣,並不實行,這種理論再好也是沒有意義(yi) 的。”如果對紅色鄉(xiang) 土文化的研究仍然停留在理論層麵的闡釋,而不應用於(yu) 實際情景中,這種研究也失去了其現實意義(yi) 和社會(hui) 效益。因此,對於(yu) 如何將紅色鄉(xiang) 土文化融入高校第二課堂育人模式的構建,存在以下幾點優(you) 化路徑。
1. 強化頂層設計,建立科學合理的第二課堂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
第一,完善第二課堂教師培訓機製,加強紅色文化師資隊伍建設。職業(ye) 化、專(zhuan) 業(ye) 化的素質教育隊伍建設,是紅色鄉(xiang) 土文化融入第二課堂發展的有效支撐。要充分發揮紅色鄉(xiang) 土文化的育人功能,必須培養(yang) 高水平的教師梯隊。由於(yu) 大學生的成長環境受限,高校學生無法真正深刻理解紅色鄉(xiang) 土文化的內(nei) 涵,此時就需要教師作為(wei) 聯係的紐帶,在第二課堂活動中展現紅色鄉(xiang) 土文化的魅力,達到紅色鄉(xiang) 土文化基因內(nei) 化於(yu) 心、外化於(yu) 行的效果。
第二,深挖紅色鄉(xiang) 土文化資源,實現多主題、多形式的紅色文化全覆蓋。目前部分處於(yu) 偏遠地區的紅色鄉(xiang) 土文化沒有得到足夠的開發利用,形成鄉(xiang) 土資源閑置浪費的局麵。高校應當加強與(yu) 當地政府的合作,統籌整合本土的紅色文化資源,深挖育人內(nei) 涵,形成多層次、全領域、立體(ti) 式的第二課堂育人新局麵,從(cong) 而實現多主題、多形式的紅色文化全覆蓋。
第三,搭建紅色文化第二課堂教育平台,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由於(yu) 線下活動和教育在時空上的局限性,高校需要合理利用新媒體(ti) 技術搭建紅色平台,突破時空界限,滿足學生的多元需求。信息化係統在數據積累與(yu) 挖掘上的優(you) 勢,可以對學生紅色學習(xi) 活動進行全過程管理,並設立科學的考核機製,第二課堂紅色活動與(yu) 教學環節均可記錄、可評價(jia) ,增強學生紅色鄉(xiang) 土文化學習(xi) 的主動性與(yu) 自覺性。
2. 聚焦思想引領,有效回應學生的發展成才期待
第一,觀念先導,提升學生對紅色鄉(xiang) 土文化的興(xing) 趣與(yu) 重視程度。僵硬刻板、形式單一的傳(chuan) 統紅色鄉(xiang) 土文化教育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xi) 需求,紅色鄉(xiang) 土文化教育也不是空中樓閣,高校應發揮本土紅色文化資源的地域優(you) 勢和人文優(you) 勢,開展紅色鄉(xiang) 土文化進校園、本土紅色故事宣講、經典紅色文化講座等豐(feng) 富多彩的活動,提高學生學習(xi) 興(xing) 趣,達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的教育效果。
第二,機製優(you) 化,實行可持續性發展的激勵機製。高校應改變以科學文化知識考試為(wei) 標準的靜態評價(jia) 體(ti) 係,適當增加紅色鄉(xiang) 土文化課外實踐學習(xi) 考核的內(nei) 容。同時提高第二課堂紅色活動過程性評價(jia) ,對表現優(you) 異的學生給予一定的學分獎勵,或適當作為(wei) 學生評優(you) 評先的優(you) 先考量因素,提高高校學生參與(yu) 的熱情。
第三,模式創新,建立師生交互交流的第二課堂導師製。高校教師與(yu) 學生的互動仍停留在傳(chuan) 統的第一課堂授課模式中,課後的交流互動較少。高校應將導師製的教育模式擴展到第二課堂紅色教育中,為(wei) 學生配備專(zhuan) 業(ye) 的紅色文化教育導師,通過教師的“幹預”為(wei) 學生提供專(zhuan) 業(ye) 化的指導和清晰的政治方向,讓導師成為(wei) 學生第二課堂紅色鄉(xiang) 土文化學習(xi) 的風向標,打造紅色鄉(xiang) 土文化學習(xi) 的大學校園陣地。
3.增強協同育人,形成和諧有序的紅色文化教育生態
第一,加強培養(yang) 目標的一致性。無論是第一課堂還是第二課堂,最終目的都是通過傳(chuan) 播紅色鄉(xiang) 土文化,培養(yang) 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的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接班人。高校的一二課堂建設應該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為(wei) 導向,通過紅色鄉(xiang) 土文化中優(you) 秀精神特質的熏陶,增強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一個(ge) 群體(ti) ,一個(ge) 民族,都會(hui) 對本民族文化有認同感,認同感越強越具有自信。”
第二,注重培養(yang) 手段的互補性。第一課堂與(yu) 第二課堂在教學活動內(nei) 容上既不能相互割裂也不能完全重合,應該是互為(wei) 基礎、相互補充的關(guan) 係。第一課堂主要進行紅色鄉(xiang) 土文化知識的傳(chuan) 授,教師是教學的主體(ti) ;第二課堂則以課外紅色活動實踐為(wei) 主,學生是活動的主體(ti) 。通過第一課堂與(yu) 第二課堂的有效聯動,構建綜合融通、多維並進、互補互動的一二課堂協同育人新模式。
第三,完善培養(yang) 過程的連貫性。兩(liang) 個(ge) 課堂除了在培養(yang) 手段上需要具有互補性,培養(yang) 過程則需要連貫統一,才能保證學生在一二課堂上學習(xi) 的知識融會(hui) 貫通。高校對一二課堂的評價(jia) 標準與(yu) 評價(jia) 機製應當保持一致性,在課程管理平台上實現一二課堂的數據共享,對學生的紅色鄉(xiang) 土文化學習(xi) 進行可視化管理,讓學生在統一有序的培養(yang) 過程中,領悟紅色鄉(xiang) 土文化的精神內(nei) 涵,並應用於(yu) 實際生活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與(yu) 文化修養(yang) 。
結語
紅色鄉(xiang) 土文化融入高校第二課堂育人模式構建是新時代高校第二課堂創新發展的必然要求,不僅(jin) 具有完善的理論基礎,更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yi) 。通過對紅色鄉(xiang) 土文化融入高校第二課堂育人模式構建的研究,形成對紅色鄉(xiang) 土文化與(yu) 第二課堂融合發展的統籌性認識與(yu) 理解,可以為(wei) 今後的第二課堂改革與(yu) 紅色鄉(xiang) 土文化創新性發展提供借鑒。紅色鄉(xiang) 土文化的價(jia) 值不僅(jin) 可以運用在第二課堂建設中,也可以貫穿到高校教育的方方麵麵,聚合高校教育各領域的紅色鄉(xiang) 土文化力量,形成相互交織的教育合力,讓高校思想政治文化教育全麵開花。
基金項目: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ye) 訓練計劃項目“紅色鄉(xiang) 土文化融入高校第二課堂育人模式構建研究”[項目編號:202210475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