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体育登入口

首頁 > 市縣動態 > 正文

輝縣:城鄉少年手拉手,同心築夢共成長

發布時間:2023年06月26日18:09 來源:教育時報

“剛來到這裏,我們(men) 並沒有被陌生的氣息所包圍,而是一種怡人心得的溫暖。這種溫暖來自山村孩子的熱情,這裏的老師更是如此。我都默默的記在了心裏,很快便愛上了這片土地。”輝縣市城北初級中學七(20)班的郜子賢同學說。


“我們(men) 同吃同住、同學同悟,基地校學生那股認真刻苦、上下求索的心勁兒(er) 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不僅(jin) 養(yang) 成了早睡早起的好習(xi) 慣,還鍛煉了幹事不拖拉的能力,十分期待下次再來這裏學習(xi) 。”七(20)班學生申偉(wei) 霞說道。


“古人雲(yun) ‘讀萬(wan) 卷書(shu) ,行萬(wan) 裏路’,這一次的研學之旅,我受益匪淺,接觸到了許多課堂中學不到的內(nei) 容。在與(yu) 拍石頭同學們(men) 的相處中,體(ti) 會(hui) 到了他們(men) 的熱情,真可謂是‘景美,人心更美’!” 七(20)班的路懿凡向記者感慨道。


讓同學們(men) 讚不絕口的學校,是位於(yu) 太行山裏的輝縣市拍石頭鄉(xiang) 中心學校。



6月11日至17日,輝縣市城北初級中學在拍石頭鄉(xiang) 中心學校紅色研學暨勞動實踐教育基地,開展了為(wei) 期一周的以“四同”教育為(wei) 主題的紅色研學活動。活動中,孩子們(men) 麵對新奇又溫馨的環境興(xing) 致高漲,與(yu) 基地校學生相互學習(xi) 、共同探討。一次次的交流中,城北學子與(yu) 基地校學子的感情也在不斷升溫。

 

同上一節課——於(yu) 小教室裏,於(yu) 大自然中


“這裏的教室不大不小,透過窗戶往外看,校園裏的同學們(men) 奔跑著、會(hui) 心地笑著,教室裏是有說有笑的我們(men) 。在這裏,我能聞到大自然裏新鮮清爽的空氣,感受到舒適悠閑的氛圍,我喜歡這種感覺。”崔未語同學興(xing) 奮地向記者說道。


“我特別喜歡與(yu) 基地七(小)班的侯惠怡交流。她作為(wei) 學習(xi) 上的模範,我特別欣賞她。她不張揚、不驕傲,腳踏實地、奮進拚搏的精神讓我深深感動,我打底裏要向她學習(xi) 。這就是我‘同上一節課’的收獲。”七(20)班郜子賢說。



與(yu) 城市裏的學校大多在教室裏上課不同,山裏的學校依山傍水,環境優(you) 美、景色宜人,更多時候師生們(men) 會(hui) 走進田間地頭,勞動實踐、感受自然。“滿眼蔥蘢意,抬頭即望山”,大山環抱中的拍石頭鄉(xiang) 中心校總是給人以愜意。




臨(lin) 近期末,正是總結提升的關(guan) 鍵期,為(wei) 不耽誤孩子們(men) 的文化課學習(xi) ,同時也能真正走進自然,城北中學與(yu) 基地校認真探討,結合學生的學習(xi) 規律及興(xing) 趣特點,製定了周密科學的紅色文化研學和勞動實踐課程。



讓學生在上好文化課的同時,通過紅色研學及勞動實踐活動,讓他們(men) 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不僅(jin) 如此,城北學子與(yu) 基地校學子更在這裏迎來了一場難得的思政大課,伴著徐徐晚風,河南最美教師、河南省道德模範、拍石頭鄉(xiang) 中心小學校長張錦文激情開講。“定要把一件事情做到底”,張錦文鏗鏘的話語回蕩在孩子們(men) 的耳邊,在鐫刻在孩子們(men) 的心裏。



同吃一碗飯——多元體(ti) 驗,讓愛“由繁化簡”


“這裏的飯菜很豐(feng) 富,我喜歡吃!打飯的阿姨大叔也非常熱情,怕我們(men) 吃不飽,總是給滿滿的一大勺。”七(20)班的崔未語同學說著,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俗話說,“民以食為(wei) 天”,一日三餐在人們(men) 心中的分量可見一斑。同吃一碗飯,並不隻是讓兩(liang) 種不同生活環境的學生坐在一起吃上幾天相同的飯,而是“以小見大”,從(cong) 飲食差異中讓學生了解到更多城鄉(xiang) 生活之間的差異。




“平常放學到家,父母已經把飯菜放到餐桌上了。在這裏,要和同學們(men) 一起到食堂排隊打飯。”七(20)班盧帥同學頗有感觸。


“吃飯鈴響了,我們(men) 不會(hui) 像之前在學校那樣慢悠悠地走著,而是飛快地跑向食堂。”七(21)班學生原政嬌,一邊講述一邊甩著胳膊擺出跑步的架勢。


“來之前,我會(hui) 想到這裏陌生的食材和飯菜合不合胃口。但真正嚐過這裏的飯菜後,我所有的顧慮全部煙消雲(yun) 散。這裏不僅(jin) 飯菜可口,食堂的阿姨也十分照顧我們(men) 。”七(20)班梁寧億(yi) 同學說。


同學們(men) 在不斷地認知中,學會(hui) 從(cong) 多個(ge) 角度體(ti) 驗鄉(xiang) 間學校別樣的生活方式,學校也為(wei) 同學們(men) 創造更多相互交流的契機。同時,也做到了“由繁化簡”,將飲食差異、生活差異濃縮到一碗飯菜之中,讓學生感受到鄉(xiang) 間簡單樸素的愛。

 

同走一段路——用腳丈量,用心感悟


“太行山裏,火星飛迸,塵煙漫卷,石頭起落”,拍石頭鄉(xiang) 曆史悠久,紅色文化積澱深厚。在這裏有著名詩人郭小川筆下的八百裏太行,有“人定勝天”的張飛城,有“難忘那雙手”犧牲在工作崗位上的拍石頭鄉(xiang) 第一任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孫釗,有創造了“輝縣人民幹得好”的鄭永和書(shu) 記,有巍巍趙長城、神秘黑鹿河。上一所“沒有圍牆的學校”,同學們(men) 對第一次外出研學倍感新奇。




“在長嶺水庫,我們(men) 領略了它的廣闊與(yu) 雄偉(wei) ;在拍石頭公社舊址,領略了老一輩人的勞動思想和不服輸的幹勁兒(er) ,也體(ti) 會(hui) 到了拍石頭鄉(xiang) 人民堅韌奉獻的品格,同時也感悟到自己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我們(men) 青年一代要始終牢記,幸福一定是經過奮鬥而創造出來的。”七(20)班的李子康同學感慨萬(wan) 分。



參觀拍石頭公社舊址時,同學們(men) 好奇地詢問:“這裏的房子怎麽(me) 這麽(me) 破舊?”在老師的耐心解答與(yu) 介紹下,他們(men) 學習(xi) 了孫釗書(shu) 記的感人事跡。“大家看看這是一雙什麽(me) 樣的手?這是一雙為(wei) 人民服務的手”,老師引用新華社記者穆青筆下的《難忘那雙手》,同學們(men) 紛紛落淚,表示要學習(xi) 孫釗書(shu) 記的清白操守,踏實做事,忠誠為(wei) 人。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wei) 治山治水,輝縣群眾(zhong) 群策群力,在艱苦惡劣條件下修築成長嶺水庫。今天,城北中學的學生重走輝縣革命路,聽戰天鬥地的楷模故事,來品“幸福是靠奮鬥出來的”話語真諦。“輝縣人民幹得好”是無數先輩用生命和智慧、汗水換來的,傳(chuan) 承紅色基因,熱愛家鄉(xiang) 曆史,在一步步腳下丈量中植根於(yu) 同學們(men) 的心中。

 

同築一個(ge) 夢——不忘初心,讓教育充滿赤誠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在這個(ge) 用英雄生命換來的和平盛世中,作為(wei) 祖國未來的我們(men) ,應該好好學習(xi) ,把握當下,用自己的一份力鑄就中國夢。我們(men) 應不負韶華,奮力向前,為(wei) 祖國貢獻出自己的力量。”七(21)班的王翼同學堅定地說。


離別之際,城北學子難忘基地校同學們(men) 那一句句樸實的話語,“你怎麽(me) 還不走?”“沒有家長接。”“那你怎麽(me) 走?”“等大巴車。”基地校學子開朗的笑容,成為(wei) 了城北學子心中最閃耀的太陽,讓他們(men) 在貧瘠的生活中得到了精神的滿足。



短短的7天,從(cong) 歡迎會(hui) 上孩子和老師們(men) 的精彩演出、星期一早上的莊嚴(yan) 升旗、下課後的玩耍打鬧、旅途中的互幫互助、歡送時雨中的依依不舍,到城北學子的自信大方,基地校學子燦爛的笑容,這些都給彼此留下了深刻印象。


“守望大山、琢璞成玉”與(yu) “至誠至勤、求真求新”,這是不忘初心的堅守,是開拓創新的求索;是均衡教育的無限嚐試,是辦人民滿意教育的大膽合作;是責任,是擔當,是大山與(yu) 城市的對話交流,是共築一個(ge) 教育的赤誠理想。



“此次活動,進一步打破了城鄉(xiang) 教育的壁壘,為(wei) 均衡教育探索出了一條新路。紅色研學映初心,勞動實踐勵心誌。讓研學成為(wei) 沒有圍牆的學校,讓紅色文化根植於(yu) 孩子們(men) 的內(nei) 心,讓勞動實踐豐(feng) 富孩子們(men) 的生活,讓集體(ti) 精神充盈孩子們(men) 中間。在紅色研學暨勞動實踐教育基地,促進大山孩子素質提升,鑄造城區學子真的品格,讓堅強的意誌成為(wei) 孩子們(men) 人生的底色,讓紅色理想成為(wei) 孩子們(men) 的奮鬥力量。城鄉(xiang) 學子在這裏放飛夢想,青春啟航。”城北中學校長王愛華說。


(來源:河南省教育融媒體(ti) 采編中心 教育時報記者 閆栩寧)



作者:閆栩寧 二審:張紅梅 三審:侯軍鋒 責任編輯:姚夢迪

最新發布

公眾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