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体育登入口

學術盛宴!11位國內外知名大家在中原高等教育國際論壇上作報告

發布時間:2023年09月25日14:03 來源:

為(wei) 助力我省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xing) 省、人才強省戰略,打造國家創新高地,加快我省高水平大學建設,推動創新人才培養(yang) ,9月24日,以“大學與(yu) 創新”為(wei) 主題的中原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舉(ju) 行。11位國內(nei) 外知名大家齊聚鄭州,圍繞數字化時代高水平大學與(yu) 創新人才培養(yang) 、產(chan) 科教融合與(yu) 協同創新、高水平大學與(yu) 服務地方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和高等教育國際交流與(yu) 合作等議題進行深入研討與(yu) 交流,為(wei) 河南省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省教育廳黨(dang) 組書(shu) 記、廳長毛傑,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奎嶺,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樹國,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錦,河南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鎖江,英國薩裏大學校長逯高清,俄羅斯烏(wu) 拉爾聯邦大學校長維克多•阿納托利耶維奇•卡克沙羅夫,馬來西亞(ya) 管理與(yu) 科學大學校長莫哈末•舒克裏•阿布,美國富特海斯州立大學副校長珍妮·麥克雷和英國牛津大學副校長喬(qiao) 納森·米希應邀在論壇上作專(zhuan) 題報告。


省教育廳黨(dang) 組書(shu) 記、廳長

毛傑


毛傑作專(zhuan) 題報告


毛傑以《發揮龍頭作用 深化綜合改革 以高等教育創新服務推動現代化河南建設》為(wei) 題,圍繞“回顧曆史,深刻認識我省高等教育創新發展的顯著成績”、“認清形勢,奮力搶抓以高等教育創新推動現代化河南建設的曆史機遇”、“突出關(guan) 鍵,強力推進以高等教育創新推動現代化河南建設的重點任務”三個(ge) 方麵作專(zhuan) 題報告。


毛傑在報告中指出,當前,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創新驅動,高等教育發展環境持續優(you) 化;“雙一流”建設和創建紮實推進,高等教育起高峰成效初顯;“三個(ge) 調整優(you) 化”深入落實,高等教育辦學質量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持續優(you) 化,高等教育服務能力顯著提高;高校綜合改革蹄疾步穩,高等教育治理水平持續提升;對外合作交流不斷深化,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加快推進。



毛傑強調,創新是高校發揮智力密集優(you) 勢、加快現代化河南建設的重要途徑,是高校緊跟科技前沿、助推科技自立自強的有力支撐,是高校適應時代趨勢、加快自身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ju) 措。為(wei) 此,全省高校要以創新為(wei) 根本動力,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國家重大戰略以及現代化河南建設重大需求,以更高遠的站位、更寬廣的視野,全麵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創新人才自主培養(yang) 質量和服務高質量發展的能力。要重點把握好以下七對關(guan) 係:把握好創新與(yu) 一流大學建設的關(guan) 係、把握好創新與(yu) 高校結構調整優(you) 化的關(guan) 係、把握好創新與(yu) 人才培養(yang) 的關(guan) 係、把握好創新與(yu) 重大平台建設的關(guan) 係、把握好創新與(yu) 人才引育的關(guan) 係、把握好創新與(yu) 深化改革的關(guan) 係、把握好創新與(yu) 服務社會(hui) 的關(guan) 係。


毛傑希望全省各高校進一步增強內(nei) 心的使命感和緊迫感,提升任務的謀劃力和執行力,擴大成果的原創度和顯示度,加強合作的開放性和包容性,把大學建設得更有創新力、更具變革性、更加國際化。


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丁奎嶺


丁奎嶺作報告


丁奎嶺以《強化有組織科研創新能力 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wei) 題作專(zhuan) 題報告。他圍繞怎樣做有組織的科研、做有組織的科研的關(guan) 鍵是什麽(me) 這兩(liang) 個(ge) 重要問題,結合上海交通大學的探索與(yu) 實踐,進行了係統闡釋,為(wei) 高校強化有組織科研、提升創新能力、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了新視角與(yu) 新路徑。



他提出,做有組織的科研,一是建設體(ti) 係化研究的“集中區”。高校要充分發揮創新資源聚集、基礎研究深厚、交叉平台廣布的優(you) 勢,以國家戰略需求為(wei) 導向,以學校學科優(you) 勢為(wei) 基礎,開展集成性、係統性的有組織科研攻關(guan) 。二是建設原始創新探索的“自由區”。高校要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凝練科學第一性問題,加快布局前瞻性基礎研究。強化原始創新自主布局能力與(yu) 學科交叉,打造新型的科技創新平台。三是建設產(chan) 學研用開放合作的“融合區”。高校要更有組織、更加主動地加強與(yu) 行業(ye) 、產(chan) 業(ye) 需求的對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hui) 發展,探索企業(ye) 出題、高校“揭榜掛帥”的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的組織新範式。丁奎嶺強調,有組織科研的關(guan) 鍵是形成引人、用人、育人為(wei) 一體(ti) 的可持續閉環,打造一支高水平師資隊伍、培養(yang) 一大批卓越創新人才。


西安交通大學校長

王樹國


王樹國作報告


王樹國以《第四次工業(ye) 革命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變革與(yu) 發展》為(wei) 題作報告,通過介紹第四次工業(ye) 革命背景下高等教育的變革與(yu) 發展,以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的生動實踐為(wei) 例,探索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形態,為(wei) 中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新路徑。他認為(wei) ,目前社會(hui) 與(yu) 大學的反向交流正在推動著科技的進步與(yu) 發展。大學不再是從(cong) 外部撬動社會(hui) 的支點,大學必須從(cong) 以單一學科為(wei) 支點的傳(chuan) 統的封閉的小圈子中跳出來,直接與(yu) 社會(hui) 對話、與(yu) 世界對話。這是二十一世紀第四次工業(ye) 革命背景下大學的深刻變革和必由之路。





王樹國對新時代高等教育的變革途徑進行了闡述,提出要深刻理解黨(dang) 的二十大對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部署的戰略意義(yi) ,積極回應世界、國家、社會(hui) 與(yu) 人民對發展高質量大學的關(guan) 切。他強調,要打破學科壁壘,促進學科交叉融合;麵向國家重大需求,主動對接國家戰略;打破學校與(yu) 社會(hui) 的圍牆,主動麵向經濟社會(hui) 主戰場;麵向國際社會(hui) ,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價(jia) 值理念。


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施一公


施一公作線上報告


施一公以《高等教育改革的西湖實驗》為(wei) 題作線上專(zhuan) 題報告。針對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現狀,施一公認為(wei) ,強而不尖是目前我們(men) 麵臨(lin) 的突出問題,一般人才儲(chu) 備豐(feng) 富、頂尖人才嚴(yan) 重匱乏的結構性矛盾迫切需要全方位培養(yang) 、引進、用好人才。他強調,大學,尤其是研究型大學,是教育、科技、人才一體(ti) 推進的重要結合點,處在變革的最前沿,推動著世界上諸多最具創新性的研究,在人類科技發展、文明進步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而頂尖人才是大學實現變革的關(guan) 鍵。


施一公指出,西湖大學是應高等教育改革之需,為(wei) 高等教育改革而生,由留學生發起創辦、獲得社會(hui) 力量支持的大學。學校致力於(yu) 集聚一流師資、打造一流學科、培育一流人才、產(chan) 出一流成果,努力為(wei) 國家科教興(xing) 國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出突出貢獻。施一公強調,高等教育改革的著力點是探索一條立足中國、現代高效的新型治理機製,一種厚德擔當、拔尖創新的人才培養(yang) 模式以及符合規律、激勵創新的科技評價(jia) 標準,以實現原創理論、核心技術的突破,讓更多的世界級科學家出自中國的大學,讓更多的世界級成果出自中國的實驗室。


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錦


張錦作報告


張錦以《構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北大的思考與(yu) 實踐》為(wei) 題作專(zhuan) 題報告。他從(cong) 使命任務、理念思路、路徑抓手、典型成果4個(ge) 方麵入手,介紹了北京大學構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思考與(yu) 實踐,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充分發揮基礎研究主力軍(jun) 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軍(jun) 作用方麵作了精彩分享。



他圍繞北大構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路徑抓手——打造多層次的科技創新體(ti) 係。提出要用足用好自主權,優(you) 化學科布局;強化協同聯動,打造多校區戰略縱深;堅持“引育並舉(ju) ”,建強師資人才隊伍;深化改革創新,加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堅持高水平自由探索式基礎研究,挑戰顛覆性、非共識的前沿問題;強化重點基地建設,打造有組織科研“高峰工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 ;強化校地合作,加強高水平國際合作。張錦指出,高校要深入學習(xi) 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講話精神,準確把握科技創新中的“0”和“1”,堅持重基礎、強交叉,強化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liang) 條腿走路”,充分發揮基礎研究主力軍(jun) 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軍(jun) 作用,為(wei) 促進原始創新、集成創新、開放創新有效貫通,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深度融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河南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鎖江


張鎖江作報告


張鎖江以《新時代 新征程 河南大學的使命與(yu) 擔當》為(wei) 題作專(zhuan) 題報告。他從(cong) 世界科技格局的變遷、世界高等教育的改革、黨(dang) 和國家對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視入手,分析了新時代對高等教育的新要求。他認為(wei) ,教育的初衷是立德樹人,是培養(yang) 具有真實本領的下一代。高校要注重培養(yang) 學生的學習(xi) 能力、思辨能力、解決(jue) 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



張鎖江以河南大學為(wei) 例,提出了三項重大戰略行動,以此對標世界一流、夯實發展基礎。一是重塑學科體(ti) 係。打造新工科/醫工交叉學科、鄭州高等技術研究院、新文科/文理交叉學科。二是打造建製化團隊。實施“123”人才強校工程,培育青年領軍(jun) 人才,采取靈活多樣的引育方式。三是創新育人模式。打造“四金一高”教育體(ti) 係,建立個(ge) 性化、多樣化、高質化人才培養(yang) 機製,打破學科界限、培養(yang) 拔尖人才,加強校企合作、構建實踐大平台,構築國際化開放培養(yang) 網絡。他強調,世界在變、社會(hui) 在變、技術在變,麵對新時代的新要求,大學教育也要進行三個(ge) 轉變,將單一模式培養(yang) 轉變為(wei) 多模式培養(yang) ,將學校培養(yang) 轉變為(wei) 實踐培養(yang) ,將知識傳(chuan) 授轉變為(wei) 創新創造,進一步打造開放性、個(ge) 性化的未來大學教育。


英國薩裏大學校長

逯高清


逯高清作線上報告


逯高清以《世界一流大學之關(guan) 鍵要素:高端人才和領導力的培養(yang) 》為(wei) 題作線上專(zhuan) 題報告。他對於(yu) 世界一流大學特征、大學創新路徑進行了闡釋。他提出,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需要有一流學術專(zhuan) 家、優(you) 秀的行政人員和文化、世界級的課程專(zhuan) 業(ye) 、高質量科研產(chan) 出、促進社會(hui) 改進的情懷和服務社會(hui) 的治理體(ti) 係,並且以薩裏大學為(wei) 例展示了大學創新的成功實踐。最後,逯高清還對中西方在治理原則、教育理念、社會(hui) 服務等方麵的差異進行了分析。


俄羅斯烏(wu) 拉爾聯邦大學校長

維克多·阿納托利耶維奇·卡克沙羅夫


維克多·阿納托利耶維奇·卡克沙羅夫作線上報告


維克多·阿納托利耶維奇·卡克沙羅夫以《以烏(wu) 拉爾聯邦大學為(wei) 例的俄羅斯教育發展前景》為(wei) 題作線上專(zhuan) 題報告。他首先對烏(wu) 拉爾聯邦大學進行了詳細介紹,並對高等教育創新進行了解讀。他指出,烏(wu) 拉爾聯邦大學通過開設近百個(ge) 本碩博專(zhuan) 業(ye) ,推動教學創新;通過建立164個(ge) 實驗室與(yu) 世界一流院校、科研機構開展科研創新;通過在清潔能源、功能材料和設計、數字化轉型等領域開展“學術卓越”項目不斷提升學校的國際競爭(zheng) 力。


馬來西亞(ya) 管理與(yu) 科學大學校長

莫哈末·舒克裏·阿布


莫哈末·舒克裏·阿布作報告



莫哈末·舒克裏·阿布以《創新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為(wei) 題作專(zhuan) 題報告。他對“大學與(yu) 創新”理念和馬來西亞(ya) 管理與(yu) 科學大學創新實踐進行了深入地闡釋。他提出,AI和ChatGpt等新技術帶來的新變化、社會(hui) 發展新趨勢和組織層麵麵臨(lin) 的新變革等都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時代考問。高校不僅(jin) 要開展“漸進式改善性創新”,還要著力開展“顛覆式創新”,並且要與(yu) 政府、產(chan) 業(ye) 、科研機構和社會(hui) 組織一起構建創新生態。


美國富特海斯州立大學副校長

珍妮·麥克雷


珍妮·麥克雷作報告



珍妮·麥克雷以《高等教育創新:繼續與(yu) 職業(ye) 教育的終身學習(xi) 生態係統》為(wei) 題作專(zhuan) 題報告。她通過富特海思大學在數字化和組織架構方麵進行的變革與(yu) 調整,以及在設計適合終身學習(xi) 、提升職業(ye) 技能等教育教學項目的改革實踐,強調了高等學校麵對社會(hui) 需求的變化,必須及時有效作出相應調整與(yu) 變革的重要性。


英國牛津大學副校長

喬(qiao) 納森·米希


喬(qiao) 納森·米希作線上報告


喬(qiao) 納森•米希以《牛津大學的交叉學科創新管理》為(wei) 題作線上專(zhuan) 題報告。他對牛津大學及凱洛格學院進行了推介,並著重介紹了牛津大學一直以來踐行的三大使命:以學生為(wei) 中心、科研與(yu) 教學相輔相成、為(wei) 社會(hui) 發展作貢獻,以及凱洛格學院作為(wei) 牛津大學僅(jin) 招收研究生的國際化學院,如何通過開展交叉學科的建設來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創新。


二審:時高璽 三審:張舸 責任編輯:梅瑞祥

最新發布

公眾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