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河南省省長王凱在“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文化旅遊季暨第五屆全球文旅創作者大會(hui) 上以“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為(wei) 主旨,向全世界推介文化河南。作為(wei) 中原文化核心發源地的河南正在認真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文化和旅遊工作重要論述、重要指示和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以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為(wei) 統領,以“行走河南·讀懂中國”為(wei) 主打品牌,奮力推動河南從(cong) 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邁進。在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隻有研究好、利用好、傳(chuan) 播好中原文化,才能全麵把握中原文化的特質和價(jia) 值,有助於(yu) 構建中原文化現代化理論體(ti) 係,推動中原經濟社會(hui) 發展。
一、中原文化的基本特性
中原文化作為(wei) 中華民族文化的優(you) 秀代表,既有中國文化的諸多特性,也有根源性、原創性、開放性、包容性等基本特性。
(一)根源性
中原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以河南為(wei) 核心的中原地區在古代不僅(jin) 是政治與(yu) 經濟中心,而且是主流和主導文化的發源地。盤古開天、女媧造人、三皇五帝、河圖洛書(shu) 等神話傳(chuan) 說發源於(yu) 中原地區;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二裏頭文化等人類早期文化起源於(yu) 中原地區;夏、商、周三代,被後人視為(wei) 中華民族文明的根源,發端於(yu) 中原地區;儒道墨法等諸子思想,被後人視為(wei) 東(dong) 方文明思想的形成,生成於(yu) 中原地區;中華民族的姓氏文化、語言文字等都有中原人的印記。
(二)原創性
具有原創性的中原文化既對中華文明的發展起到開創性作用,又是研究中國發展的重要史料,還對中國乃至世界文明有重大貢獻。盤古開天、女媧補天、伏羲畫八卦、黃帝鑄鼎、愚公移山等神話傳(chuan) 說皆為(wei) 中原地區人民所原創;漢字、活字印刷術、儒道墨法等諸子思想,造紙術、火藥、指南針等原創性成果在中國和世界曆史上起到重要作用;焦裕祿精神、大別山精神、紅旗渠精神等作為(wei) 中國精神的傑出代表,是河南人改造自然、造福人民等偉(wei) 大實踐和革命行動的集中體(ti) 現與(yu) 表達,具有原創性和不可複製性。
(三)開放性
中原文化是具有開放性的,對外有很強的輻射力和影響力。隨著中原移民的持續發展,我國許多地區的文化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嶺南文化、閩台文化以及客家文化等地區文化的核心思想來源於(yu) 中原河洛文化。中原自古為(wei) 禮儀(yi) 之邦,重視禮儀(yi) 和規範,中原文化中一些禮儀(yi) 規範為(wei) 統治者采納,推廣到家庭和社會(hui) ,轉化為(wei) 民俗民規和社會(hui) 道德規範,起到化民成俗、提升公民道德素質的作用。中原文化遠播異域,不僅(jin) 影響了周邊國家的文化發展,而且通過“絲(si) 綢之路”影響了西亞(ya) 、南亞(ya) 、非洲各國的文化發展。
(四)包容性
中原文化不斷吸收周邊多種優(you) 秀文化成分,不斷加強與(yu) 其他文化的交流整合,兼收並蓄,顯示出強大的整合力和包容力。從(cong) 起源看,以黃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和長江流域的楚文化為(wei) 代表的民族文化,不斷融合周邊部落和少數民族文化而形成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ti) 。春秋戰國時期,儒道墨法等各家學說既爭(zheng) 鳴爭(zheng) 鋒,又共生共融。秦漢時,既在國家政治製度、語言文字等方麵表現出統一態勢,又形成了包容融合的區域性發展格局。盛唐時,“九天閶闔開宮殿,萬(wan) 國衣冠拜冕旒”,各民族宗教、文學、樂(le) 舞、服飾等文化廣泛交流、和諧共生。長期以來,佛教、伊斯蘭(lan) 教、基督教文化和近代西方文化的傳(chuan) 播,不僅(jin) 為(wei) 中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營養(yang) ,也展現了中原文化的文化定力、文化自信、文化創新和文化包容性。
二、中原文化的時代價(jia) 值
當今社會(hui) ,文化已成為(wei) 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國家和地區發展的重要因素。中原文化在現代化河南建設中起到重要的認識、引領、推動、支撐和凝聚作用。
(一)中原文化為(wei) 河南經濟發展提供精神力量
文化發展不僅(jin) 需要物質保障,也反作用於(yu) 經濟發展。新時代中原文化不僅(jin) 要增強服務與(yu) 推動河南經濟發展的意識、責任和能力,還要成為(wei) 農(nong) 業(ye) 、工業(ye) 和第三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中牢固的基礎動力和強大的精神動力。新時代中原文化強調求真務實精神,崇尚科學、尊重實際、注重實幹,能夠助推河南人民從(cong) 實際出發,解決(jue) 發展中的問題。新時代中原文化主張誠實立身、信譽興(xing) 業(ye) 的誠信精神,重規則、守契約、講信用,能夠助推河南市場經濟發展,加快建設現代誠信體(ti) 係。新時代中原文化強調美美與(yu) 共的和諧精神,解放思想、發展創新、共建共享,能夠助推人與(yu) 人、企業(ye) 與(yu) 職工關(guan) 係和諧,加快各類組織共同體(ti) 建設,助推河南融入全球。正是由於(yu) 河南人具有求真務實精神、誠信精神與(yu) 和諧精神,河南經濟才能邁入高質量發展軌道,表現出強大的生機和活力。
(二)中原文化為(wei) 河南人發展提供人文精神涵養(yang)
人的發展不僅(jin) 是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包括知識理論、道德情感、精神追求的提升,包括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要實現河南高質量發展,必須建立在河南人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上,必須以中原文化發展為(wei) 支撐。中原文化認同國家層麵的價(jia) 值目標,主張河南人為(wei)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建設繼承“家國同構”的傳(chuan) 統,樹立為(wei)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而貢獻人生的價(jia) 值取向,樹立為(wei) 國家利益而舍身忘已的愛國情感。中原文化認同社會(hui) 層麵的價(jia) 值目標,河南人為(wei)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hui) 建設而正確處理現實與(yu) 理想、當前與(yu) 未來、漸進與(yu) 升華的關(guan) 係,將社會(hui) 整體(ti) 利益作為(wei) 個(ge) 人的基本道德價(jia) 值準則,個(ge) 人利益服從(cong) 集體(ti) 利益和社會(hui) 利益。中原文化認同黨(dang) 和政府提倡個(ge) 體(ti) 層麵的價(jia) 值目標,主張河南人將愛國、敬業(ye) 、誠信、友善的個(ge) 體(ti) 發展圖景作為(wei) 個(ge) 人生活、工作和社交等方麵的價(jia) 值追求,當一個(ge) 有高尚追求的人。
(三)中原文化為(wei) 增強河南文化軟實力提供重要支撐
中原文化的開放性與(yu) 包容性使其成為(wei) 河南社會(hui) 的主流和主導文化,成為(wei) 河南文化軟實力提升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原文化強調各民族平等、團結,主張正統思想,聚集人心、增強行動力。中原文化強化“華裔一家親(qin) ”精神,主張“諸族同祖”,因而能夠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增強各民族的文化認同和文化根脈認同。當前,以河南為(wei) 中心的中原文化集中體(ti) 現了河南文化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已經成為(wei) 河南立於(yu) 中國和世界的基礎和保障。為(wei) 了增強河南文化軟實力,我們(men) 必須做大做強中原文化,做出品牌、做出影響,推動中原文化現代化與(yu) 河南經濟、政治和社會(hui) 的交融發展,彰顯中原文化的創造力,增強中原文化的國內(nei) 外話語權和人民群眾(zhong) 的認同。
(四)中原文化為(wei)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發展提供情感紐帶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原文化以河南為(wei) 核心,是中華民族文化重要的源泉。中原文化是中原地區各族人民在曆史發展過程中共同創造的、持有的並延續發展的共同體(ti) 文化,形成了行為(wei) 、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習(xi) 慣和知識體(ti) 係等,成為(wei) 中原地區各族人民的共同曆史記憶和集體(ti) 意識。中原文化基於(yu) 共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jia) 值觀,將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根源意識和情感聯係在一起,並認同和接受各自的思想品格、價(jia) 值取向和道德規範,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文化格局。增強對中原文化的認同,有利於(yu)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建設經得起曆史檢驗、各族人民認可、具有強大感召力和凝聚力的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總之,全麵聚焦中原文化,深挖其特質與(yu) 價(jia) 值,讓中原文化“活”出新風采,從(cong) 而進一步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傳(chuan) 播力和話語權。
作者:商丘職業(ye) 技術學院副教授梁斌,原載於(yu) 《黨(dang) 的生活》2023年12月(上);本文係2023年度河南省政府決(jue) 策研究招標課題“提升中原文化傳(chuan) 播力的路徑與(yu) 對策研究”(2023IC050)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