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發表重要講話,以大國領袖的文化情懷,從(cong) 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發展全局戰略的高度,對中華文化傳(chuan) 承發展的一係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作了深入係統闡述,指出文化傳(chuan) 承發展事業(ye) 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刻分析了中華文明的五個(ge) 突出特性,強調了文物保護與(yu) 文化傳(chuan) 承的重要意義(yi) 。河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擁有豐(feng) 富而獨特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這不僅(jin) 是河南人民的精神財富,也是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和國家的寶貴資源。如何保護、利用好河南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讓千年曆史遺跡從(cong) “靜態保護”走向“活態傳(chuan) 承”,激發喚醒曆史文化遺產(chan) 的現代價(jia) 值是河南要探索的方向。
一、數字賦能,讓河南曆史文化遺產(chan) “動起來”
隨著通信網絡和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中國已進入“數字”時代。數字技術可以實現曆史文化遺產(chan) 的高精度、高效率、低成本的保護和傳(chuan) 承,同時也能更好地展示和傳(chuan) 播曆史文化遺產(chan) 的價(jia) 值。
1.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實現曆史文化遺產(chan) 的數字創新、永久保存
在曆史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傳(chuan) 承中,部分曆史文化遺產(chan) 由於(yu) 自身的特性,在保護和傳(chuan) 承中存在較大的困難,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以往保護工作的焦點問題在於(yu) 是否能尋找到傳(chuan) 承人,這種保護方式費時費力且極具偶然性和難以操控性。而數字技術的出現則很好地解決(jue) 了這些難題。一些容易受到外界環境侵害的物質文化遺產(chan) 如壁畫、雕塑和一些容易失傳(chuan) 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如民間戲曲等都可以通過數字技術進行創新性的保護和傳(chuan) 承。數字信息處理分為(wei) 平麵數據處理、動態數據處理和網絡化處理。平麵數據處理技術可以將曆史文化產(chan) 品轉化為(wei) 數字圖像保存起來,動態數據處理技術則可以將靜態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比如一些非遺產(chan) 品的生產(chan) 製作過程以影像視頻的形式記錄下來。這兩(liang) 種處理方式利用各種數字化技術:攝影采集技術、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地理空間信息技術、視覺感知要素技術、多元異構數據處理技術、多源數據融合技術等從(cong) 而實現對曆史文化遺產(chan) 尤其是非遺文化的數字化創新和永久保存。
2.通過數字化影像等人機交互模式,增強曆史文化遺產(chan) 的“互動性”
現階段的媒體(ti) 技術更是可以將曆史文化遺產(chan) 等重要信息資料轉化為(wei) AR互動遊戲、VR全景展現等呈現模式,通過多媒體(ti) 互動、人機交互、沉浸式體(ti) 驗等多重連接、情景分享形式讓靜止的文化遺產(chan) “動起來”,給受眾(zhong) 營造一種身臨(lin) 其境的奇妙體(ti) 驗,讓曆史文化遺產(chan) 以“聽得見”“進得來”“摸得到”的形式增強大眾(zhong) 的互動體(ti) 驗。以甘肅敦煌研究院為(wei) 例,就采用基於(yu) 軌道的壁畫覆蓋式拍攝采集方法,形成了一套適合於(yu) 不可移動文物的數字化采集方法,完成了莫高窟、榆林窟中22個(ge) 典型洞窟的壁畫數字化保存和5個(ge) 基於(yu) QuickTime VR技術的虛擬漫遊洞窟,不僅(jin) 豐(feng) 富了視覺藝術的表現形式,而且增強了曆史文化遺產(chan) 的體(ti) 驗性、娛樂(le) 性、互動性。
3.借助數字媒體(ti) 藝術,創新曆史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播途徑
與(yu) 傳(chuan) 統媒體(ti) 相比,數字媒體(ti) 傳(chuan) 播具有雙向傳(chuan) 播、數字化等特點,可以通過多元化藝術形態,為(wei) 文化遺產(chan) 的傳(chuan) 播和推廣提供更多平台,創新曆史文化遺產(chan) 的傳(chuan) 播途徑。數字時代,曆史文化遺產(chan) 的推廣和傳(chuan) 播不應局限於(yu) 以往的傳(chuan) 統傳(chuan) 播模式,而應該大膽探索新媒體(ti) 傳(chuan) 播途徑,利用數字技術,將優(you) 秀文化資源創意化、數字化,將傳(chuan) 統文化故事和現代價(jia) 值觀相融合,依托新媒體(ti) 平台形成社群化傳(chuan) 播。比如在數字技術的助力下,可以通過全息影像、3D圖景、元宇宙等新興(xing) 技術將曆史文化遺產(chan) 形象化、立體(ti) 化,信息化,通過博物館、文化館公眾(zhong) 號、微信小程序、微博、抖音等新媒體(ti) 線上平台開展“雲(yun) 展覽”活動,讓百姓足不出戶即可體(ti) 驗感受文化遺產(chan) 的魅力。互聯網搭台,文化唱戲,形成曆史文化遺產(chan) 與(yu) 新媒體(ti) 平台和社交網絡的深度融合,開辟新的曆史文化傳(chuan) 播運營渠道,延伸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鏈,讓曆史文化遺產(chan) 真正地“動起來”。
二、文旅融合,讓河南曆史文化遺產(chan) “活起來”
旅遊開發是曆史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的重要途徑之一。實現曆史文化遺產(chan) 與(yu) 旅遊的深度融合,一方麵可以創新當地經濟發展模式,促進消費,拉動內(nei) 需,另一方麵也實現了曆史文化遺產(chan) 的大眾(zhong) 傳(chuan) 播,讓更多人走近了解曆史文化遺產(chan) ,提高文化遺產(chan) 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促進曆史文化遺產(chan) 的傳(chuan) 承。河南境內(nei) 眾(zhong) 多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同時也是豐(feng) 富的旅遊資源,走好“文旅融合”之路可以有效活化曆史文化遺產(chan) 的傳(chuan) 承和保護。
1.講好“黃河故事”,打造黃河文化品牌
作為(wei) 中華民族河的黃河,途經河南約711公裏,貫穿洛陽、鄭州、開封三大古都,沿途流經9個(ge) 地級市和21個(ge) 縣,是中國曆史文化資源最密集的區域。河南有責任把“黃河故事”講好,把千年曆史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好,造福河南人民,保護延續好中華民族的根基和命脈。首先依托天然優(you) 勢,打造沿黃旅遊精品路線。黃河沿線有著高山、峽穀、平原、灘塗濕地等豐(feng) 富的自然資源和無數的名勝古跡等文化景觀。目前已建成有小浪底水庫、三門峽水庫、黃河遊覽區、龍門石窟、少林寺、清明上河園、陳家溝等旅遊景點。但目前存在的弊端是各個(ge) 旅遊景點各自為(wei) 營,獨立存在,同質性競爭(zheng) 問題顯著,缺乏以沿黃生態文化帶建設為(wei) 立足點的統一規劃整合。因此建議省政府協調各沿黃地市,發掘本地黃河文化資源的獨特性和創新點,建設各有特色的黃河文化博物館體(ti) 係和各具風情的黃河文化景觀公園,在各地精彩紛呈百花齊放的基礎上打造河南段黃河文化長廊,為(wei) 海內(nei) 外遊客提供既全麵又各具特色的黃河文化旅遊體(ti) 驗。其次深入挖掘黃河文明的精神內(nei) 核,以多種形式弘揚黃河文化。除了豐(feng) 富的物質文化,黃河曆史還蘊含著數不清的中華兒(er) 女的奮鬥史。從(cong) “大禹治水”到“紅旗渠精神”,從(cong) “愚公移山”到“焦裕祿精神”,勤勞、奮鬥、質樸、奉獻等優(you) 秀中原精神內(nei) 核以故事、民謠、戲曲等非物質文化形式代代相傳(chuan) ,激勵了無數的中原兒(er) 女砥礪前行。講好黃河故事,推動黃河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吸引更多的國內(nei) 外遊客走近黃河文化,了解黃河文明,就要通過現代創新性的表現手段,去傳(chuan) 承、弘揚黃河文明的精神內(nei) 核,去挖掘姓氏文化、黃帝文化、功夫文化、漢字文化、河洛文化、客家文化等根親(qin) 祖地文化資源,打破優(you) 秀文化傳(chuan) 承的時間界限,挖掘黃河文化的曆史脈絡和現代價(jia) 值,突出黃河文化的民族認同、國家認同、中華大一統的思想,構建好華夏兒(er) 女的精神家園。
2.傳(chuan) 承“千年古都”, 做好古都新文章
古都是中國悠久曆史文化的見證者,是中國曆史文化在特殊時代發展的產(chan) 物,具有極度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也是地區不可複製的寶貴旅遊資源。中國八大古都中有四個(ge) 坐落於(yu) 河南:洛陽、開封、安陽、鄭州。在崇尚國風的現代, 盤活、開發好、利用好如此豐(feng) 富且得天獨厚的的古都旅遊資源對傳(chuan) 承保護、弘揚推廣河南曆史文化遺產(chan) 無疑具有極大的帶動效應。除了四大古都外,河南還有商丘(商王朝發源地)、許昌(曹魏都城)等古都資源,這些古都都有著悠久的曆史底蘊、豐(feng) 富的故事傳(chuan) 說、眾(zhong) 多的曆史遺跡,每個(ge) 古都都是一部文化史,一個(ge) 特色的文化集聚體(ti) 。目前,這些地區的古都資源開發和推廣仍缺乏全麵長遠的合理規劃,存在著邊發展邊開發的盲目局麵,如九朝古都洛陽,除白馬寺、龍門石窟外,其他資源開發尚處於(yu) 初級階段;另外這些古都文化內(nei) 涵挖掘不足、以安陽為(wei) 例,除了以甲骨文為(wei) 代表的殷商文化,還有原始文化、周易文化等有待進一步考察和宣傳(chuan) ;其次在古都保護認知上存在偏差,很多地區拆除老街重建傳(chuan) 統特色商業(ye) 街,使古都煥然一新,失去了原有的曆史文化氛圍。因此河南應在曆史文化遺產(chan) 的推廣宣傳(chuan) 和旅遊形象打造中,突出鮮明的古都形象,例如打造以隋唐文化為(wei) 特色的洛陽古都,以宋文化為(wei) 特色的開封古都,以殷都文化為(wei) 特色的安陽古都,以商都文化為(wei) 特色的鄭州古都,以三國文化為(wei) 特色的許昌古都,圍繞不同的曆史文化特色打造不同的城市旅遊氛圍,在加強對傳(chuan) 統曆史街區的保護中,增強複原古都風貌,通過曆史傳(chuan) 說、人文典故、民俗風情、特色飲食、傳(chuan) 統服飾、節慶活動等特定的文化活動體(ti) 現當地曆史人文氣質,以厚重的曆史文化氛圍吸引國內(nei) 外的遊客,帶動古都城市曆史文化遺跡的高水平開發保護和推廣傳(chuan) 播。
3.“體(ti) 驗”“消費”融合 ,為(wei) 經濟發展注入文化力量
曆史文化遺產(chan) 不僅(jin) 是千年曆史文脈的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延續,也是創新當地經濟發展模式的寶貴資源。將文化要素融入旅遊業(ye) 發展中,利用旅遊行業(ye) 的人氣和流量進一步促進曆史文化遺產(chan) 的推廣和傳(chuan) 播,最終實現“雙贏”的目的。例如,可以將旅遊行業(ye) 中的住、食、遊、購、娛等要素充分與(yu) 當地曆史文化資源相融合:以“住”為(wei) 例,可以打造窯洞、傳(chuan) 統四合院等黃河流域傳(chuan) 統民居風格住宿、亭台樓閣等傳(chuan) 統古都風格住宿;以“食”為(wei) 例,洛陽、開封等地可以古風茶飲美食為(wei) 切入點,使遊客體(ti) 會(hui) 唐宋街頭百姓們(men) 品嚐果子茶飲的盛景;以“遊”為(wei) 例,可將龍舟遊船、騎馬、坐轎等傳(chuan) 統出行方式融於(yu) 景區出行方式中,豐(feng) 富遊客出行選擇;以“購”為(wei) 例,可以針對河南境內(nei) 眾(zhong) 多曆史文化遺產(chan) 設計出冰箱貼、茶杯、鑰匙鏈等更具有當地曆史、文化特色的文創產(chan) 品;以“娛”為(wei) 例,可將“古裝漢服體(ti) 驗”、“傳(chuan) 統豫劇體(ti) 驗”、“地方民歌小調體(ti) 驗”等傳(chuan) 統民俗文化體(ti) 驗活動融於(yu) 景區服務中,讓遊客可以通過“個(ge) 性消費”的形式親(qin) 身參與(yu) 、切身體(ti) 驗到當地的民俗文化氛圍和曆史底蘊。活化利用河南豐(feng) 富的曆史文化資源,推動河南旅遊業(ye) 由單一的物質消費轉化為(wei) 以文化消費為(wei) 主導的綠色生態經濟模式,為(wei) 河南經濟發展注入曆史文化動能。
作者: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博物館館長賈國濤。本文係2023年度河南省政府決(jue) 策研究招標課題(2023JC051)階段性成果。原載《黨(dang) 的生活》2024年1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