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体育登入口

2024年度十大教育熱點前瞻

發布時間:2024年02月22日16:31 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3年是全麵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教育強國建設作出了重要指示,教育強國建設取得了顯著進展。2024年是全麵貫徹落實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講話精神的關(guan) 鍵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建設教育強國的關(guan) 鍵之年。依據這一基本政策導向,我們(men) 對今年的十大教育熱點作出前瞻性預測。


  1 組織實施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


  組織實施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是指麵向2050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li) 的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落實教育強國建設的戰略任務,保障教育強國建設順利推進。


  教育規劃綱要是我國針對教育事業(ye) 發展所作的長期規劃和戰略綱領,是教育事業(ye) 建設的有效保障。《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加快從(cong) 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的要求,是我國之後十年教育事業(ye) 發展的藍圖。2018年12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為(wei) 我國到2035年邁入教育強國行列作出規劃部署。隨著教育強國建設的推進,黨(dang) 中央高瞻遠矚,提前部署。2023年5月29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ti) 學習(xi) 時就紮實推動教育強國建設發表重要講話。在講話精神指引下,教育部加快推進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編製,成立教育強國建設戰略谘詢委員會(hui) ,係統謀劃設計教育強國建設的施工圖和時間表。2024年全國教育工作會(hui) 議強調,把組織實施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作為(wei) 工作主線。


  組織實施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深入貫徹落實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講話精神,穩步推進我國教育強國建設,為(wei) 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提供有力支撐。


  2 提升高等教育服務高質量發展能力


  提升高等教育服務高質量發展能力,是指高等教育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社會(hui) 經濟發展需要,通過加強基礎科學研究、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高質量服務經濟社會(hui) 發展。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高等教育作為(wei) 科技、人才、創新的重要結合點,是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為(wei) 加強高等教育建設,2015年10月24日,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ti) 方案》,啟動“雙一流”建設。2022年1月26日,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關(guan) 於(yu) 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幹意見》強調,更加突出“雙一流”建設培養(yang) 一流人才、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爭(zheng) 創世界一流的導向。同年,教育部印發《關(guan) 於(yu) 加強高校有組織科研 推動高水平自立自強的若幹意見》強調,高校要把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作為(wei) 最高追求,堅持戰略引領、組織創新、深度融合、係統推進的指導原則。2023年5月29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ti) 學習(xi) 時指出,“要把服務高質量發展作為(wei) 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任務”。


  提高高等教育服務高質量發展能力將進一步提升高等教育與(yu) 社會(hui) 經濟發展的契合度,落實科教興(xing) 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三大戰略,發揮高等教育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的龍頭作用。


  3 推進縣域基礎教育學校建設


  推進縣域基礎教育學校建設,是指以推進學校建設標準化為(wei) 重點,通過推動基礎教育學校辦學條件達到規定標準、提升學校教學生活和安全保障條件、加強校園文化環境建設等,促進縣域內(nei) 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優(you) 質均衡發展。


  建設教育強國,基點在基礎教育。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已完成義(yi) 務教育的基本均衡發展,邁向優(you) 質均衡發展。《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指出,“實現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是麵向教育現代化的十大戰略任務之一。2021年12月9日,為(wei) 進一步提高學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加強縣域普通高中建設,推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了《“十四五”學前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和《“十四五”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提出實施幼兒(er) 園建設項目、縣中標準化建設工程等。2023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guan) 於(yu) 構建優(you) 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ti) 係的意見》提出,到2035年“絕大多數縣(市、區、旗)域義(yi) 務教育實現優(you) 質均衡”的目標,強調以“推進學校建設標準化”、“推進城鄉(xiang) 教育一體(ti) 化”為(wei) 重點,加快縮小區域教育差距和縣域內(nei) 城鄉(xiang) 教育差距。


  推進縣域基礎學校建設將進一步提高縣域基礎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水平,提升辦學條件和教育質量,推動我國基本公共教育服務的優(you) 質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和社會(hui) 公平。


  4 鞏固深化“雙減”成果


  鞏固深化“雙減”成果,是指繼續將有效減輕義(yi) 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ye) 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作為(wei) 工作重點,提高課堂教學水平和課後服務水平、加強校外培訓監管等,持續鞏固“雙減”成效。


  中小學生負擔過重是我國基礎教育的頑疾,嚴(yan) 重影響青少年健康成長。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進一步減輕義(yi) 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e) 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全麵部署“雙減”工作,提出“學生過重作業(ye) 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長相應精力負擔1年內(nei) 有效減輕、3年內(nei) 成效顯著,人民群眾(zhong) 教育滿意度明顯提升”的工作目標。政策實施後,“雙減”工作不斷深入,相關(guan) 配套措施陸續推出。2024年1月4日,教育部召開全國“雙減”工作視頻調度會(hui) ,要求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將“雙減”工作作為(wei) 重中之重。2024年全國教育工作會(hui) 議明確提出鞏固深化“雙減”成果。


  鞏固深化“雙減”成果將進一步減輕義(yi) 務教育階段學生課業(ye) 負擔和培訓負擔,促進校內(nei) 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保障學生全麵發展和健康成長。


  5 加強中小學科學教育


  加強中小學科學教育,是指在基礎教育改革深化的過程中,在落實“雙減”工作的同時,通過加強中小學校科學教育,發掘社會(hui) 上的科學教育資源,創造良好的科學教育氛圍等,激發中小學生對科學的興(xing) 趣,提升學生的科學素質。


  科學素質是國民素質的重要部分。2016年5月30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hui) 、兩(liang) 院院士大會(hui) 、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hui) 上指出:“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jun) ,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2021年6月3日,國務院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將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行動作為(wei) 重點。2023年2月21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ti) 學習(xi) 時強調,要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2023年5月9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推進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將“科學素養(yang) 提升行動”作為(wei) 重點任務之一。2023年5月17日,教育部等十八部門印發《關(guan) 於(yu) 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將“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的各項措施全麵落地”寫(xie) 入主要目標。2023年10月20日,教育部召開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部署推進會(hui) 。


  加強中小學科學教育,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將有利於(yu) 深化基礎教育改革,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為(wei) 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奠定基礎。


  6 加強卓越工程師和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yang)


  加強卓越工程師和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yang) ,是指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背景下,加強工程教育,加強基礎學科培養(yang) 基地建設,優(you) 化高等學校人才培養(yang) 結構,自主培養(yang) 國家戰略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


  拔尖創新人才是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基礎,人才的自主培養(yang) 具有重要戰略意義(yi) 。2021年9月27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hui) 議上強調,“培養(yang) 大批卓越工程師”,“全方位謀劃基礎學科人才培養(yang) ”。2023年5月29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ti) 學習(xi) 時要求,進一步加強工程教育,加強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yang) 。當前,我國卓越工程師和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yang) 工作進一步加快。2023年11月24日,教育部發布《關(guan) 於(yu) 深入推進學術學位與(yu) 專(zhuan) 業(ye) 學位研究生教育分類發展的意見》,提出“以基礎學科博士生培養(yang) 為(wei) 重點推進學術學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以卓越工程師培養(yang) 為(wei) 牽引深化專(zhuan) 業(ye) 學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在這兩(liang) 大重點領域的分類發展改革實現率先突破。2024年全國教育工作會(hui) 議指出,把全麵提高人才自主培養(yang) 質量、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為(wei) 主攻方向。


  加強卓越工程師和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yang) 是加快建設人才強國的關(guan) 鍵環節,有助於(yu) 提升人才資源競爭(zheng) 優(you) 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wei) 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開創新局麵。


  7 促進高校畢業(ye) 生高質量充分就業(ye)


  促進高校畢業(ye) 生高質量充分就業(ye) ,是指高度重視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工作,通過開拓市場化和社會(hui) 化就業(ye) 渠道、發揮政策性崗位吸納作用、構建高質量就業(ye) 指導服務體(ti) 係、加強重點就業(ye) 群體(ti) 就業(ye) 幫扶等,保障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穩定。


  就業(ye) 是最基本的民生,促進高校畢業(ye) 生高質量充分就業(ye) 是就業(ye) 工作的重中之重。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深入實施就業(ye) 優(you) 先戰略,取得了顯著成效。近年來,麵對高質量發展對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的要求、不斷增長的高校畢業(ye) 生規模,我國就業(ye) 工作仍麵臨(lin) 不少挑戰。2024屆高校畢業(ye) 生規模預計1179萬(wan) 人,同比增加21萬(wan) 人。針對這一曆史新高,2023年12月1日,教育部決(jue) 定實施“2024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創業(ye) 促進行動”,進一步完善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創業(ye) 服務體(ti) 係,全力促進高校畢業(ye) 生高質量充分就業(ye) 。2023年12月20日,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印發《關(guan) 於(yu) 開展2024年全國公共就業(ye) 服務專(zhuan) 項活動的通知》,部署開展2024年全國公共就業(ye) 服務專(zhuan) 項活動,其中多場活動以高校畢業(ye) 生為(wei) 重點服務對象。


  高校畢業(ye) 生是我國寶貴的人才資源,促進高校畢業(ye) 生高質量充分就業(ye) ,是促進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重要支撐,也是我國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一環,有利於(yu) 提高高等教育服務高質量發展能力。


  8 增強職業(ye) 教育適應性和吸引力


  增強職業(ye) 教育適應性和吸引力,是指職業(ye) 教育體(ti) 係建設改革堅持與(yu) 產(chan) 業(ye) 結合、與(yu) 地方和政府政策結合、與(yu) 社會(hui) 區域結構結合、與(yu) 個(ge) 人終身學習(xi) 結合,堅定服務學生全麵發展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提升職業(ye) 教育對學生和社會(hui) 的適應性與(yu) 吸引力。


  職業(ye) 教育是服務經濟發展的重要教育類型。麵對社會(hui) 經濟發展的新挑戰,2019年1月24日,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ye) 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指出,“職業(ye) 教育與(yu) 普通教育是兩(liang) 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統籌職業(ye) 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chan) 教融合、科教融匯”。為(we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2022年年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深化現代職業(ye) 教育體(ti) 係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堅持服務學生全麵發展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切實提高職業(ye) 教育的質量、適應性和吸引力”,並部署了探索省域現代職業(ye) 教育體(ti) 係建設新模式、打造市域產(chan) 教聯合體(ti) 和打造行業(ye) 產(chan) 教融合共同體(ti) 的戰略任務。


  增強職業(ye) 教育適應性和吸引力,將進一步深化職業(ye) 教育體(ti) 係建設,深化職普融通、產(chan) 教融合、科教融匯,建設高質量的職業(ye) 教育體(ti) 係,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提供人才保障。


  9 在教育數字化國際化綠色化方向上開辟發展新空間


  在教育的數字化、國際化、綠色化方向上開辟發展新空間,是指以教育數字化、國際化、綠色化為(wei) 載體(ti) ,對內(nei) 推動教育變革,建設高質量教育體(ti) 係,對外參與(yu) 國際教育治理,加快建成有重要影響力的世界教育中心。


  教育的數字化、國際化、綠色化是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數字化發展與(yu) 轉型正深刻改變全球社會(hui) ,麵對這一重大挑戰和曆史機遇,我國實施建設數字中國的戰略決(jue) 策,並啟動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數字教育是綠色發展、開放合作的教育。2024年全國教育工作會(hui) 議提出,在教育的數字化、國際化、綠色化方向上開辟發展新空間。1月30日至31日,由教育部、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hui) 、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舉(ju) 辦的2024世界數字教育大會(hui) 在上海成功舉(ju) 辦,進一步推動了我國教育數字化轉型。中國擁有豐(feng) 富的科技與(yu) 應用場景、海量的教育數據資源和終身學習(xi) 的強大需求,我們(men) 要擴大優(you) 質資源共享,推動教育變革創新,將中國數字教育打造為(wei) 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的實踐平台,為(wei) 世界數字教育發展和變革提供有效選擇。


  在教育的數字化、國際化、綠色化方向上開辟發展新空間,是我國教育事業(ye) 應對世界變化、引領發展趨勢的戰略舉(ju) 措,將進一步促進我國教育高質量發展,並提升我國教育國際影響力,為(wei) 世界貢獻中國教育的智慧和力量。


  10 培育弘揚踐行教育家精神


  培育弘揚踐行教育家精神,是指深入學習(x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指示,以教育家精神為(wei) 引領,加強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xing) 教之源,我國教育事業(ye) 的發展對教師素質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guan) 於(yu) 全麵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到2035年“培養(yang) 造就數以百萬(wan) 計的骨幹教師、數以十萬(wan) 計的卓越教師、數以萬(wan) 計的教育家型教師”的目標任務。2022年4月2日,教育部等八部門印發《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明確指出,要“培養(yang) 造就一批引領教育改革發展、輻射帶動區域教師素質能力提升的教育家”。2023年9月9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致信全國優(you) 秀教師代表,鮮明地提出了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即“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言為(wei) 士則、行為(wei) 世範的道德情操,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樂(le) 教愛生、甘於(yu) 奉獻的仁愛之心,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為(wei) 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指明了方向。2024年全國教育工作會(hui) 議提出,要以教育家精神為(wei) 引領強化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大力弘揚踐行教育家精神,以教師之強支撐教育之強。


  培育弘揚踐行教育家精神,有利於(yu) 全方位地提升我國教師隊伍水平,造就人民教育家,為(wei) 建設教育強國打下堅實基礎。


作者:周洪宇 邢歡 劉柳 二審:時高璽 三審:張舸 責任編輯:李達

最新發布

公眾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