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用傳(chuan) 統文化精髓滋養(yang) 青少年,有利於(yu) 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jia) 值觀,堅定文化自信,養(yang) 成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寒假期間,各地各校開展形式豐(feng) 富的文化活動,引導學生更好地了解傳(chuan) 統文化、愛上傳(chuan) 統文化。本期教育版,我們(men) 選取一些地方和學校的實踐,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種子如何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
——編者
天津市學生剪紙迎春作品展——學習(xi) 剪紙技藝 裝點美好生活
“我們(men) 剪的窗花入選市級展覽啦!”得知自己參與(yu) 的剪紙作品“津門舊貌換新顏”入選了“我家的窗花”天津市學生剪紙迎春作品展,天津市靜海區大豐(feng) 堆鎮中學學生李祖妍十分開心。
五大道、天津港、大港油田、“天津之眼”摩天輪……同學們(men) 用巧手剪出天津的曆史與(yu) 當下。“通過剪紙將自己的所見所思變成藝術作品,創作過程充滿樂(le) 趣。”李祖妍說。
一幅幅展板、一張張窗花,天津市少年兒(er) 童活動中心一樓大廳裏,學生們(men) 的作品吸引了許多人駐足欣賞。天津市教育委員會(hui) 體(ti) 美勞教育處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這個(ge) 寒假,天津市教委組織開展豐(feng) 富的美育活動,剪紙迎春作品展便是其中之一。各校鼓勵學生創作剪紙作品,參加校級、區級、市級展覽,引導學生傳(chuan) 承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
一張張紅紙,一把把剪刀,剪出生肖龍、舞獅、花燈、蠟梅等圖案,“年味”躍然紙上。天津市南開中學學生們(men) 完成了題為(wei) “春節”的窗花作品。“孩子們(men) 提前查閱資料、欣賞優(you) 秀作品,了解與(yu) 春節相關(guan) 的習(xi) 俗,並在實踐中熟悉了剪紙藝術,提高了動手能力、創新能力。”指導教師黃山說。
從(cong) 鋸齒紋、月牙紋、雲(yun) 紋到各種複雜圖案,天津師範大學第三附屬小學學生李沁璐在社團活動中一步步學習(xi) 剪紙技藝。為(wei) 了讓學生體(ti) 會(hui) 傳(chuan) 統文化與(yu) 日常生活的聯係,老師還鼓勵學生將作品貼在團扇、紙袋上,用剪紙裝點美好生活。
“剪好龍年窗花後,我把作品帶回了家,迫不及待地將它貼到了臥室窗戶上——爸爸媽媽都誇我,說比外麵買(mai) 的窗花還要漂亮。”李沁璐說。
據悉,在剪紙迎春作品展中,還設置了“大師家的窗花”活動,在天津市的名人故居展出學生作品。天津市東(dong) 堤頭中學學生魯思琦創作的套色剪紙作品便入選其中。“看到遊客們(men) 欣賞我的作品,特別有成就感!”魯思琦說。(本報記者 武少民 吳月)
江蘇省南京市瑞金北村小學——感受非遺魅力 實現美育目的
走進江蘇省南京市瑞金北村小學,二十四節氣龍風箏專(zhuan) 題展上,百米長的“東(dong) 方巨龍”迎風盤旋。龍身由一片片龍鱗風箏串聯而成,每一片都有學生繪製的節氣圖案,令人過目難忘。
“這是寶貴的文化遺產(chan) ,讓我們(men) 用眼睛去發現,用小手去創造,裝扮有文化味的龍年新春。”寒假前一天的返校日,省級非遺傳(chuan) 承人曹紅來到學校,與(yu) 美術學科老師一起布置了以“風箏漫遊”為(wei) 主線的特色作業(ye) 。龍風箏、福壽三多風箏、沙燕風箏,曹紅一邊向學生展示,一邊分享紮紙技藝。
三年級學生肖若芸、肖若萱兩(liang) 姐妹聽得仔細,記在心裏,放假沒幾天就拉著父母來到秦淮河畔的非遺館參觀。在二樓,她們(men) 很快找到曹紅的展鋪,風箏、花燈等工藝品琳琅滿目。家長與(yu) 孩子現場錄製尋訪視頻,介紹探訪非遺之旅的收獲和感想,計劃開學後在班級裏分享。
“我們(men) 還設計了風箏紋樣、文創、海報等作業(ye) 選項,引導學生沉浸式體(ti) 驗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魅力。”美術教師顏夢婷告訴記者。
據了解,今年寒假的特色作業(ye) 是該校美育教學的延伸。多年來,瑞金北村小學將風箏納入文化育人工作,與(yu) 非遺傳(chuan) 承人合作開發校本課程,該校成為(wei) 南京市秦淮區非遺進校園試點校。一方麵,將校本課程引入課後服務,開設精品社團,推動風箏技藝深度習(xi) 傳(chuan) 。另一方麵,探索家校社協同,帶領學生走進傳(chuan) 承人工作坊,並與(yu)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學校的學生社團展開共建,幫助學生實現美育浸潤。
“我們(men) 力求通過整合多方力量,帶領學生在立體(ti) 的課程體(ti) 係和多元的文化活動中,充分感受非遺魅力,實現潤澤童心的美育目的,從(cong) 而助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代代相傳(chuan) 。”該校副校長衡雷表示。(本報記者 黃超)
江西省博物館——打造第二課堂 拓寬知識渠道
“請大家以剛剛提到的釉色與(yu) 紋飾為(wei) 線索,去展廳中展開‘尋寶’,尋找對應的禦窯瓷器。”在江西省博物館,一堂禦瓷發展史講授正在展開。這場為(wei) 配合“禦瓷歸來”主題特展推出的活動,成為(wei) 許多學生翹首以盼的寒假文化盛宴。
“我知道,這是青花雲(yun) 龍紋天球瓶。”“這件禦瓷還是我家鄉(xiang) 景德鎮的禦窯廠燒製的呢!”學生們(men) 在展廳打卡、集章、答題、闖關(guan) ,在一件件精美的禦瓷中感受中華文明的古老積澱。
每一件文物,都是啟迪青少年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激發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生動教材。“課堂講解、實地參觀、趣味活動,種種形式受到了孩子們(men) 的廣泛歡迎。”江西省博物館開放教育部主任婁慧瑩介紹,除了“禦瓷歸來”,寒假期間還將推出“博物館裏過大年”新春係列活動,為(wei) 青少年帶來特別的春節體(ti) 驗。
江西鍾靈毓秀,人文薈萃,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以此為(wei) 切入點,江西省博物館近年來策劃推出一係列豐(feng) 富多彩的社會(hui) 教育活動,不僅(jin) “請進來”,還主動“走出去”,深化館校合作,推出“三點半博物館”課後服務體(ti) 係,為(wei) 孩子們(men) 開啟豐(feng) 富多彩的第二課堂。
不久前,“三點半博物館”走進南昌市育新學校,為(wei) 同學們(men) 帶來充滿趣味的博物館課程。同學們(men) 或是加入“探險隊”,走進神秘的青銅王國;或是唱響經典紅歌,聆聽紅歌背後的感人故事。江西省博物館社會(hui) 教育教師徐晨穎介紹,“三點半博物館”結合館內(nei) 經典卡通形象,講述江西曆史文化,培養(yang) 學生愛國情懷,項目榮獲第二屆全國文博社教十佳案例。
“用心用情,為(wei) 廣大青少年打造形式新穎、內(nei) 容豐(feng) 富的文化盛宴。”江西省博物館館長管理表示,將大力發揮社會(hui) 教育職能,拓寬少年兒(er) 童知識渠道,不斷推動博物館資源向教育資源轉化,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豐(feng) 富載體(ti) ,為(wei) 文化強國建設貢獻力量。(本報記者 閆伊喬(qiao) )
西北大學寒假社會(hui) 實踐隊——注重非遺傳(chuan) 承 融入育人實踐
選取灰黑膠泥,在模子裏按壓成型,背後留孔,再燒製上色……經過十幾道工序,一個(ge) 個(ge) 造型渾樸、色彩豔麗(li) 的陝西西安魚化“泥叫叫”就做成了。委婉回轉的哨聲一響,便勾起許多陝西人的童年記憶。
作為(wei)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魚化“泥叫叫”具有豐(feng) 富的文化特色和商業(ye) 價(jia) 值。如何讓更多人喜愛“泥叫叫”?怎樣讓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傳(chuan) 承中創新發展?帶著問題,西北大學一支寒假社會(hui) 實踐隊展開調研。
“作為(wei) 外地人,我一開始對‘泥叫叫’其實很陌生。但當我們(men) 在魚化寨實地探訪,與(yu) 非遺傳(chuan) 承人深入交流後,我感受到了其背後高超的製作工藝和獨特的文化價(jia) 值。”實踐隊隊長、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23級學生曾思穎說,“此後,‘泥叫叫’那種豐(feng) 滿、古樸、簡練的形象就在我心中深深紮下了根。”
但在調研中,實踐隊也發現,“泥叫叫”存在著創新性不足、市場影響力小等問題。怎樣讓非遺“活”起來?曾思穎介紹:“通過走訪、問卷等形式,我們(men) 梳理出一些路徑。如充分調動顧客內(nei) 心文化認同,讓他們(men) 在動手實踐中,體(ti) 會(hui) 製作的快樂(le) ;聯合熱門卡通形象,推出文創紀念、盲盒等產(chan) 品;在名勝古跡周邊打造沉浸式體(ti) 驗館,讓非遺工藝和旅遊景區配合發展等。”
“實踐出真知,當學生們(men) 有了真實的體(ti) 驗和思考,才能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才能更加堅定文化自信。”實踐隊指導老師、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任都甜說。
據介紹,西北大學著力將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教育融入育人實踐,麵向學生常態化開展“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國思想文化”等通識課程,不斷擴大“侯外廬學術講座”“我們(men) 的節日”等品牌活動,重點建設書(shu) 法、戲曲、曲藝、民樂(le) 等師生社團,不斷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