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体育登入口

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

教育評價改革,為教育強國建設激活力增動力

發布時間:2024年05月22日09:58 來源:光明日報

  3月19日,《上海市義(yi) 務教育質量綠色指標評價(jia) 實施方案(2024年修訂版)》發布。“品德發展”“學業(ye) 水平”“身心健康”“審美素養(yang) ”“勞動素養(yang) ”等考查要點赫然在目,突出體(ti) 現的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育人導向令諸多師生家長感到欣喜。


  高校同樣在行動。北京大學探索建立學術創新成果綜合評價(jia) 機製,旨在逐步取消強調論文發表的單一評價(jia) 模式,充分釋放學生科研活力;西南大學印發《新時代勞動教育指導手冊(ce) 》《全日製本科生勞動素養(yang) 評價(jia) 辦法》,探索建立勞動清單製度,讓勞動教育成效在學生評價(jia) 中占據應有比重……


  2020年10月,為(wei) 深入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hui) 精神,《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jia) 改革總體(ti) 方案》(以下簡稱《總體(ti) 方案》)發布。3年多來,從(cong) 中央到地方、從(cong) 學校到社會(hui) ,教育評價(jia) 改革逐步深化,各地、各校的探索也正落實落地、協同推進。


  分數,不再是唯一的評價(jia) 標準。以考試分數為(wei) 第一追求的孩子,往往“長於(yu) 智、疏於(yu) 德、弱於(yu) 體(ti) 、少於(yu) 美、缺於(yu) 勞”。人們(men) 看到了問題所在,也正在積極尋求改變——將評價(jia) 的關(guan) 注點聚焦在學生全麵發展上,通過強化核心素養(yang) 的培養(yang) ,使青少年擁有全麵素質,更能適應未來社會(hui) 發展的需要;通過創新評價(jia) 方式,以教育評價(jia) 改革牽引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為(wei) 加快建設教育強國激活力、增動力。


  1.新時代教育需要科學的評價(jia) “指揮棒”


  今天,教育強國建設進入蓄勢突破、全麵躍升的關(guan) 鍵重要階段。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jia) 改革,既是國家所需,也是時代所需。麵對教育評價(jia) 這一世界性、曆史性、實踐性難題,中國需要作出自己的回答。


  2020年10月,《總體(ti) 方案》對克服“五唯”頑瘴痼疾作出全麵部署。作為(wei) 新中國第一個(ge) 關(guan) 於(yu) 教育評價(jia) 係統性改革的綱領性文件,《總體(ti) 方案》以立德樹人為(wei) 主線,以高質量發展為(wei) 主題,以破“五唯”為(wei) 導向,以五類主體(ti) 為(wei) 抓手,著力推進政策係統集成、舉(ju) 措破立結合、任務協同發展。《總體(ti) 方案》提出了22條重點改革任務,搭建起了新時代教育評價(jia) 改革的“四梁八柱”。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對完善教育評價(jia) 體(ti) 係提出新要求。緊扣建設教育強國目標,2023年5月29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ti) 學習(xi) 時強調,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jia) 改革,構建多元主體(ti) 參與(yu) 、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評價(jia) 體(ti) 係。


  這是一場“攻堅之戰”。


  近年來,國家層麵配套政策體(ti) 係逐步健全:先後出台和推動落實20餘(yu) 份教育評價(jia) 改革配套文件,覆蓋基礎教育、職業(ye) 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評價(jia) 改革;規範SCI指標使用、破除高校哲學社會(hui) 科學研究評價(jia) 中“唯論文”不良導向、扭轉“唯帽子”傾(qing) 向,人才評價(jia) 改革製度體(ti) 係逐步完善;加強違規事項監督整改,改變“以分數論英雄”的錯誤評價(jia) 取向,引導各級黨(dang) 委政府樹立正確的教育政績觀,對照教育評價(jia) 負麵清單,設立舉(ju) 報投訴電話、郵箱、網絡平台等,接受群眾(zhong) 監督舉(ju) 報。


  與(yu) 此同時,各地將中央改革的“藍圖”轉化為(wei) 本地“施工圖”,研究製定教育評價(jia) 改革重點推進事項。


  廣東(dong) 省聚焦高等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實施高等教育“衝(chong) 一流、補短板、強特色”提升計劃,推進高校分類評價(jia) ,引導不同類型高校科學定位、特色發展、爭(zheng) 創一流;


  陝西省堅持問題導向,在教育督導提能增效上求實效,推動教育督導法治化、信息化,隊伍專(zhuan) 業(ye) 化,履職盡責規範化;


  山東(dong) 省將教育評價(jia) 改革工作落實情況納入省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jia) 、職業(ye) 院校辦學質量年度考核及本科高校高質量發展績效考核,建立全學段全覆蓋評價(jia) 體(ti) 係;開展教育評價(jia) 改革巡回宣介,引導樹立正確評價(jia) 導向,建立省級“十不得、一嚴(yan) 禁”網絡檢測係統,堅決(jue) 克服“五唯”頑瘴痼疾……


  各界反映,教育評價(jia) 改革開局良好,持續深化,部分領域教育功利化傾(qing) 向得到有效遏製,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效,形成了破“五唯”的廣泛共識。不少學者認為(wei) ,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jia) 改革,牽住了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牛鼻子”,讓評價(jia) “指揮棒”日漸科學高效,更有力地回答了“培養(yang) 什麽(me) 人、怎樣培養(yang) 人、為(wei) 誰培養(yang) 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


  2.學生評價(jia) ,旨在“從(cong) 育分轉向育人”


  從(cong) 初春農(nong) 具與(yu) 土地熱烈碰撞,到仲夏汗水將土地慷慨灌溉,再到深秋土地回饋以豐(feng) 厚果實,季節輪轉間,烏(wu) 魯木齊市第127中學的師生們(men) ,在“潤心農(nong) 場”揮灑汗水、親(qin) 近自然。


  體(ti) 育課上,學生們(men) 自己搬運體(ti) 育器材,自己動手製作沙包、橡皮筋、毽子等體(ti) 育學具;生物課上,老師帶著學生觀察植物生長全過程,收獲農(nong) 作物種子並對種子內(nei) 部結構進行研究和探討;物理課上,老師和學生們(men) 一起製作用於(yu) 學校水窖提水的滑輪,在澆灌水稻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信息科學課上,老師帶孩子們(men) 開展“玩轉紙飛機”探索實踐活動,通過折紙飛機、研究試飛等步驟,不斷提升學生動手技能,培養(yang) 學生熱愛科學的精神……“在這裏,我們(men) 將勞動教育評價(jia) 結果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jia) 體(ti) 係,讓勞動教育與(yu) 孩子的學習(xi) 生活、社會(hui) 實踐等有機融合,使他們(men) 健康快樂(le) 全麵發展。”烏(wu) 魯木齊市第127中學校長劉董梅告訴記者。


  有什麽(me) 樣的評價(jia) “指揮棒”,就會(hui) 有什麽(me) 樣的辦學導向。


  三年多來,學生評價(jia) 改革的著力點,在於(yu) 破除“分數至上”、用分數給學生貼標簽等不科學做法,明確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的育人要求,實現從(cong) “重智”向“五育”融合的轉變,努力扭轉“唯分數”“唯升學”等評價(jia) “慣性”,推動學校評價(jia) 標準“從(cong) 育分轉向育人”。在此導向下,各地各校展開了各具特色的探索。


  “這份報告是你健康成長的見證,接下來的日子裏,我們(men) 一起好好規劃,讓你的身體(ti) 更加健康。”接到孩子的體(ti) 質健康報告書(shu) 後,江蘇南京市銀城小學一年級12班一位學生的家長在回執單上這樣留言。


  通過中小學體(ti) 質健康信息管理係統,江蘇省教育部門每年都會(hui) 向全省近900萬(wan) 名中小學生提供年度體(ti) 質健康報告書(shu) 。報告書(shu) 涵蓋了《國家學生體(ti) 質健康標準》測試與(yu) 評價(jia) 、學生體(ti) 質健康綜合評語、每日膳食營養(yang) 建議、薄弱項目運動幹預建議、測試指標解釋和健康知識等內(nei) 容。記者還了解到,通過江蘇學校美育智慧平台構建的美育數字化考核評價(jia) 體(ti) 係,從(cong) 考核評價(jia) 指標體(ti) 係研製、評價(jia) 方式選擇、評價(jia) 模型製定、評價(jia) 平台建設等方麵創新探索,已全麵應用於(yu) 全省美育賽事、美育課程、美育考核和美育智庫等場景,利用數字賦能實現了美育教學展示評價(jia) 一體(ti) 化。


  發放年度體(ti) 質健康報告書(shu) 後,江蘇省教育部門會(hui) 將評價(jia) 結果用於(yu) 後續的跟進、指導與(yu) 督促,而不是束之高閣。“我們(men) 會(hui) 針對學生個(ge) 性問題單獨與(yu) 家長溝通,利用家校合作渠道幫助學生進步,形成學校、家庭和社會(hui) 共同關(guan) 心學生體(ti) 質健康的良好氛圍。”南京市銀城小學教師陸樂(le) 告訴記者。


  山東(dong) 省濟南市實施了初中生綜合素養(yang) 增值評價(jia) 項目,通過梳理、優(you) 化、簡化評價(jia) 數據,使曆年增值評價(jia) 數據成體(ti) 係、易理解、好分析。通過評價(jia) 項目,濟南市引導區域、學校和教師主動掌握並運用評價(jia) 結果,基於(yu) 數據精準診斷、合理歸因,最終助力孩子自主健康成長。


  “堅持科學有效,改進結果評價(jia) ,強化過程評價(jia) ,探索增值評價(jia) ,健全綜合評價(jia) ”……隨著《總體(ti) 方案》逐步落地,“增值評價(jia) ”“多元評價(jia) ”“分類評價(jia) ”等理念日益走進現實。


  3.教師評價(jia) ,著力扭轉重科研輕教學、重教書(shu) 輕育人等傾(qing) 向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xing) 教之源。改革教師評價(jia) ,關(guan) 鍵在於(yu) 扭轉教育評價(jia) 中重科研輕教學、重教書(shu) 輕育人等傾(qing) 向,確立潛心教學、全心育人的製度要求,引導廣大教師認真履行育人職責。


  在一些高職院校的課堂上,教師講課平淡枯燥,學生則昏昏欲睡,傳(chuan) 統的教學內(nei) 容和模式導致教與(yu) 學之間形成了巨大鴻溝。


  為(wei) 改變這一困境,威海職業(ye) 學院鼓勵並支持教師開展行動導向的教學改革,而對教師的評價(jia) ,則以業(ye) 績和實效並重。


  該校鄉(xiang) 村振興(xing) 學院副教授潘汝潔,將工作室劃分為(wei) 三個(ge) 相對獨立又融為(wei) 一體(ti) 的空間——教師空間、學生空間和項目實踐空間,把小組討論的教室、項目實踐空間全部設計為(wei) 敞開式。


  “我工作的方法,動手的技巧,學生全部都能看見、聽見。學生們(men) 耳濡目染的過程,就是很好的學習(xi) 過程。這也有利於(yu) 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yu) 其中,真正提高動手能力,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對理論知識有更深的理解。”潘汝潔告訴記者。


  課堂搬到麥田裏,方案畫在鄉(xiang) 村裏。潘汝潔的工作室先後完成了60多個(ge) 村的美麗(li) 鄉(xiang) 村項目、5個(ge) 威海市鄉(xiang) 村振興(xing) 樣板片區的規劃指導服務項目。“正是在參與(yu) 這些項目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各有各的能力優(you) 勢,培養(yang) 過程中絕不能把學生簡單歸類,而是應因材施教,定製更精細化的培養(yang) 方案。”潘汝潔深有感觸:“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yu) 學都要以‘做’為(wei) 中心。”


  當前,評價(jia) 改革推進過程中,各地各校進一步聚焦評價(jia) 內(nei) 容導向和評價(jia) 文化養(yang) 成。一方麵,人才稱號獲得情況已不再作為(wei) 學科評估、學位點申報、項目評審中評價(jia) 的重要內(nei) 容。有的高校推行代表作製度,鼓勵學院結合自身特點自主設置高水平代表作成果清單;有的高校注重“從(cong) 0到1”的原創性研究,鼓勵持之以恒、久久為(wei) 功,在基礎研究領域取得重要原創性成果。另一方麵,許多學校積極為(wei) 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人才發展搭建平台,最大限度激發各類人才創新創造活力。有的學校為(wei) 突出師德師風表現和教師教學實績,製定了多元化複合型教師隊伍評價(jia) 體(ti) 係;有的學校參考成果轉化實效、重視社會(hui) 服務參與(yu) 度,為(wei) 不同類型、崗位的人才鋪設出適合自身特點的成長路徑。


  在上海交通大學,有兩(liang) 位分別來自媒體(ti) 與(yu) 傳(chuan) 播學院和設計學院、擔任副教授近20年的教師,因為(wei) 所在領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不高,在論文發表方麵與(yu) 其他學科教師相比處於(yu) 弱勢。近年來,學校開通人文社科實踐型晉升通道,將“分類發展、多元評價(jia) ”的理念融入教師評價(jia) 和晉升工作中。得益於(yu) 此,兩(liang) 位老師經過學院推薦評審、同行評議、校級答辯等規定程序,最終晉升為(wei) 實踐型教授。


  探索在持續,難點待突破。


  有專(zhuan) 家表示,部分高校主要以科研論文評價(jia) 教師的局麵還需進一步扭轉,各類人才“唯帽子”等現象還不同程度存在;指向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的過程性評價(jia) 體(ti) 係尚未全麵有效建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jia) 還存在不少亟待破解的難題;教育評價(jia) 內(nei) 容、工具、程序、結果使用等方麵的專(zhuan) 業(ye) 化和科學化水平亟待提高。


  這些,正是重點領域和關(guan) 鍵環節難啃的“硬骨頭”。專(zhuan) 家們(men) 認為(wei) ,隻有在這些方麵取得突破和創新,才能帶來教育評價(jia) 改革的格局性變化。教育部門應以深化教育評價(jia) 改革為(wei) 牽引,全麵打好教育改革發展的升級之戰。


責編:李達 二審:時高璽 三審:張舸

最新發布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