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設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是中國高校的偉(wei) 大創舉(ju) ,也是高教改革的標誌性成果。高校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從(cong) 建立至今,緊緊圍繞“為(wei) 什麽(me) 建設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建設什麽(me) 樣的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怎樣建設馬克思主義(yi) 學院”這個(ge) 根本問題,進行了30多年的艱辛探索和有效實踐,深刻洞悉了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建設的一般樣態,準確把握了新時代高校馬克思主義(yi) 學院發展的主題、主線和定位。解答新時代馬克思主義(yi) 學院高質量發展的難題,需要堅持守正創新、厘定建設任務、完善支撐體(ti) 係、夯實發展計劃的實現理路。
建設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是中國高校的偉(wei) 大創舉(ju) ,也是高教改革的標誌性成果。馬克思主義(yi) 學院作為(wei) 高校獨立的二級機構,自1992年北京大學啟航,迄今已過30多年。雖然一路艱難和曲折,但卻一直前行且堅定。當前,已進入到“馬克思主義(yi) 學院作為(wei) 重點學院、馬克思主義(yi) 理論學科作為(wei) 重點學科、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wei) 重點課程加強建設”的新發展階段。梳理高校馬克思主義(yi) 學院的發展曆程,可以洞察其不斷更新和完善的樣態設計,準確把握新時代高校馬克思主義(yi) 學院發展的主題、主線和定位。為(wei) 了更好地貫徹落實《關(guan) 於(yu) 加強新時代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建設的意見》要求,以“大思政課”建設推進思政課高質量發展,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建設需要守正與(yu) 創新,解答高質量發展的難題,以推進集成創新,厘定更加精準有效的實現理路。
一、高校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建設的發展曆程
高校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從(cong) 建立至今,緊緊圍繞“為(wei) 什麽(me) 建設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建設什麽(me) 樣的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怎樣建設馬克思主義(yi) 學院”這個(ge) 根本問題,進行了30多年的艱辛探索和深入實踐,曆經了開創建立、初步展開、拓展推進、規範建設和高質量發展四個(ge) 階段。
1.高校馬克思主義(yi) 學院的首創建立階段(1992年)
高校馬克思主義(yi) 學院誕生於(yu) 國際國內(nei) 形勢嚴(yan) 峻、社會(hui) 主義(yi) 運動陷入低潮的艱難環境中。20世紀80年代末,蘇聯和東(dong) 歐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開始發生急劇變化,體(ti) 製改革逐漸轉化為(wei) 製度轉軌,東(dong) 歐一些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共產(chan) 黨(dang) 和工人黨(dang) 紛紛喪(sang) 失政權,社會(hui) 製度發生根本變化。1991年“8.19”政變動搖了蘇聯, 隨後蘇聯解體(ti) 震撼了世界。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的巨變致使馬克思主義(yi) 和社會(hui) 主義(yi) 遭受了從(cong) 未有過的質疑,唱衰中國的聲音也不絕於(yu) 耳。中國怎麽(me) 辦?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能否走得通?馬克思主義(yi) 是否是科學理論?麵對質疑,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人民旗幟鮮明反對動亂(luan) ,堅持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堅守馬克思主義(yi) 的指導地位,堅定走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正如鄧小平南巡時所說:“我堅信,世界上讚成馬克思主義(yi) 的人會(hui) 多起來的,因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是科學。”為(wei) 此,加大馬克思主義(yi) 理論的研究、宣傳(chuan) 和闡釋成為(wei) 時代之需。1990年年初,《光明日報》以“努力探索馬克思主義(yi) 在九十年代的新課題”為(wei) 題,明確提出:“當前,要特別注重圍繞堅持和完善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問題進行研究……在研究和批判中要更好地堅持馬克思主義(yi) 指導方針和貫徹‘雙百方針’。”
基於(yu) 這個(ge) 背景,北京大學率先舉(ju) 旗,成立馬克思主義(yi) 學院。1992年3月17日,北京大學黨(dang) 委發〔1992〕16號文件、校發〔1992〕37號文件,決(jue) 定建立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學院在學校黨(dang) 委和行政的領導下,負責統一組織全校馬克思主義(yi) 公共理論課的教學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開展馬克思主義(yi) 的kaiyun体育官方网页”,逐步把學院建設成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理論的教育、研究和培訓基地,成為(wei) 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ge) 重要陣地。”1992年4月2日,鑒於(yu) “當前國內(nei) 外形勢的發展和學校的現狀都要求我們(men) 必須大力加強馬克思主義(yi) 理論的教育和研究,更好地發揮北京大學作為(wei) 綜合性大學的理論優(you) 勢”,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正式成立,這對於(yu) “加強馬克思主義(yi) 理論的學習(xi) 、研究和宣傳(chuan) ,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yi) 。”初步回答了“為(wei) 什麽(me) 建設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建設什麽(me) 樣的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怎樣建設馬克思主義(yi) 學院”。
2.高校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初步探索階段(1992-2005年)
高校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初步發展於(yu) 20世紀末21世紀初的10餘(yu) 年裏。這一時期,國際共產(chan) 主義(yi) 運動處於(yu) 低潮,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人民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的偉(wei) 大征程。黨(dang) 的十四大“突破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chuan) 統觀念”,正式提出“我國經濟體(ti) 製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巨變帶來強烈的思想衝(chong) 擊,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實現了創新發展,國際共產(chan) 主義(yi) 運動迎來了新的生機,迫切需要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指導,深入研究和認識市場經濟和社會(hui) 主義(yi) 的關(guan) 係,堅定改革開放的步伐,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hui) 主義(yi) 。
在這個(ge) 背景下,1996年12月25日,中國人民大學以原馬列主義(yi) 發展史研究所和馬克思主義(yi) 理論教育研究所為(wei) 基礎,組建成立了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指出:“正當國際共產(chan) 主義(yi) 運動處於(yu) 低潮、馬克思主義(yi) 麵臨(lin) 前所未有的挑戰的時候 ,曾經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kaiyun体育官方网页和理論教育創造過輝煌業(ye) 績的中國人民大學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於(yu) 新近成立了馬克思主義(yi) 學院。”1997年9月,南開大學由原馬克思列寧主義(yi) 基礎理論教學部、德育教研室和政治學係思想政治教育專(zhuan) 業(ye) 三個(ge) 單位組建成立了馬克思主義(yi) 教育學院,“成為(wei) 繼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之後第三所成立馬克思主義(yi) 學院的高校”。
進入新世紀,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國內(nei) 國際形勢發生更加深刻的變化,在機遇與(yu) 挑戰麵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務更加艱巨,迫切要求發揮思政課主渠道作用。為(wei) 支持課程建設,2003-2005年期間,湖南大學(2003.3)、中央民族大學(2004.3)、西南財經大學(2004.6)、吉林大學(2005.4)、吉首大學(2005.5)先後成立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可以看出,成立馬克思主義(yi) 學院的高校總體(ti) 較少,但所涉及的院校類型並不單一,既有中央直屬高校,也有省屬地方高校,既有綜合性大學,也有行業(ye) 特色大學,所涉及的區域呈現出散狀分布的特點。總言之,這一階段高校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建設呈現零星性發展狀態,表現為(wei) 數量比較少,呈點狀分布,名稱不一,且和其他學院、其他專(zhuan) 業(ye) 混合。這反映出當時高校對為(wei) 什麽(me) 建設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建設什麽(me) 樣的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怎樣建設馬克思主義(yi) 學院的問題認識不清、回答不夠,有待進一步的探索和實踐。
3.高校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拓展推進階段(2005-2014年)
進入新世紀,麵對新情況、新問題、新形勢,黨(dang) 的十六大報告指出:“我們(men) 一定要適應實踐的發展,以實踐來檢驗一切,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cong) 對馬克思主義(yi) 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cong) 主觀主義(yi) 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以確保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興(xing) 旺發達、後繼有人。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16號文件”),2005年3月中共中央宣傳(chuan) 部、教育部印發了《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後麵簡稱“05方案”)等文件,為(wei) 推進建設馬克思主義(yi) 學院的提供了重要依據和基本遵循。
在這個(ge) 背景下,一批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建立。2005年6月至2007年4月,中國政法大學、天津師範大學、南京財經大學、遼寧大學、黑龍江大學、沈陽師範大學等高校相繼成立馬克思主義(yi) 學院,總數達到25家。2007年4月,北京大學發起成立全國高校馬克思主義(yi) 學院院長論壇,中央相關(guan) 部門高度重視論壇提出的“四個(ge) 有利於(yu) ”的意見,高校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建設進入快車道。2007年4月之後,山東(dong) 大學、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陸續成立了馬克思主義(yi) 學院,至2012年有100家,2014年達到200家。隨著數量的增加和實踐的推進,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建設不斷加強,比如2005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hui) 、教育部發布《關(guan) 於(yu) 調整增設馬克思主義(yi) 理論一級學科及所屬二級學科的通知》(學位[2005]64號),2008年中共中央宣傳(chuan) 部、教育部發布《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教社科〔2008〕5號),2011年教育部關(guan) 於(yu) 印發《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暫行)》(教社科〔2011〕1號)等係列文件精神,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建設指明了發展方向、提供了政策支撐。
總言之,這是一個(ge) 以製度建設不斷開拓和推進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建設的時期,較為(wei) 係統的回答了“為(wei) 什麽(me) 建設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建設什麽(me) 樣的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怎樣建設馬克思主義(yi) 學院”這一根本問題,主要體(ti) 現在馬克思主義(yi) 學院不僅(jin) 增長快、數量多,而且做的實、有成效。2012年,教育部委托以陳占安為(wei) 負責人的“高校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建設標準”課題,在北京大學、山東(dong) 大學、西南大學等幾所高校研究製定《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建設標準》,馬克思主義(yi) 學院進入規範建設階段。
4.高校馬克思主義(yi) 學院規範建設階段(2015-2019年)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黨(dang) 領導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hui) 長期穩定奇跡,2012年中國經濟總量躋身世界第二位。隨著黨(dang) 科學判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係統部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戰略全局,意識形態的鬥爭(zheng) 擺在了非常突出了的位置,習(xi) 近平提出:“經濟建設是黨(dang) 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工作是黨(dang) 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為(wei) 此,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黨(dang) 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始終把建強黨(dang) 的意識形態工作前沿陣地作為(wei) 中心工作。2015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chuan) 思想工作的意見》,全麵部署高校的宣傳(chuan) 思想工作,提出了“重點建設一批有示範影響的馬克思主義(yi) 學院”等要求,進一步推動了馬克思主義(yi) 學院發展。
在這個(ge) 背景下,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從(cong) 規範性建設向內(nei) 涵式發展轉變。主要體(ti) 現在三個(ge) 方麵。一是重點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建設。2015年教育部經過評審和考察,確定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9所高校馬克思主義(yi) 學院為(wei) 第一批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yi) 學院;2017年、2019年公布了第二批、第三批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yi) 學院。二是示範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建設。2016年4月,教育部支持建設一批示範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思政課教學科研組織二級機構)、建設一批優(you) 秀科研團隊和一批優(you) 秀教學改革團隊。從(cong) 2016年開始到2019年,總共四批支持574項。三是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建設標準實施。建設標準討論始於(yu) 2014年,2017年9月14日正式出台,之後又根據發展實際製訂了2019年、2021年版。
5.高校馬克思主義(yi) 學院高質量發展階段(2019—至今)
2019年3月1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hui) 並發表重要講話,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建設又進入一個(ge) 新的發展階段。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的課程,不僅(jin) 親(qin) 自關(guan) 心,還給予方法,他說:“講好思政課不僅(jin) 有‘術’,也有‘學’,更有‘道’。”2019年9月,為(wei) 努力培養(yang) 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的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幹意見》,以此為(wei) 指導,中共中央宣傳(chuan) 部、教育部印發了《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提出“各學校要加強黨(dang) 組織對學校思政課的統一領導”的要求,進一步強化了對馬克思主義(yi) 學院的建設。
2021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guan) 於(yu) 加強新時代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明確規定,“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是學習(xi) 研究宣傳(chuan) 馬克思主義(yi) 的主陣地,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堅持用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鑄魂育人的主渠道”,其中專(zhuan) 門就“紮實推動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內(nei) 涵式發展”進行了要求。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門關(guan) 於(yu) 印發《全麵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的通知,馬院發展聚焦思政課,進入建設“大課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師資”的新狀態。全國高校馬克思主義(yi) 學院也抓住“十三五”總結、“四十五”規劃、“雙一流”二期建設啟動的契機,係統謀劃學院內(nei) 涵式建設的思路和舉(ju) 措,包括馬院的首要任務思政課改革創新、支撐學院發展的學科內(nei) 涵式建設、馬院建設關(guan) 鍵的隊伍內(nei) 涵式提升,以及人才培養(yang) 方麵優(you) 化等。
總的來看,高校馬克思主義(yi) 學院經過30多年的建設,尤其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的開創性實踐,全麵、係統、科學回答了“為(wei) 什麽(me) 建設馬克思主義(yi) 學院 、建設什麽(me) 樣的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怎樣建設馬克思主義(yi) 學院”這個(ge) 根本問題,使我們(men) 準確把握新時代高校馬克思主義(yi) 學院發展的主題、主線和定位,為(wei) 新時代馬克思主義(yi) 學院的建設奠定了基礎,提供了條件,明確了方向。
二、高校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建設的樣態設計
高校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是實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ti) ,是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堅強陣地;思政課作為(wei) 高校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guan) 鍵課程。自2005年以來,黨(dang) 和國家圍繞高校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建設、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相繼印發了係列重要文件。以這些文件精神為(wei) 基準,結合相關(guan) 文件要求,可以洞悉其中的變量與(yu) 常量,分析和總結出新時代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建設的樣態。
1.加強學校黨(dang) 委對馬院的全麵領導
堅持黨(dang) 的領導是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建設標準製定與(yu) 實施的必要前提。黨(dang) 和國家印發的相關(guan) 係列重要文件都要求加強校黨(dang) 委對馬克思主義(yi) 學院的領導,突出強調了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yi) 學院作為(wei) 高校意識形態領域主陣地的重要地位。比如,《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2017年本)》(以下簡稱《標準(2017年本)》)將“領導責任”設計為(wei) 首要的二級指標並具體(ti) 規定,學校黨(dang) 政領導班子牢固樹立“四個(ge) 意識”,“堅決(jue) 貫徹落實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對進一步辦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加強高校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建設的決(jue) 策部署,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時,還強化支部建設並明確指出:“調整優(you) 化支部設置,推行在教研室設置教師黨(dang) 支部,把學生黨(dang) 支部建在班級年級上”,這就提出了加強基層黨(dang) 組織建設的要求,進一步鞏固黨(dang) 在高校中的領導地位。《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建設標準(2019年本)》(以下簡稱《標準(2019年本)》)賡續了這一文件精神,並對落實領導責任和加強支部建設與(yu) 時俱進地提出了具體(ti) 要求。2022年《關(guan) 於(yu) 加強新時代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建設的意見》明確:“要切實加強黨(dang) 對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建設的領導”等。由此可見,文件規劃呈現出由中央-學校-基層不斷完善黨(dang) 領導的組織機構,切實加強了黨(dang) 對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建設的領導。
文件對校黨(dang) 委領導的工作標準提出了要求,而且越來越全麵和具體(ti) 。2011年印發的《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暫行)》(以下簡稱《標準(暫行)》)對組織管理的“工作機製”進行規定:“學校黨(dang) 政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每學期分別到堂聽課2次以上”,指標類型設定為(wei) B即基本指標。黨(dang) 的十八以後,對校黨(dang) 委領導工作的建設標準更加嚴(yan) 格。《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以下簡稱《標準(2015年)》)要求是:學校黨(dang) 委書(shu) 記或校長每學年開現場辦公會(hui) 至少1次,聽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匯報,解決(jue) 實際問題。學校黨(dang) 政主要負責同誌每學期至少講授1次。學校分管領導每學期到堂聽課2次以上。這一建設指標設定為(wei) A*類即核心指標,這就說明高校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建設愈加高度注重領導隊伍落實具體(ti) 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2021年本)》(以下簡稱《標準(2021年本)》)進一步強調和深化了領導隊伍的工作標準,明文指出:“校黨(dang) 委(常委)會(hui) 議、校長辦公會(hui) 每學期至少召開一次專(zhuan) 題會(hui) 議研究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建立學校黨(dang) 委書(shu) 記、校長帶頭抓思想政治理論課機製”“把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列入學校事業(ye) 發展規劃,納入學校黨(dang) 的建設工作考核、辦學質量和學科建設評估標準體(ti) 係,作為(wei) 學校重點課程建設”。所設定的建設指標類型都在A*類或A類即重點指標,這就特別強調了校黨(dang) 委領導班子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課時要求,提高校黨(dang) 委書(shu) 記與(yu) 校長對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建設的重視程度。
2.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
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加強新時代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建設的意見》明確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堅持用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鑄魂育人的主渠道。”要有效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就要確保課程質量,包括對思政課的課堂人數、教材、學生學習(xi) 等方麵做出具體(ti) 要求。
在學生人數上,《標準(暫行)》對課堂教學的學生人數作了限製,即“課堂規模一般不超過100人,鼓勵小班教學”,《標準(2015年)》則是細化了課堂規模,明確“課堂規模一般不超過100人,推行中班教學,倡導中班上課,小班研學討論的教學模式”,這個(ge) 規定一直延續到現在。教材是國家事權,思政課的教材一直是國家統編,自“05方案”實施以來。
在教材編寫(xie) 上,思政課教材自2005年以來,經曆了十幾次修訂,始終保持教材內(nei) 容的不斷更新,提高教材的科學性與(yu) 實用性。當前已經進入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一體(ti) 化建設方麵,重點是不斷推進新時代馬克思主義(yi) kaiyun体育官方网页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建設。
在學生學習(xi) 上,對學生學習(xi) 的自主性與(yu) 實踐性方麵有要求,《標準(2017年本)》首次提出了“建立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自主學習(xi) 平台,廣泛開展大學生自主學習(xi) 活動。”這就開啟了對學生學習(xi) 要求的規範標準,並不斷突出學生群體(ti) 學習(xi) 的自主性與(yu) 實踐性,將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納入課程考核範圍,提升大學生的實踐能力與(yu) 創新能力,增強學生群體(ti) 學習(xi) 的自主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效率、增加學生群體(ti) 課程學習(xi) 的獲得感。
以上要求和踐行,有力推進了思政課教學模式從(cong) 單一模式到多元混合模式轉變。《標準(暫行)》和《標準(2015年)》針對教學模式的具體(ti) 要求主要體(ti) 現在以教師課程內(nei) 容教授為(wei) 主的教學方式。自教育部印發《標準(2017年本)》以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模式更加多元,結合線上、線下教學,開辟了教師課程資源共享平台,完善了學生線上自主學習(xi) 平台,提升教師與(yu) 學生的互動性,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學模式考核標準,克服了學習(xi) 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有利於(yu) 提升學生自主學習(xi) 能力,擴展學生自主學習(xi) 內(nei) 容。
3.加強馬院隊伍、學科、科研建設
相關(guan) 文件對教師隊伍建設作出了規定。在教師數量配備上,2008年“隊伍建設意見”規定“本專(zhuan) 科思想政治理論課專(zhuan) 任教師要總體(ti) 上按不低於(yu) 師生1:350―400的比例配備”;《標準(暫行)》對本專(zhuan) 科規定師生比1:350—400配備和1:550—600配備;《標準(2017年本)》對師生配比不再區分本、專(zhuan) 科標準。就專(zhuan) 職教師而言,《標準(2015年)》中明確提出需“具備馬克思主義(yi) 理論相關(guan) 學科背景”;《標準(2017年本)》中特別要求需要“選聘高水平專(zhuan) 家擔任特聘教授”,統籌好地方黨(dang) 政領導幹部等八支隊伍上思想政治理論課講台,同時注重新老教師之間的經驗傳(chuan) 授與(yu) 培養(yang) 扶植。對於(yu) 教師的培養(yang) 與(yu) 職務評聘主要集中於(yu) 《標準(暫行)》《標準(2015年)》《標準(2021年本)》三個(ge) 文件中,鼓勵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深入進修,職稱待遇向其他專(zhuan) 業(ye) 教師看齊,形成較為(wei) 完整的教師體(ti) 係。
相關(guan) 文件對馬院學科點建設進行了規範。《標準(暫行)》《標準(2015年)》中,除思想政治教育專(zhuan) 業(ye) 外,馬克思主義(yi) 理論學科點不辦本科專(zhuan) 業(ye) 、不招收本科生。《標準(2017年本)》開辟馬克思主義(yi) 理論本科招生,學科點的本碩博一體(ti) 化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不斷完善。此外,《標準(2017年本)》更為(wei) 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yi) 理論學科任務,要“緊緊圍繞馬克思主義(yi) 理論一級學科及其所屬二級學科開展科研,從(cong) 整體(ti) 上研究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和科學體(ti) 係”等。
相關(guan) 文件對馬院科研建設明確了要求。《標準(暫行)》《標準(2015年)》對於(yu) 科學研究的要求方麵,篇幅少,標準不夠細化明確;《標準(2017年本)》強調堅持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為(wei) 核心的科研導向,注重教師與(yu) 學生群體(ti) 的科研水平培養(yang) ,主張有條件的馬克思主義(yi) 學院積極舉(ju) 辦與(yu) 馬克思主義(yi) 理論學科相關(guan) 的國際性、全國性、區域性學術會(hui) 議,提高馬克思主義(yi) 理論學科的學術影響力和國際影響力,促進研究成果交流與(yu) 科學研究的深入進行。《標準(2021年本)》特別提出“在校報、校刊設置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科研專(zhuan) 欄”,這就進一步提升科學研究的強度,拓展科研成果展示陣地。
4.加強和完善馬院建設的保障條件
加強和完善馬院建設的機製保障。建立健全黨(dang) 委統一領導、黨(dang) 政群齊抓共管、有關(guan) 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hui) 大力支持的領導體(ti) 製和工作機製。2004年16號文件就有相關(guan) 規定,“05方案”要求學校黨(dang) 委加強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領導,要有主管思政課教學的校級領導,對學校宣傳(chuan) 、教務、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等部門、各地宣傳(chuan) 教育等單位提出了要求。2011年《標準(暫行)》明確規定:“學校黨(dang) 委直接領導,協調校行政負責實施,分管校領導具體(ti) 負責,並成立相應的領導機構。”
加強和完善馬院建設的組織保障。成立獨立的二級機構以確保按照專(zhuan) 業(ye) 學院標準設置馬院的組織機構。《標準(2015年)》明確規定:“獨立設置直屬學校領導的、與(yu) 學校其他二級院(係)行政同級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組織二級機構……配齊二級機構領導班子,班子成員應是中共黨(dang) 員,且從(cong) 事馬克思主義(yi) 理論學科研究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不得兼任其他二級院(係)的主要負責人。”隨著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數量的增加,設立獨立二級機構基本不存在問題,且還呈現出主動積極設置馬克思主義(yi) 學院的現象,一些學校按照大院標準設置馬院二級機構班子成員職數。
加強和完善馬院建設的經費保障。2011年《標準(暫行)》規定,除正常的各項經費外,每生每年不低於(yu) 20元(本科)和不低於(yu) 15元(專(zhuan) 科)的專(zhuan) 項經費用於(yu) 教師學術交流、考察等,並隨著學校經費逐年增長,且明確“專(zhuan) 款專(zhuan) 用”。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幹意見》明確:“本科院校按在校生總數每生每年不低於(yu) 40元,專(zhuan) 科院校按每生每年不低於(yu) 30元的標準提取專(zhuan) 項經費,用於(yu) 思政課教師的學術交流、實踐研修等,並逐步加大支持力度。”
5.貫徹和落實馬院建設的時代要求
在新的曆史方位下加強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建設,是深化馬克思主義(yi) 理論學習(xi) 研究和建設的重大戰略舉(ju) 措。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加強新時代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與(yu) 新時代新要求相比,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在教育教學、研究宣傳(chuan) 、隊伍建設、人才培養(yang) 等方麵還存在差距,馬克思主義(yi) 理論學科建設亟待加強。”
結合《意見》對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建設標準進行分析,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建設要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始終堅持黨(dang) 的領導,貫徹黨(dang) 的政策與(yu) 方針,加強對科學理論的研究與(yu) 推廣;紮實推動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內(nei) 涵式發展,包括學院學科發展的定位、科學研究(含教研)的投入、課程建設的改革創新、打造“經師”和“人師”統一“大先生”的隊伍建設、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的健全和完善等;強化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建設政策支撐機製,規範製度建設,包括思政課教師職稱評價(jia) 體(ti) 係、教師的培養(yang) 和進修,以及促進重點馬院建設,形成輻射帶動各類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建設等。
除此以外,2020年11月成立教育部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ti) 化建設指導委員會(hui) 成立、2021年11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教育部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ti) 化建設指導委員會(hui) 章程》、2022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發文“開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ti) 化共同體(ti) 建設”等。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門印發了《全麵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在改革創新主渠道教學、善用社會(hui) 大課堂、搭建大資源平台、構建大師資體(ti) 係、拓展工作格局等方麵進行了規定。這些政策和文件對新時代馬院建設的形態產(chan) 生重大影響,馬院建設必須與(yu) 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ti) 化和“大思政課”進行協同建設,共同推進。
綜上所述,從(cong) 1992年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的成立到2021年《意見》的出台,貫穿其中的主題是: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始終是堅守學習(xi) 研究宣傳(chuan) 馬克思主義(yi) 的主陣地,深化馬克思主義(yi) kaiyun体育官方网页和建設,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建設。其主線就是:馬克思主義(yi) 學院站在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意識形態前沿陣地,彰顯中國大學社會(hui) 主義(yi) 底色,肩負培養(yang) 民族複興(xing) 大任時代新人的重任。
三、高校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建設的實現理路
當前,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已成高校意識形態建設的前沿陣地,已是彰顯社會(hui) 主義(yi) 辦學方向底色的重要平台。30多年的曆史發展凝練出了主題,勾畫出了主線,已有不斷更新和完善的樣態設計成為(wei) 應然追尋。但與(yu) 新時代的要求相比,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在教育教學、研究宣傳(chuan) 、隊伍建設、人才培養(yang) 等方麵還存在差距,馬克思主義(yi) 理論學科建設亟待加強。守正與(yu) 創新,需要解決(jue) 高質量發展的難題,推進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建設集成創新,成為(wei) 現實發展的必然理路。
1.新時代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內(nei) 涵式建設的基本思路
新時代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內(nei) 涵式建設的基本思路:以人才培養(yang) 為(wei) 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黨(dang) 建引領,凝心聚力,集成創新;堅持教師是關(guan) 鍵的理念,通過科學研究築基、學科建設支撐、思政課程是重點的工作主線,實現思政課程和專(zhuan) 業(ye) 建設的聯動,實現學院內(nei) 涵式建設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hui) 的要求(見圖1所示)。
2.新時代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外延式拓展的整體(ti) 架構
新時代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外延式拓展的整體(ti) 構想: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是學習(xi) 研究宣傳(chuan) 馬克思主義(yi) 的主陣地,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用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鑄魂育人的主渠道。深入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辦好“大思政課”的重要指示批示,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用黨(dang) 的創新理論鑄魂育人,按照“思政課”、“大思政課”和“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ti) 化”建設要求,高質量落實思政課程、課程思政、日常思政“三位一體(ti) ”建設任務。為(wei) 此,需要構建學科支持課程、科研築牢教研、服務管理育人等支撐體(ti) 係,形成“三位一體(ti) ”的建設框架;實施知識圖譜構建、思政資源耦合、鑄魂育人提升等培基計劃,夯實“三位一體(ti) ”的建設基礎(見圖2所示)。
3.新時代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建設的主要著力點
分解基本思路和圖示內(nei) 容,需要把握好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建設中的“散點發展”,通過整體(ti) 提升計劃,實現“集成創新”,其主要著力點應充分體(ti) 現馬院職能,內(nei) 涵有思政課程改革、馬理學科建設、科學研究提升、隊伍量質並舉(ju) 、專(zhuan) 業(ye) 人才發展、社會(hui) 服務質量、黨(dang) 建引領作用等方麵。
著力大思政課建設理路。“大思政課”,我們(men) 要善用之。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要求,推動用黨(dang) 的創新理論鑄魂育人,需要推進“大思政課”建設。按照教育部等十部門關(guan) 於(yu) 印發《全麵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的通知,需要做好“大思政課”建設的總體(ti) 謀劃和實踐推進。為(wei) 此,要落實辦好立德樹人的關(guan) 鍵課程、深化課程思政的協同效應、做好學生的日常思政工作的“三位一體(ti) ”建設任務;要推進學科支持課程、科研築牢教學、服務育人管理的“三大支撐”體(ti) 係建構;要加強知識圖譜構建、思政資源耦合、鑄魂育人提升的“三大培基”實施計劃。
著力創新思政課程改革。思政課建設是馬克思主義(yi) 學院設立的初衷之一,推進思政課改革創新是馬院高質量發展的關(guan) 鍵。按照“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的要求,通過思政課教學“講深講透講活”的路徑,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將人才培養(yang) 作為(wei) 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全要素整合驅動推進思政課程改革創新。為(wei) 此,要加強教學調查,激活思政課質量提升新動能;通過改進教學方法,推動思政課常規工作新發展;豐(feng) 富教學內(nei) 容,挖掘思政課教學元素新資源;拓展教學平台,融入思政課外延發展新陣地;深化教學研究,增強思政課理論闡釋新魅力;注重教學產(chan) 能,實現思政課創新競爭(zheng) 新突破,形成了教學的螺旋式上升的閉環體(ti) 。
著力加強馬理學科建設。學科建設提供課程建設強力支撐,整體(ti) 提升學院建設品質。打好以二級學科為(wei) 重點的馬理學科和其他學科交叉融合的組合拳。為(wei) 此,要堅持學科政治方向,彰顯馬克思主義(yi) 理論學科特色;堅持學科開放發展,實現馬克思主義(yi) 理論學科融通;堅持學科布局謀劃,優(you) 化馬克思主義(yi) 理論學科方向;堅持學科團隊建設,鍛造馬克思主義(yi) 理論學科人才。除此以外,部分高校馬院在學科新目錄下,正積極推動中共黨(dang) 史黨(dang) 建、紀檢監察學兩(liang) 個(ge) 一級學科的或籌備或申報或建設等工作,進一步強化馬院學科建設,形成學科內(nei) 涵式建設和外延式拓展的開放、良好態勢。
著力推進科學研究提升。科學研究是關(guan) 鍵,為(wei) 學科發展築牢基礎、為(wei) 學院發展鍛煉隊伍。科學研究聚焦科學問題,主攻馬理學科及相關(guan) 交叉學科中的重大現實問題和區域特色問題。科學研究以學科定向,回答教學問題,按照教學提問、科研答題、學科定向的要求來推進。在學院建設中,應以教學+科研+學科為(wei) 整體(ti) 提升科研品位為(wei) 目標。為(wei) 此,要實現科研要素聯動,打造高端科研團隊;聚焦現實問題闡釋,組建新型科研力量;完善科研獎勵計劃,激發全員科研活力;重視科學教學結合,實現科研課程互動,形成研究與(yu) 學科方向、隊伍建設、經費流向、績效考核於(yu) 一體(ti) 的工作模式。
著力促進隊伍量質並舉(ju) 。學院建設的核心是“人”,其中教師是思政課建設的關(guan) 鍵,核心在於(yu) 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馬院建設中,以隊伍建設促數量增加+質量提升並舉(ju) 為(wei) 目標。為(wei) 此,要創新內(nei) 培外引機製,優(you) 化師生比例要求;實行分層分類建設,促進人才梯隊發展;建構完善製度體(ti) 係,培育教學科研團隊;注重名師示範作用,做好青年教師培養(yang) ;建立開放交流平台,擴大教師國際視野;完善激勵考核評價(jia) ,激發教師發展動力;強化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師思政素養(yang) ,形成了教學+學習(xi) +考核結合製度創新體(ti) 係。
著力培養(yang) 專(zhuan) 業(ye) 人才發展。專(zhuan) 業(ye) 人才是我國人才隊伍的骨幹和中堅,是推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重要力量,高校是專(zhu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的重要陣地。大學是學生立誌定向的關(guan) 鍵時期,要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養(yang) 高素質的馬克思主義(yi) 理論學科人才是馬院的職責和使命。在馬院建設中,應以優(you) 化培養(yang) 方案實現本碩博一體(ti) 化發展為(wei) 目標,整體(ti) 提升馬理專(zhuan) 業(ye) 人才的水平。為(wei) 此,要全程鏈接施教,築牢學生理想信念;挖掘理論素材,豐(feng) 富專(zhuan) 業(ye) 培養(yang) 資源;完善導師製度,實施學生精準培養(yang) ;實現課堂同頻,達成多元主體(ti) 共振,形成“全鏈接式”人才培養(yang) 模式。
著力保障社會(hui) 服務質量。哲學社會(hui) 科學要立足中國現實,植根中國大地,關(guan) 注我國改革發展穩定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高校需要保障社會(hui) 服務質量。馬院應以增強核心競爭(zheng) 力促多元立體(ti) 服務為(wei) 目標,提升馬院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拓展國際化交流合作影響力。為(wei) 此,要用好交叉融合平台,服務國家地方發展;總結已有成果經驗,開展深度理論闡釋;聚合同行優(you) 勢力量,融入戰略發展平台;拓展校友社會(hui) 資源,產(chan) 生良好社會(hui) 效益,形成以人民滿意為(wei) 導向的價(jia) 值取向。
著力發揮黨(dang) 建引領作用。以黨(dang) 建促發展是製度性規定,也是行為(wei) 的根本性遵循。發揮學校黨(dang) 委領導核心作用是高校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作為(wei) 學校意識形態前沿陣地的馬院在黨(dang) 建和業(ye) 務融合方麵具有先天的優(you) 勢。黨(dang) 建引領作用是以聚焦中心工作整體(ti) 提升黨(dang) 建的引領力為(wei) 目標,築牢黨(dang) 建業(ye) 務深度融合和黨(dang) 建全麵進步全麵過硬的全部工作基礎。為(wei) 此,要堅持抓謀篇布局,整體(ti) 推進“黨(dang) 建+”工程;堅持抓常規工作,發揮把關(guan) 定向堡壘作用;注重抓特色工作,凸顯基層組織政治引領;強調抓工作聯動,構造黨(dang) 的建設立體(ti) 格局,形成黨(dang) 的建設凝心聚力的發展態勢。
(作者係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