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生長過程中怎麽(me) 控製雜草的生長?”“七彩水稻的生長要經曆哪些階段?”“陽光房的水培種植有哪些注意事項?”近日,在鄭州市管城回族區創新街小學(以下簡稱“創新街小學”)的種植基地裏,學生對農(nong) 作物種植與(yu) 養(yang) 護的熱烈討論此起彼伏,知識麵之寬讓人讚歎,而這都得益於(yu) 該校構建的智慧勞動課程體(ti) 係。
“時人不識農(nong) 家苦,將謂田中穀自生”,為(wei) 了築牢學生的勞動基石,培養(yang) 學生的環保意識、健康飲食觀念,以及傳(chuan) 承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文化的積極性,作為(wei) 管城回族區勞動教育基地,近年來,創新街小學充分挖掘學校中的勞動教育資源,構建了一套“點線麵”一體(ti) ,具有操作性和實效性的智慧勞動課程體(ti) 係,使學生跳出書(shu) 本,開展植物種植成長記錄、烹飪實踐和田野調查活動,達到學思結合、知行合一,做綠色、根性的教育。
深入種植,抓學生興(xing) 趣融入勞動教育的“點”
為(wei) 了回應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創新街小學根據學生的興(xing) 趣點,設計了分級實施的“點”課程。如圍繞智慧種植這一“點”,學校推出了“集裝箱式植物種植”“全天候智能育苗室”“植物實驗室”等課程。學生親(qin) 身參與(yu) 播種、觀察、照料、收獲、分享及調研等勞動實踐環節,不僅(jin) 掌握了全自動化的種植技術,還深刻體(ti) 會(hui) 到科技在優(you) 化勞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點”課程的設置與(yu) 實施,旨在促進學生將課堂理論知識與(yu) 實踐經驗相結合,引導他們(men) 關(guan) 注並解決(jue) 真實的勞動問題,為(wei) 未來的學習(xi) 和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遵循規律,從(cong) 作物生長融入勞動教育的“線”
作物的生長是一個(ge) 持續發展的過程,遵循這一規律,以種植課程為(wei) 例,創新街小學特別設計了“線”課程。
“我們(men) 選取了學生喜愛且具有代表性的作物,如七彩水稻、番茄、油菜、辣椒等,並以此為(wei) 基礎構建了一係列前後聯係緊密的研究性課程。”創新街小學副校長李媛介紹說。這些課程以“曆史智慧—節氣環境—工具方法—種植實踐—收獲加工—鏈接拓展”為(wei) 框架進行設計,緊密結合生活實踐,將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全麵融入到日常教育中,注重跨學科、融學科的探究學習(xi) 。通過勞動實踐、情意教育、挫折教育等環節的滲透,幫助學生形成節約的意識和勤勞的習(xi) 慣。此外,“線”課程還促進了學生之間的分享與(yu) 合作,讓他們(men) 在快樂(le) 與(yu) 自信中成長,從(cong) 而促進學生人格的和諧發展。
合作加工,以三方合力搭建勞動教育的“麵”
為(wei) 實現勞動教育的常態化、生活化、拓展化、科學化和科普化,創新街小學規劃了全維度的“麵”課程,通過選種、育苗、養(yang) 護、收獲、烹飪、深加工等環節,建設個(ge) 人層麵的基礎能力、塑造班級層麵的集體(ti) 勞動意識、構建學校層麵的勞動大局觀念。
此外,勞動課程的實踐活動不能僅(jin) 停留在學校,還突出學校、家庭、社會(hui) 三方的協同。學校還結合社會(hui) 資源開設了豐(feng) 富的社會(hui) 服務勞動課程,並設置了科學探索、機器人、能源電動車等“創園”課程,以引導學生理解創新與(yu) 創造在勞動中的重要作用。
“為(wei) 了讓盡可能多的同學有機會(hui) 參與(yu) 種植勞動,我們(men) 還充分利用校園內(nei) 綠地、空隙地帶和頂樓平台等空間,積極構建‘陽光房種植園’,為(wei) 學生提供豐(feng) 富的種植場地。同時倡導學生就地取材、變廢為(wei) 寶,改造加工自製栽培器具,實現耕種、澆灌等基礎工具的節約環保利用。”創新街小學校長曹顯陽說,“我們(men) 將持續探索勞動育人新模式,‘五育’並舉(ju) ,促進學生全麵發展,讓學生感知勞動精神、涵養(yang) 品格,努力做到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ti) 、以勞益美。”
(來源:河南省教育融媒體(ti) 采編中心 通訊員 劉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