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wei) 教師
你心目中理想的村小模樣
是什麽(me) 樣的?
在沁陽市
“村校聯建,雙融雙創”的工作思路
和實踐方向
正在成就越來越多的鄉(xiang) 村小學
有力助推鄉(xiang) 村教育振興(xing)
那麽(me)
什麽(me) 是“村校聯建”
“村校聯建”如何“聯”?
“雙融雙創”如何“融”?
一起來看沁陽市的創新探索
和有益實踐——
“我們(men) 學校所輻射的3個(ge) 村的村民委員會(hui) ,共同努力來改善學校的硬件設施:東(dong) 高村在教學樓兩(liang) 側(ce) 修建了8個(ge) 新水池;西高村采購了140套新桌凳,在學校安裝了籃球架;清河村幫助學校更換了教學樓所有的門……3個(ge) 村共同出資1萬(wan) 餘(yu) 元為(wei) 西高小學安裝了新大門,過往的群眾(zhong) 讚不絕口。學校將西高村的‘德孝文化’融入課程、納入課題,將‘村寶人物’請進課堂授課,將‘非遺’文化——大鼓融入籃球操,為(wei) 村小教育加碼賦能……”
6月13日晚上,“沁教之聲大講堂”第11期校長夜校以“村校聯建,雙融雙創”為(wei) 主題,進行了專(zhuan) 題交流,沁陽市西向鎮西高小學(以下簡稱“西高小學”)校長郭琳芳現場講述了“我心中的村小模樣”。
“我心目中的村小模樣”——一所鄉(xiang) 村小學發展中的“雙融雙創”
西高小學是一所典型的鄉(xiang) 村小學。2017年以前,學校甚至沒有一個(ge) 像樣的洗手池,學校的路麵都是坑坑窪窪的黃土地,下雨天真成了“水泥地”。日前,記者走進西高小學時,發現學校已完全換了模樣。“學校現在有136名學生、10名教師。以前學校條件比較艱苦,留不住老師,村裏麵為(wei) 我們(men) 申請了改建專(zhuan) 項資金,而且得到了社會(hui) 愛心人士的幫助。”在硬件條件不斷提升的基礎上,學校依照沁陽市教體(ti) 局設計的發展思路,開始深入推進“村校聯建,雙融雙創”工作。
“村裏的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擔任學校的名譽校長,學校校長擔任村裏的‘編外副書(shu) 記’。”西高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張二偉(wei) 向記者介紹,“回想這幾年學校的變化,我們(men) 已經形成了村委支持、家長配合、企業(ye) 家及社會(hui) 各界力量扶持的良好教育氛圍。我們(men) 村委時刻做好西高小學的‘後勤部長’,經常進學校門、問學校事、解學校難。村裏逢年過節有什麽(me) 文化活動,學校也會(hui) 組織師生積極參與(yu) 。”
“2017年我剛到學校的時候,學校有幾塊兒(er) 雜草地,師生就一同勞作、整理,開辟成菜園子。學校將地分包給班級,種了草莓、西瓜、甜瓜、紅薯、花生等,讓學生體(ti) 驗勞動的快樂(le) ,學習(xi) 基本的勞動技能。”談及學校的特色勞動教育,郭琳芳向記者介紹。
隨著“村校聯建,雙融雙創”工作的不斷推進,東(dong) 高村為(wei) 學校提供了24畝(mu) 地,西高村為(wei) 學校提供了6畝(mu) 地,作為(wei) 學校的校外勞動實踐基地。學校利用鄉(xiang) 村土地資源,傳(chuan) 承鄉(xiang) 土文化,讓孩子讀得懂鄉(xiang) 風鄉(xiang) 情,記得住鄉(xiang) 愁鄉(xiang) 韻。
西高村是有名的“德孝村”,西高小學通過開展“尋找村寶”活動,邀請退休教師、有才藝的村民等擔任編外輔導教師。比如,在西高小學附近,有一位騎行全國的“奇人”呂旭澤,他收集了眾(zhong) 多紅色文化收藏品、紀念品。呂旭澤老人與(yu) 沁陽市有關(guan) 部門結合,將自己家的三層小樓改造成了“紅色收藏館”,供公眾(zhong) 參觀。
沁陽市教體(ti) 局與(yu) 學校發掘到了這位“村寶人物”,定期讓學生到“紅色收藏館”去參觀學習(xi) ,學習(xi) 革命優(you) 秀事跡,觀看革命老物件,傳(chuan) 承紅色精神。“我們(men) 把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融為(wei) 一體(ti) ,培養(yang) 學生的家國情懷,為(wei) 農(nong) 村建設培養(yang) 有技能、有理想、有情懷、有責任的合格勞動者。”參觀“紅色收藏館”途中,沁陽市教體(ti) 局黨(dang) 辦主任張文利向記者介紹。
西高小學的發展,也得到了社會(hui) 各界的認可。社會(hui) 愛心人士陳金生是東(dong) 高村村民,盡管常年在西安定居,卻時常牽掛著西高小學的孩子們(men) 。截至目前,陳金生為(wei) 西高小學已捐贈價(jia) 值5000元的體(ti) 音美活動器材。“出發點很簡單,就是想把學校留住,讓孩子們(men) 有個(ge) 學上。西高小學的老師團結、敬業(ye) 、有想法,教學做得很好,我們(men) 作為(wei) 村民也想為(wei) 學校幫個(ge) 忙,讓孩子的學習(xi) 生活更豐(feng) 富。”陳金生告訴記者。
2021年7月,學校教學樓因暴雨受災,社會(hui) 愛心人士陳沙沙就悄悄地把學校3萬(wan) 元的防水工程費用結清了。2024年1月,陳沙沙的愛人呂攀攀不聲不響地為(wei) 學校采購了一批新凳子送到學校。日常,學校有用車用人的時候,陳沙沙就會(hui) 派自己工廠的員工協助學校做教學設備、學生用品等的搬運工作。“學校有困難,不知道怎麽(me) 幫上忙,就想做點簡單的事。”陳沙沙說。
鄉(xiang) 村學校條件簡陋,先完善基本的校舍、器材設施,才有辦好社團的可能。西高小學目前已開設了繪畫、花樣跳繩、口風琴、鼓韻籃球操4個(ge) 學生興(xing) 趣社團。村裏一般在重陽節和春節舉(ju) 辦大鼓演出活動,去年開始,學校將籃球操和大鼓深度融合,開發了別具特色的鼓韻籃球操,帶動教師、學生、村民一同參與(yu) 其中。
西高小學的辦學條件在改變,學生和教師也在成長蛻變:學校教師李敏是沁陽市藍天救援隊的成員,今年3月代表沁陽參加焦作市和河南省防震減災科普演講比賽,分別獲得焦作市第一名、河南省二等獎;2023年,學校的口風琴社團節目在沁陽市藝術節中榮獲農(nong) 村組一等獎;學校教師黃俊傑、劉倩倩輔導學生參加沁陽市花樣跳繩比賽,獲得第二名的好成績;學校楊玲玲老師輔導的學生書(shu) 法、篆刻作品在沁陽市藝術節比賽中獲得一等獎……
“在村校聯建的過程中,西高小學正發展成我心目中的村小模樣!”郭琳芳說。
推動鄉(xiang) 村教育發展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一個(ge) 區域的共同追求
“沁陽教育目前最需要補齊的短板是什麽(me) ?最需要解決(jue) 什麽(me) 問題?最需要突破的方向是什麽(me) ?”這是沁陽市教體(ti) 局舉(ju) 辦“沁教之聲大講堂”的初心追問。校長夜校是“沁教之聲大講堂”的重要組成部分。
每周三晚上,全市中小學校長、幼兒(er) 園園長、教體(ti) 局全體(ti) 領導、教研員、部分學校業(ye) 務校長會(hui) 按時參加學習(xi) 。第11期校長夜校以“村校聯建,雙融雙創”為(wei) 主題,就是為(wei) 了促進此項工作的經驗交流和深入推進。郭琳芳講述的“我心目中的村小模樣”,真實呈現了西高小學“村校聯建”的發展曆程,身邊的榜樣傳(chuan) 遞著更加堅定的力量。
在沁陽市,類似西高小學的“村校聯建”生動實踐,在很多鄉(xiang) 村學校都發生著——
6月6日,沁陽市西向鎮解住小學(以下簡稱“解住小學”)舉(ju) 辦了名譽校長聘任儀(yi) 式,聘任解住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王九元為(wei) 解住小學的名譽校長。儀(yi) 式上,解住村委與(yu) 解住小學達成了深度合作的框架性意見。
6月8日,解住小學與(yu) 解住村進行了第一次的聯建活動——“村校聯建,樂(le) 享端午”,學校師生為(wei) 村裏40名80歲以上的老人送祝福。“通過與(yu) 村莊的緊密聯係,可以將學校的文化氛圍和價(jia) 值觀念傳(chuan) 遞給村莊,同時也可以從(cong) 村莊中汲取養(yang) 分,豐(feng) 富學校的文化內(nei) 涵。”解住小學校長範方靈告訴記者。
“從(cong) 脫貧攻堅到鄉(xiang) 村振興(xing) ,範村的小皮筋已形成大產(chan) 業(ye) 。”沁陽市紫陵鎮範村小學校長楊波告訴記者。沁陽市範村是全國聞名的“皮筋村”,皮筋產(chan) 業(ye) 已有30餘(yu) 年的發展曆史。學校注重皮筋文化傳(chuan) 承,每周的美術課上,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自己設計喜歡的皮筋樣式,並將設計圖稿交給村裏。村裏根據圖稿生產(chan) 出大家喜歡的皮筋。
同時,每班每月設立兩(liang) 節皮筋勞動課,組織學生搓繩、串串、粘珠等,體(ti) 驗皮筋的製作過程,感受皮筋在鄉(xiang) 村脫貧攻堅中的巨大作用。全校6個(ge) 班、122名學生、13名教師集體(ti) 參與(yu) ,共同實踐。2021年和2023年,範村小學被沁陽市人民政府評為(wei) “教育教學先進單位”。“這種做法,既能引導鄉(xiang) 村孩子樸素的審美意識,也能大大提升孩子們(men) 的成就感、自信心,以及家鄉(xiang) 自豪感,使孩子們(men) 發自內(nei) 心地愛自己的學校、愛自己的家鄉(xiang) 。”楊波說。
“我們(men) 定期組織學生到村史館、千畝(mu) 花海等地參觀學習(xi) ,了解趙寨村的紅色革命史和趙寨村的發展史,領略村莊美景,發揚趙寨村艱苦奮鬥的精神,做到生活在農(nong) 村,心係趙寨發展,厚植鄉(xiang) 土情懷,實現村校一體(ti) 優(you) 化發展。”沁陽市紫陵鎮趙寨小學校長常高亮告訴記者。圍繞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學校在做好教學質量提升的同時,積極利用村莊資源,開發研學課程。同時,學校配合村莊做好美麗(li) 鄉(xiang) 村等各項宣傳(chuan) 工作,積極開展“最美家庭”創建,學校要求學生積極參與(yu) 家務勞動,和家長一起共同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在沁陽市,一些學校還著力構建“校村聯動教育共同體(ti) ”。比如,沁陽市實驗中學通過打好“組合拳”,築牢“校—村—家”護苗管護網,共助鄉(xiang) 村教育高質量發展。據該校校長席正陽介紹,每學期初,學校都對留守兒(er) 童、單親(qin) 家庭的孩子,以及有心理疾病、殘疾的學生進行精準摸排和登記在冊(ce) 。
學校領導班子成員,學校的黨(dang) 員、班主任每人結對幫扶至少1名學生,對其進行重點關(guan) 注,解決(jue) 實際困難。學校班子成員及相關(guan) 人員經常利用周末和假期分批走村入戶(社區),深入到馬坡村等10餘(yu) 個(ge) 自然村的學生家中開展家訪工作。學校探索的“學校主抓主管、村委(社區)齊抓共管、家校合力聯管”三位一體(ti) 的“護苗”管理模式,打通了“校—村—家”共育新通道。
村校聯建——在“聯”和“融”上下功夫
“鑼鼓一敲震天響,移風易俗來宣講,我們(men) 來演‘三句半’,請欣賞;樹立新風除陋習(xi) ,政府提倡合民意,弘揚時代新風尚,必須的……”這是東(dong) 高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創新宣傳(chuan) 形式,與(yu) 西高小學結合開展的村校聯建活動中的一個(ge) 瞬間。
西高小學的學生將“三句半”搬上宣講舞台,開展移風易俗宣傳(chuan) ,用接地氣的鄉(xiang) 音向群眾(zhong) 宣傳(chuan) 婚事新辦、喪(sang) 事簡辦、厚養(yang) 薄葬、孝老愛親(qin) 等文明風尚,把“書(shu) 麵語”變成“家常話”,變“宣講”為(wei) “說唱”,說理透徹、生動活潑,確保群眾(zhong) 聽得懂、聽得進、記得住,用潛移默化的方式引導群眾(zhong) 做時代新人,弘揚文明新風。在沁陽市,這樣的行動正在持續踐行著。
“沁陽市教體(ti) 局按照沁陽市委組織部的要求,本著‘資源共享、優(you) 勢互補、注重實效’的原則,在全市部分農(nong) 村學校與(yu) 村莊中開展‘村校聯建,雙融雙創’活動。”沁陽市教體(ti) 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局長高原告訴記者,“通過村委和學校幹部交叉任職,黨(dang) 建工作融合提升,文化共建,雙向服務,既建設了具有鄉(xiang) 土特色的農(nong) 村學校,又培養(yang) 了有勞動技能、社會(hui) 實踐能力、家國情懷、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的社會(hui) 主義(yi) 新農(nong) 村建設的合格勞動者。”
據高原介紹,村校聯建,沁陽市重點在“聯”和“融”兩(liang) 個(ge) 方麵下功夫——
村校聯建,前提是“聯”,如何“聯”?首先,在“心”上聯,把村委、家長、愛心企業(ye) 家等一切關(guan) 心支持農(nong) 村教育的愛心人士聯到一起,讓村黨(dang) 支部委員會(hui) 、村民委員會(hui) 、學生家長參與(yu) 學校事務,對學校管理、建設有真實的實踐體(ti) 驗。
一方麵,學校能贏得社會(hui) 的信任、支持,另一方麵,能匯聚更多的智慧,提升學校的管理水平,形成家、校、社共育的工作局麵,同心同德辦好鄉(xiang) 村教育。其次,在“根”上聯,從(cong) 優(you) 良傳(chuan) 統和鄉(xiang) 風良俗中汲取精神力量,形成具有中國文化底蘊、鄉(xiang) 土特色的辦學風格。
村校聯建,關(guan) 鍵在“融”,怎樣“融”?首先,在組織上融合,村、校交叉任職,村裏的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擔任學校的名譽校長,學校校長擔任村裏的“編外副書(shu) 記”,實現雙創建雙融合,雙促進雙提升。
其次,在文化上融合,一方麵充分挖掘鄉(xiang) 村嗩呐、戲曲、傳(chuan) 統手工藝等“非遺”文化,將其融入學校課程,形成鄉(xiang) 土校本課程;利用鄉(xiang) 村土地優(you) 勢,建立勞動實踐基地,在勞動中滲透德智體(ti) 美教育,讓學生在“五育”融合的體(ti) 驗中成長。
再次,在服務上融合,學校引導學生參與(yu) 到村裏的衛生、環境、敬老等公益事業(ye) 中,培植公益精神,厚植家國情懷;村委在改善村小辦學條件的基礎上,把熱愛公益、熱愛孩子、熱愛教育的“新鄉(xiang) 賢”請入學校當“編外老師”,促進“五育”並舉(ju) 高質量發展。
沁陽市教體(ti) 局“村校聯建,雙融雙創”的工作思路和實踐方向,正在成就越來越多的鄉(xiang) 村小學。
“一座村莊、一所學校、一個(ge) 夢想!把學校建成學生最喜歡的成長樂(le) 園、讓老師成為(wei) 最有幸福感的人,培養(yang) 學生成為(wei) 最好的自己,這是我最大的夢想,也是東(dong) 高村、西高村、清河村父老鄉(xiang) 親(qin) 共同的心願。”采訪結束時,郭琳芳告訴記者。
村校聯建,實現了教育資源和村莊資源的有效整合,不僅(jin) 能夠提升農(nong) 村教育質量,也為(wei) 鄉(xiang) 村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沁陽市正在以創新的姿態、紮實的行動,深耕“聯”和“融”的模式,推演出鄉(xiang) 村教育發展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新答案。
(來源:河南省教育融媒體(ti) 采編中心,教育時報記者:龍慶、楊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