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高考招生錄取階段,專(zhuan) 業(ye) 選擇成為(wei) 考生和家長最關(guan) 注的問題之一。今年,24種新專(zhuan) 業(ye) 正式納入2024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zhuan) 業(ye) 目錄,進行高考招生。與(yu) 此同時,近期多所高校公示撤銷部分本科專(zhuan) 業(ye) 點,引起社會(hui) 廣泛關(guan) 注。
今年這次專(zhuan) 業(ye) 增設、撤銷、調整共涉及3389個(ge) 專(zhuan) 業(ye) 布點,數量為(wei) 曆年最多。專(zhuan) 業(ye) 動態調整的依據是什麽(me) ?透露出什麽(me) 樣的人才培養(yang) 新趨勢?
新增24種本科專(zhuan) 業(ye) ,新在哪兒(er) ?
智能海洋裝備、材料智能技術、交叉工程……從(cong) 名稱上看,新增專(zhuan) 業(ye) 前沿色彩、跨學科色彩強烈,交叉融合特色明顯。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負責人表示,教育部引導和支持高校開設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急需的新專(zhuan) 業(ye) ,今年24種新專(zhuan) 業(ye) 正式納入本科專(zhuan) 業(ye) 目錄,目錄內(nei) 專(zhuan) 業(ye) 達816種。
“我希望對先進軟物質材料做深入研究,提升人們(men) 的生活品質。”考生盧碩華是華南理工大學今年在浙江省綜合評價(jia) 招生錄取的綜合成績第一名,被該校軟物質科學與(yu) 工程專(zhuan) 業(ye) 錄取。他希望能夠持續完成碩士乃至博士階段的深造,為(wei) 日後的發展打下基礎。
華南理工大學是首個(ge) 申請設置軟物質科學與(yu) 工程、智能海洋裝備專(zhuan) 業(ye) 的高校,這兩(liang) 個(ge) 專(zhuan) 業(ye) 都側(ce) 重培養(yang) 服務國家戰略產(chan) 業(ye) 升級、粵港澳大灣區高科技產(chan) 業(ye) 發展急需的高層次人才。
北京農(nong) 學院教務處副處長董利民介紹,學校今年新增的生物育種技術專(zhuan) 業(ye) 具有學科交叉融合的特征,涉及作物學、生物學、大數據等多個(ge) 學科領域,計劃招生30人。“新增該專(zhuan) 業(ye) 有助於(yu) 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和協同創新,推動相關(guan) 學科的發展。”
還有很多新增專(zhuan) 業(ye) 在課程設置上注重交叉融合,如廣州體(ti) 育學院開設的體(ti) 育康養(yang) 專(zhuan) 業(ye) ,以“體(ti) 醫融合”理念設置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課程,注重強化體(ti) 育與(yu) 健康管理、預防幹預、養(yang) 生保健、健康養(yang) 老等方麵的交叉融合。
多位涉及新增專(zhuan) 業(ye) 的高校招生辦負責人表示,這些專(zhuan) 業(ye) 聚焦國家戰略,與(yu) 當前經濟社會(hui) 發展需求密切相關(guan) ,有較為(wei) 廣闊的發展空間。
“隨著專(zhuan) 業(ye) 領域的快速發展,市場對於(yu) 畢業(ye) 生的能力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建議畢業(ye) 生在校期間努力學習(xi) 專(zhuan) 業(ye) 知識,積極參與(yu) 實踐活動,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和競爭(zheng) 力,為(wei) 未來深造或就業(ye) 做好充分準備。”董利民說。
高校專(zhuan) 業(ye) 設置變動,考慮哪些因素?
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決(jue) 定提出,分類推進高校改革,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製和人才培養(yang) 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學科專(zhuan) 業(ye) ,加強基礎學科、新興(xing) 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yang) ,著力加強創新能力培養(yang) 。
我國正加快推進學科專(zhuan) 業(ye) 的優(you) 化調整步伐,高校增設、調整、撤銷專(zhuan) 業(ye) 點的原因是多方麵的。
——服務國家戰略需求。華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陳先哲表示,近年來高校增設和調整專(zhuan) 業(ye) 越來越充分考慮經濟社會(hui) 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特別是國家戰略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的培養(yang) 。
例如,智能海洋裝備是為(wei) 了滿足智能化信息化時代海洋資源和能源開發需求而設立的新工科專(zhuan) 業(ye) 。“從(cong) 入學開始,我們(men) 為(wei) 學生安排一對一指導老師,力求培養(yang) 一批跨行業(ye) 未來領軍(jun) 人才。”華南理工大學海洋科學與(yu) 工程學院院長程亮說。
——精準對接市場供需。四川農(nong) 業(ye) 大學招生就業(ye) 處處長廖鵬介紹,今年本科新增招生專(zhuan) 業(ye) 3個(ge) ,考生報考積極踴躍。“緊扣時代發展需求,近年來學校新開設智慧農(nong) 業(ye) 、土地科學與(yu) 技術等專(zhuan) 業(ye) ,今年智慧農(nong) 業(ye) 專(zhuan) 業(ye) 在四川省計劃招生13人,最低錄取分數高出學校理科調檔線24分,誌願滿足率100%。”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認為(wei) ,高校辦學要發揮引領社會(hui) 發展的作用,培養(yang) 社會(hui) 需要的人才,應密切跟蹤社會(hui) 發展變化,及時優(you) 化調整專(zhuan) 業(ye) 。
——及時撤並冗餘(yu) 專(zhuan) 業(ye) 。教育部對高校停招5年及以上的專(zhuan) 業(ye) 進行撤銷預警。這一政策導向,促使高校更加審慎地設置和調整專(zhuan) 業(ye) ,避免教育資源浪費。
據統計,近五年,四川農(nong) 業(ye) 大學停招專(zhuan) 業(ye) 19個(ge) ,涉及農(nong) 學、管理學等六大學科門類。“學校建立‘招生—培養(yang) —就業(ye) ’聯動機製,對專(zhuan) 業(ye) 進行綜合評價(jia) ,把社會(hui) 適應力一般、培養(yang) 和就業(ye) 質量不高的專(zhuan) 業(ye) 逐步停招直至撤銷。”四川農(nong) 業(ye) 大學教務處處長曹三傑說。
專(zhuan) 業(ye) 動態調整,哪些配套管理需跟上?
“高校專(zhuan) 業(ye) 動態調整,反映了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更加注重適應經濟社會(hui) 發展需求、提升教育質量和就業(ye) 競爭(zheng) 力、增強高校辦學自主權以及促進學科交叉融合與(yu) 創新等趨勢。”陳先哲認為(wei) ,社會(hui) 、高校以及個(ge) 人的觀念需及時調整適應,改變“一考定終身”等固有思維。
麵對新增專(zhuan) 業(ye) ,有些考生、家長持審慎態度,會(hui) 考慮新專(zhuan) 業(ye) 師資配備、課程建設、就業(ye) 前景等情況。
華南理工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趙紅茹表示,新增的兩(liang) 個(ge) 專(zhuan) 業(ye) 培養(yang) 方案都經過國內(nei) 外相關(guan) 領域的高校教師、行業(ye) 專(zhuan) 家、企業(ye) 負責人的審核與(yu) 論證,都符合學科方向、行業(ye) 現狀和近中期發展趨勢。
北京語言大學今年新增應用中文專(zhuan) 業(ye) 、漢學與(yu) 中國學專(zhuan) 業(ye) ,2025年秋季學期將迎來第一批國際學生。北京語言大學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學院聘請了管理學、法學、醫學等學科專(zhuan) 家為(wei) 學生授課,培養(yang) “中文+”創新複合型人才;為(wei) 漢學與(yu) 中國學專(zhuan) 業(ye) 配備高水平研究專(zhuan) 家團隊,培養(yang) 從(cong) 事對外文化交流等工作的高級專(zhuan) 業(ye) 人才。
高校專(zhuan) 業(ye) 增加、撤並事關(guan) 師生切身利益。有高校老師表示,如果沒有課上,就沒有績效;有的專(zhuan) 業(ye) 撤銷,老師很難轉變研究和教學方向到新的專(zhuan) 業(ye) 。
專(zhuan) 家認為(wei) ,學校應根據學科專(zhuan) 業(ye) 發展需求,結合教師意願提供多種出路,如分流到相近學科專(zhuan) 業(ye) 、鼓勵支持教師出國訪學進修等,以適應學校新專(zhuan) 業(ye) 、新崗位發展需求。
受訪專(zhuan) 家建議,涉及撤銷專(zhuan) 業(ye) 需要科學論證和遵循嚴(yan) 格程序,謹慎進行。一般來說,先將專(zhuan) 業(ye) 停招幾年,等該專(zhuan) 業(ye) 在校生全部畢業(ye) ,再進行撤銷備案,尤其要確保在讀和已畢業(ye) 的學生的畢業(ye) 證、學位證不會(hui) 受到任何影響。學校在優(you) 化專(zhuan) 業(ye) 結構的同時,應充分保障已停招撤銷專(zhuan) 業(ye) 在校生順利完成學業(ye) 。
熊丙奇認為(wei) ,高校需要從(cong) 自身辦學定位、辦學條件出發新增或撤並專(zhuan) 業(ye) ,不能“一哄而上”新增“時髦”“熱門”的新專(zhuan) 業(ye) ,也不能“一哄而下”撤並社會(hui) 輿論認為(wei) 的“冷門”專(zhuan) 業(ye) 。
“未來高校應該以專(zhuan) 業(ye) 調整為(wei) 抓手,著眼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hui) 需求,瞄準市場和技術的新變化,充分評估學校自身的優(you) 勢與(yu) 專(zhuan) 業(ye) 特色,整合優(you) 勢資源,做強做優(you) 特色專(zhuan) 業(ye) 。”陳先哲說。
針對專(zhuan) 業(ye) 動態調整帶來的變化,專(zhuan) 家建議,高校在進行招生工作時加強對新增專(zhuan) 業(ye) 的解讀宣講,及時釋疑解惑,幫助學生和家長更好了解新增專(zhuan) 業(y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