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辦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現狀分析
(一)思想政治課地位邊緣化,吸引力不強
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青年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著舉(ju) 足輕重的角色,作為(wei) 一門公共必修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社會(hui) 競爭(zheng) 日趨激烈的大背景下,以及學生、家長的微觀需求中,民辦高職院校雖然重視思想政治教育,但相較於(yu) 強調培養(yang) 應用型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的專(zhuan) 業(ye) 課程,思政課的地位卻陷入了“談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尷尬境地。目前民辦高校在社會(hui) 上的地位有待提高,家長和學生對民辦高職院校的認可度不高。這些院校普遍麵臨(lin) 著思想政治教育類課程課時數不足等問題,絕大多數院校思政課課時安排低於(yu) 國家規定的課時標準,導致思政課教師在授課時常常麵臨(lin) 著既要完成教學任務,又要確保教學內(nei) 容的講清、講透的矛盾。此外,思政課程與(yu) 其他專(zhuan) 業(ye) 課程之間存在脫節現象,缺乏必要的理論基礎、延展性和凝聚力,難以有效提升教學實效。
(二)高職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對思政課的學習(xi) 存在畏難情緒
國家的擴招政策,一方麵提升了高等教育的大眾(zhong) 化水平,另一方麵,民辦高職院校學生高考成績偏低,加之高職院校有一定單獨招生名額,導致一些學生隻需要通過學校自主命題的考試就能順利入學,不需要再參加高考,這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覺得他們(men) 不需要非常努力也可以上大學,從(cong) 而對學習(xi) 的熱情下降,影響了學校整體(ti) 學風。同時,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nei) 容理論性較強,且比較抽象,對於(yu) 部分民辦高職院校的學生,尤其是高中階段為(wei) 理科生或來自中職學校的學生,對思政課的了解不夠深入,存在畏難情緒。學生的潛意識認為(wei) 這門課程並不重要,將思政課與(yu) 選修課等同看待,抱有“必修課選逃,選修課必逃”的思想。即使在課堂上,他們(men) 也時常上課睡覺、玩手機、聊天、打遊戲、做其他作業(ye) 等,真正認真聽課的少之又少。 相對於(yu) 其他專(zhuan) 業(ye) 課,很多選擇民辦高職院校的學生,思想意識普遍不高,對理論課不夠重視,他們(men) 對思政課的學習(xi) 興(xing) 趣較低,學習(xi) 自主性、主動性較弱,學習(xi) 氛圍不足。
(三 )師資隊伍建設投入不足
從(cong) 教師隊伍來看,在思政課教學中,無論是教學設計、實施教學,還是調動學生學習(xi) 的積極性、主動性,乃至教學目標的實現,都有賴於(yu) 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和教師素質的提高。民辦高職院校與(yu) 普通高校相比較,思政課教師在數量上、質量上存在較大差距,存在配不齊、建不強的情況,高層次人才引不來、留不住,師資隊伍不穩定、數量不足。教師在職稱結構、年齡結構、學曆結構方麵不合理。具體(ti) 而言,講師及以下職稱的教師占比較大,35歲以下的年輕教師占主體(ti) ,缺乏有一定教學和科研經驗的中老年教師,年齡“斷層”現象普遍存在;教授的數量屈指可數,教師學曆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較少,大多都是碩士學曆,影響團隊整體(ti) 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力量不強。同時,民辦高職院校的特點之一就是所有的費用全由辦學集團承擔,用於(yu) 教師交流培訓的經費得不到完全地保障,教師在師資培訓、學術交流方麵存在整體(ti) 力度不夠的問題,從(cong) 而難以拓寬教師的視野。再者,部分教師在工作之餘(yu) 還要兼職行政的工作,教師無法全身心地投入思政課的教學中,從(cong) 而降低了思政課教學的有效性。此外,還有一些長期困擾民辦教師的實際問題得不到解決(jue) ,比如出路不大、待遇不高、發展不穩定等問題,教師激勵與(yu) 保障機製不健全,影響思政課教師隊伍的穩定性,無法充分調動思政課教師積極性和主動性,安全感、歸屬感、榮譽感不強。
二、思政課立體(ti) 互動沉浸式教學模式探索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言:“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yun) 推動另一朵雲(yun) ,一個(ge) 靈魂喚醒另一個(ge) 靈魂。”“沉浸”一詞,原意指物體(ti) 浸入到液體(ti) 中,物體(ti) 被液體(ti) 全麵滲透並包裹的一種狀態,後多用來比喻人處於(yu) 某種氛圍或思想活動中,全神貫注於(yu) 某種事物。當人進入沉浸狀態,就會(hui) 與(yu) 周圍情境融為(wei) 一體(ti) ,注意力高度集中,達到一種“專(zhuan) 注”“忘我”的境界,由此帶來極大的喜悅與(yu) 滿足,這種心理狀 態對實現既定目標具有重要意義(yi) 。沉浸理論源自20世紀70年代的認知心理學研究。1975 年,芝加哥大學的積極心理學家米哈裏·契克森米哈賴(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描述了人們(men) 在活動中完全被吸引並投入情境當中,過濾掉所有不相關(guan) 的知覺,而進入一種沉浸狀態。他首次提出“心流”(Flow experience)的概念,即“一個(ge) 人完全沉浸在某種活動當中,無視其他事物存在的狀態。”沉浸理論為(wei) 沉浸式教學的實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啟發。思政課沉浸式教學是將思政課教學內(nei) 容深度嵌入極具氛圍感與(yu) 代入感的特定場景,營造一種身臨(lin) 其境、仿若在場的教學場景,使學生以濃厚的興(xing) 趣沉浸其中,驅動學生由感官體(ti) 驗上升到情感體(ti) 驗與(yu) 價(jia) 值體(ti) 驗,激發學生情感的共振與(yu) 思想的共鳴,引導學生在持續不斷地體(ti) 驗中習(xi) 得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方法。如此教學從(cong) 二維平麵變成三維立體(ti) 交互,物理空間與(yu) 虛擬空間交互,構建一個(ge) 高度融合、高度沉浸、高度交互的教學環境,在一個(ge) 一個(ge) 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過程中領悟馬克思主義(yi) 的道理學理哲理,最終實現學生獲得感的增強和思政課教學效果的提升。
在沉浸式教學中,教師要用心教,發揮“主導者”“設計者”作用。具體(ti) 而言,一是借助一定的方式方法、技術工具呈現出具有直觀化、具象化、立體(ti) 化的教學內(nei) 容,使教學內(nei) 容鮮活生動,其吸引力和親(qin) 和力大為(wei) 提升。二是打造極具代入感和現場感的教學場景,使得學生一進入場景就能快速浸入其中,身心被包裹,在身臨(lin) 其境的教學氛圍中自然而然地學習(xi) 知識和技能。三是創設具有強烈參與(yu) 感和實時交互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從(cong) 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wei) 自主探究式學習(xi) ,讓學生在“親(qin) 身經曆”中獲得知識、增加體(ti) 驗、提高認識。這是一種以學習(xi) 者為(wei) 中心的教學方式,強調學習(xi) 者“自主學”和“親(qin) 身悟” 的重要性,有助於(yu) 激發學生思想發展的內(nei) 生動力,最大程度發揮其主體(ti) 性。四是打破有限時空的界限,驅動教學過程的無邊界,建構起更為(wei) 廣闊的教學場域。一方麵,思政課教學場景可從(cong) 課上延伸至課下,打破兩(liang) 個(ge) 課堂的硬邊界,使學生在校園的學習(xi) 生活中全過程浸潤在 良好環境中學習(xi) 與(yu) 感悟;另一方麵,打破校園有形的圍牆向廣闊的社會(hui) 舞台拓 展,引導學生在鮮活的社會(hui) 生活場景中自然而然地體(ti) 驗與(yu) 踐行。通過校內(nei) 兩(liang) 個(ge) 課堂的貫通、校內(nei) 外教學場域的結合,思政課教學可為(wei) 學生提供隨時隨地的沉浸式學習(xi) 體(ti) 驗。
在沉浸式教學中,學生用心領悟,在情景中自主學習(xi) 、吸收消化,並及時反饋體(ti) 驗效果,發揮“學習(xi) 主體(ti) 、主演”作用。具體(ti) 而言,一是學生的親(qin) 身感受是理論認同的重要依托。在一個(ge) 個(ge) 具體(ti) 而精微的情景敘事中“直麵”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在可見、可聞、可感、可觸中感同身受,去感知馬克思主義(yi) 的理論魅力和實踐偉(wei) 力,進而實現情感認同和價(jia) 值認可,顯著增強了思政課思想性、理論性和親(qin) 和力、針對性。二是由“我說你聽”的敘事方式變換為(wei) 依托情景產(chan) 生立體(ti) 互動,有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互動等形式,形成語音交互、體(ti) 感交互、活動交互,甚至在虛擬環境中還可能進行視線交互,學生也不再隻是知識或價(jia) 值的被動接受者,平等地以理論探究的合作者、問題解決(jue) 的同行者、價(jia) 值觀念的互塑者等身份出現,在身心沉浸中思想交流、情感互通,產(chan) 生情感的共鳴與(yu) 思想的共振。
三、建設紅色地標,打造“精神營養(yang) 地”
2019年9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親(qin) 赴大別山革命老區信陽進行考察,對大別山地區堅持革命鬥爭(zheng) 28年紅旗不倒給予了高度評價(jia) ,強調指出“大別山精神是我們(men) 黨(dang) 的寶貴精神財富”,要求要傳(chuan) 承好紅色基因,充分挖掘、用好紅色資源。作為(wei) 河南省唯一一所航空類高職院校信陽航空職業(ye) 學院,地處第二次革命戰爭(zheng) 鄂豫皖蘇區腹地,投資建成五層,麵積超一萬(wan) 平方米“紅色地標”思政課體(ti) 驗式教學中心,打造“精神營養(yang) 地”,緊密結合地域和辦學特色,充分發揮“基因紅”“航空藍”“青春綠”三原色的特征意蘊,以形象生動的方式,提供全天候的學習(xi) 環境支撐,既能打破實體(ti) 空間的界限,全方位鏈接物理空間與(yu) 虛擬空間,打造沉浸式教學場景,又可以跳出統 一設定的時間局限,打造課前—課中—課後的一體(ti) 化、貫通式、無邊界、全過程的學習(xi) 場域,學生實現隨時學習(xi) 、靈活學習(xi) 和個(ge) 性化學習(xi) 。讓思政課變得更有溫度,更有質感,更符合大學生心理特點和成長成才規律。一是設立“紅色故事大講堂”,將大別山精神和“列寧號”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拍攝以先進英模為(wei) 原型的“隔空對話”百集短視頻教學片,編寫(xie) 《大別山精神與(yu) 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頁教材,編演《紅色“列寧號”》舞台劇,將高雅藝術、非遺文化與(yu) 思政實踐相結合,用信陽本地皮影戲、花鼓戲、剪紙、大別山民歌等演繹紅色經典、再現革命曆史,創作演出《大刀許世友》《大別山上紅旗飄》《三更寒》等藝術精品。聯合信陽市老促會(hui) 舉(ju) 辦大別山精神與(yu) “列寧號”紅色文化學術研討會(hui) ,聯合上海音樂(le) 學院創辦紅色音樂(le) 文化研究實踐基地,推出大別山精神係列紅色音樂(le) 作品,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chuan) 。二是布置“大國工匠”學習(xi) 室,將工匠精神與(yu) 思政課程相結合,將試飛英雄王昂、英雄機長劉傳(chuan) 健先進事跡融入飛行類專(zhuan) 業(ye) 中;將對空戰勝利負責、對戰友生命負責、對國家財產(chan) 負責的“夏北浩精神”和嚴(yan) 謹細膩的“夏北浩檢查法”融入航空工程類專(zhuan) 業(ye) 中;將中國民航英雄機組的事跡融入空中乘務類專(zhuan) 業(ye) 中,在學生中倡導“嚴(yan) 謹科學、精益求精、耐心專(zhuan) 注、鍥而不舍、傳(chuan) 承完善、守正創新”的民航工匠文化,引導學生立匠心、守匠情、育匠能、鑄匠魂,讓學生在專(zhuan) 業(ye) 學習(xi) 中樹立職業(ye) 操守、培養(yang) 職業(ye) 精神,真正實現政治畢業(ye) 、業(ye) 務畢業(ye) 、作風畢業(ye) ,培養(yang) 大國工匠精神。三是建立紅色航空文化研究中心,紅色大別山文化社團、航空報國文化社團等,對學生開展航空精神教育,激勵他們(men) 把夢想寫(xie) 在藍天上,把青春寫(xie) 在汗水裏,把個(ge) 人理想與(yu) 祖國需要相結合,逐夢藍天,航空報國。四是建立學生素質拓展室(模擬法庭、道德講堂……),舉(ju) 辦第二課堂,組織開展“紅歌育紅匠,紅心永向黨(dang) ”“團旗引領成長 紅色點亮青春”係列演唱演講活動;開展“活力杯”“金話筒”“舞力對決(jue) ”等主持人大賽和舞蹈大賽;承辦“美好生活 青春信陽”青年營地大學生音樂(le) 表演活動,活躍行為(wei) 文化,展顯立德樹人之美,五是傾(qing) 力打造思政文化長廊,雕塑《蛻變》、中國職教之父黃炎培、中國航空之父馮(feng) 如等銅像矗立,厚植環境文化,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矢誌拚搏奮鬥,增強立德樹人之基。六是校外建立思政實踐教學基地,思政課延伸到學生企業(ye) 裏頂崗實習(xi) ,與(yu) 學校團委聯合開展“三下鄉(xiang) ”“返家鄉(xiang) ”“向基層報到”等社會(hui) 實踐活動,定期組織學生到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紅二十五軍(jun) 出發地何家衝(chong) ,沿著革命先輩的足跡,重走長征路,讓學生深刻感受先輩長征路的艱辛;到烈士陵園祭掃獻花,引導學生緬懷先烈,傳(chuan) 承中華民族優(you) 良傳(chuan) 統和革命精神;到鄂豫皖革命紀念館參觀學習(xi) ,引導學生把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質追求轉化為(wei) 具體(ti) 行動,讓大別山精神在追逐青春夢想的生動實踐中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總之,基因紅、航空藍、青春綠交相輝映,續寫(xie) 壯美華章,職教夢、航空夢、強國夢一脈相承,激發拚搏力量。信航人懷抱夢想、腳踏實地,敢想敢為(wei) 、善作善成,在強國有我的偉(wei) 大征程中,再創輝煌!
四、結語
近3年來,信陽航空職業(ye) 學院學生在職業(ye) 技能競賽活動中獲得國家級獎勵16項,省級獎勵130餘(yu) 項。2021年7月,河南省鄭州特大暴雨洪澇災害期間,我校學生利用所學專(zhuan) 業(ye) 技能參與(yu) 無人機救援,時長達360餘(yu) 小時,積極參與(yu) 暑期預防未成年人溺亡專(zhuan) 項治理,分別被學習(xi) 強國、中央電視台等媒體(ti) 報道。《場館裏的思政課--弘揚大別山精神》榮獲教育部開展的“我心中的思政課”第七屆全國高校大學生微電影展示活動三等獎。麵向未來,我們(men) 要以開放包容的心態迎接新技術給教學形式帶來的變化,集思廣益,充分利用新媒體(ti) 不斷拓展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的內(nei) 涵與(yu) 外延,構建更加高效的思政課沉浸式體(ti) 驗教學模式,實現教育的良性發展。
(作者係信陽航空職業(ye) 學院馬克思主義(yi) 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