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新時代新征程上,思政課建設麵臨(lin) 新形勢新任務,必須有新氣象新作為(wei) 。近年來,鄭州科技學院重點圍繞“四抓四促”做文章,多措並舉(ju) 推動思政課建設走深走實。
一、抓教育培養(yang) ,促教師成長
按照教育部和相關(guan) 部門工作要求,鄭州科技學院馬克思主義(yi) 主義(yi) 學院通過公開招聘、校內(nei) 轉崗等方式將思政課專(zhuan) 任教師數量提升至現在的108人,已經達到1:350的要求。從(cong) 青年教師培養(yang) 、實踐研修、教師能力培養(yang) 三個(ge) 方麵狠抓教師隊伍的教育培養(yang) ,促進教師成長。
第一,青年教師培養(yang) 方麵:實施崗前培訓與(yu) 試講製度,落實幫扶製、導師製,采取結對子、搭台子、壓擔子等培養(yang) 方式,指導教師開展教學科研活動,幫助教師確定努力方向,讓青年教師成長有助力、發展有空間、前進有動力,不斷激發教師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增強教師使命感、認同感、獲得感、歸屬感。
第二,教師實踐研修方麵:將實踐研修作為(wei) 提升思政素養(yang) 的一種重要方式。通過帶領青年教師到紅旗渠、大別山等紅色教育基地等開展實踐研修,堅定“四個(ge) 自信”“四個(ge) 意識”,做到“兩(liang) 個(ge) 維護”,在實踐中厚植家國情懷,彰顯信仰力量,為(wei) 青年教師豐(feng) 富素材開展教學拓展寬度延展深度。
第三,教師能力建設方麵:學校每年組織不少於(yu) 2次的全員培訓,培訓內(nei) 容涵蓋專(zhuan) 業(ye) 理論知識、教學方法和技能、科研工作等,同時組織教師參加各級各類培訓,實現思政課教師培訓全覆蓋。定期組織教師集中學習(xi) 、講示範課、互相聽課,促進思政課教師互學互鑒。常態化開展“大聽課、大練兵、大比武”活動。學校每年舉(ju) 行一次思政課教師教學技能比賽,每學期舉(ju) 辦1-3次思政課教學觀摩課,學院每學期舉(ju) 行一次精彩教案、精彩課件等評選活動。通過常態化舉(ju) 辦教學比賽、評比等競賽活動,激發教師的競爭(zheng) 意識和學習(xi) 動力,調動教師上好思政課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二、抓教學改革,促質量提升
學校聚焦思政課教學改革與(yu) 創新,培育和打造了一批思政育人特色品牌,促進思政育人質量顯著提升。
第一,教學模式創新方麵:積極探索“理論知識講授+實踐能力響應”教學模式。思政課教學重構理念矩陣,重視多門思政課的協同育人,從(cong) 傳(chuan) 統思政課具體(ti) 的內(nei) 容體(ti) 係中走出來,形成思政課大概念,打破學科壁壘、課程壁壘、知識點壁壘,在大場域裏用大概念教學法踐行價(jia) 值體(ti) 係引領思政課教學。豐(feng) 富思政課體(ti) 驗式教學方法,主題觀影、主題征文比賽、大學生講思政課比賽、微視頻製作、主題演講、社區誌願服務、主題文藝演出、藝術作品創作等實踐教學形式大受學生歡迎。采用“中班教學+小班研討”新模式,打破傳(chuan) 統大班授課的思政課實施模式,將班級規模縮小,提升思政課的課堂授課效果,並通過小班研討的新型教學模式,聚焦學生關(guan) 切,回應學生問題與(yu) 需求,提升思政課的育人效果。
第二,備課模式拓展方麵:常態化開展集體(ti) 備課展示活動,積極開展聯合備課。圍繞不同主題,各教研室教師集體(ti) 研討、磨課,搭建縱向銜接、橫向貫通、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思政課程體(ti) 係,將思政課程中的“故事鏈”“邏輯鏈”“問題鏈”有效銜接,與(yu) 鄭州大學、鄭州輕工業(ye) 大學、河南科技大學等高校開展聯合備課,全麵提升了教學能力和水平。
第三,課程體(ti) 係建設方麵:規範開設思政必修課,開齊開足各門思政課,按照教育部最新課程方案全麵開設了六門必修課程。在保持思政必修課程全部開設的前提下,加大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核心內(nei) 容的思政課課程群建設力度,初步構建起以必修課程為(wei) 基礎,以選修課程為(wei) 補充的立體(ti) 化課程體(ti) 係。重點圍繞國家安全教育、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新時代偉(wei) 大變革、“四史”、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等開設係列選擇性必修課程。
三、抓平台建設,促實踐教學
第一,教學平台建設方麵:學校在2020年建成了占地1000平方米,融合現代信息技術,集線上與(yu) 線下相結合、虛擬與(yu) 現實相融合、理論與(yu) 實踐於(yu) 一體(ti) 的多功能、綜合性思政課體(ti) 驗教學中心,並於(yu) 2023年掛牌“河南省高校思政教育體(ti) 驗教學基地”。基於(yu) 思政體(ti) 驗教學中心,基於(yu) AR、VR、MR、CAVE等信息技術,思政課實現了從(cong) 基於(yu) 課堂基於(yu) 教材的理論教學向理論與(yu) 實踐融合式的教學轉變。組織教師用好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師網絡集體(ti) 備課平台、河南省高校思政課教學資源平台和校內(nei) 外實踐教學基地,實現優(you) 質資源共享。
第二,體(ti) 驗教學建設方麵:專(zhuan) 門開設思政實踐教學課程“思政體(ti) 驗課”,深入探索思政課體(ti) 驗式教學,充實體(ti) 驗教學資源,著力打造思政課教學特色品牌,思政課體(ti) 驗式教學形成《1+N體(ti) 驗式思政育人新模式研究》獲批kaiyun体育登入口優(you) 秀品牌;體(ti) 驗教學模式被《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等多家媒體(ti) 報道。
第三,大思政課建設方麵:加強與(yu) 學工等部門合作,組織教師參與(yu) 學生社團活動,指導學生開展理論宣講、社會(hui) 實踐等,學校“田鋪大灣”視頻,成功入選全國優(you) 質共享思政課教學資源,《奮力實現中國夢、熱血青春正當時》獲第六屆全國高校大學生講思政課公開課展示活動本科組三等獎,多位教師指導學生積極參與(yu) “第七屆全國高校大學生講思政課公開課展示活動”,報送作品10餘(yu) 件,多位教師指導學生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ye) 訓練計劃項目研究。
四、抓數智賦能,促內(nei) 涵建設
第一,數智賦能教學理念:依托區塊鏈、大數據、雲(yun) 計算、人工智能為(wei) 代表的數字技術,將教學係統、圖書(shu) 館係統、一卡通係統、學工係統等數據加以整合,為(wei) 掌握、分析學生個(ge) 體(ti) 差異性和個(ge) 性需求提供科學數據參考,提升了思政課“學生中心”“因材施教”的科學化精細化水平。
第二,數智賦能教學模式:通過信息技術拓展思政課實踐教學方式,利用慕課、智慧樹等在線課程平台,開設“微信課堂”,有效提升了學生課堂學習(xi) 親(qin) 近感、體(ti) 驗感、獲得感。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擬定個(ge) 性化學習(xi) 方案、建立學情追蹤測評體(ti) 係和作業(ye) 管理體(ti) 係,實現課前預習(xi) 材料供給精確化、課堂教學內(nei) 容多樣化、課後知識拓展個(ge) 性化,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xi) 動力。
第三,數智賦能評價(jia) 模式: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開展教學行為(wei) 和教學質量評估分析,讓思政課堂學習(xi) 效果的評價(jia) 更精準、動態與(yu) 長效,提升了思政課課堂教學質量。此外,學校積極發動學生參與(yu) 數智平台的資源擴容,堅持“以生為(wei) 本”的工作理念,遴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思政課骨幹教師擔任內(nei) 容製作指導老師,引導廣大青年學生積極參與(yu) 場館的內(nei) 容研發、製作、展示和講解,並以此作為(wei) 教學效果評價(jia) 內(nei) 容之一。當前平台展示的多個(ge) 內(nei) 容皆出自學生之手。
鄭州科技學院堅持守正創新、問題導向、係統思維,向思政課教學改革要質量,結合自身實際,借鑒他人經驗,不斷深化教學改革,推進思政課改革走深走實,推進思政育人提質增效。
作者簡介:楊林芳(1988—),鄭州科技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於(yu) 慎鴻(1963—),鄭州科技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
基金項目:本文為(wei) 2024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yu) 實踐項目(思政課類)“數字賦能思政課體(ti) 驗式教學模式探索與(yu) 實踐”(編號:2024SJGLX1024);鄭州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yu) 實踐項目(思政課程)“價(jia) 值引領 數智賦能:大語言模型融入思政課改革研究”(編號:2025 SZK 002)鄭州科技學院校級教改重大項目“‘四史’教育的‘青年化’闡釋‘元素化’解析一體(ti) 化範式研究”、青年項目“‘大思政課‘視域下高校思政課體(ti) 驗教學改革的困境與(yu) 出路”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