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強調,要“講好中國故事,傳(chuan) 播好中國聲音”。近年來,鄭州科技學院積極探索將新時代黨(dang) 的創新理論和偉(wei) 大實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徑和方式,構建了包含“宣講團”“小讀本”“融媒體(ti) ”“雲(yun) 穿越”“大課堂”五種路徑在內(nei) 的育人新模式,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典型案例,在思政課上講好“中國故事”。
一、把握時代脈搏,開展“一體(ti) 化”係統實踐
通過建構路徑體(ti) 係、創設場域體(ti) 係、建設隊伍體(ti) 係,將新時代偉(wei) 大成就融入思政教育的體(ti) 係構建從(cong) 零散轉為(wei) 一體(ti) 。破解了思政教育係統化不足,適應“四個(ge) 麵向”的要求不夠,重理論,輕實踐,重活動開展,輕係統建構的問題。
第一,建構一體(ti) 化路徑。建構了以三級聯動“宣講團”,兩(liang) 冊(ce) 並行“小讀本”,多元合一“融媒體(ti) ”,兩(liang) 館同遊“雲(yun) 穿越”,三課協同“大課堂”五維一體(ti) 融入路徑。
第二,創設一體(ti) 化場域。全員全程創設了以參與(yu) 式主動宣講為(wei) 引領,趣味化理論漫談為(wei) 依托,網絡化創意作品為(wei) 輸出,沉浸式思政體(ti) 驗為(wei) 重點、貫通式專(zhuan) 業(ye) 實踐和服務型社會(hui) 實踐為(wei) 拓展的思政育人場域體(ti) 係。
第三,建設一體(ti) 化隊伍。打造了以校內(nei) 500餘(yu) 名專(zhuan) 兼職思政教育老師、3000餘(yu) 學生主力,300餘(yu) 名校外基地負責人、思政教育專(zhuan) 家、行業(ye) 骨幹等為(wei) 一體(ti) 的思政育人隊伍。
二、整合教學資源,探索“雙輪式”治理實踐
探索講好“中國故事”的雙輪實踐:思政課程與(yu) 課程思政同行、校內(nei) 校外思政育人互促,以此促使思政育人機製運行從(cong) 分隔轉為(wei) 協同,破解了思政育人中的實踐治理困境、思政育人有機融入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不夠,形式單一、機製不暢、持續不夠等問題。
第一,思政課程與(yu) 課程思政同向同行。依托大國重器、航空航天、教育強國等新時代偉(wei) 大成就理論與(yu) 實踐內(nei) 容建設“大思政課”,實施以“課程思政”為(wei) 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梳理課程所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精心設計專(zhuan) 業(ye) 課程實踐環節,獲批省部級樣板課程思政2項,形成“思政課程實踐更專(zhuan) 業(ye) 、專(zhuan) 業(ye) 課程實踐更思政”的同行機製。
第二,發揮學校主體(ti) 作用。校內(nei) 思政教育成果獲得國家級課題及獎勵8項。其他省部級獎勵:思政教育成果13項,校內(nei) 人才隊伍建設類36項,學生成果類13項。
第三,校內(nei) 主動與(yu) 校外聯動同步發力。主動匯聚社會(hui) 育人資源,聯動社會(hui) 各方力量,實施校所聯動研發、校企聯合培養(yang) 、校地聯袂共建,與(yu) 多家企事業(ye) 單位合作設置了一批培養(yang) 項目,形成了“學校主體(ti) 更主動、社會(hui) 力量共聯動”的互促機製。
三、創新教學方法,實施“立體(ti) 化”教育改革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高度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hui) 大課堂結合起來”,強調理論學習(xi) 與(yu) 實踐教育在思政課教學中相輔相成、內(nei) 在統一的關(guan) 係。定製內(nei) 容專(zhuan) 題、項目製開展實踐、教育載體(ti) 拓域,改革施策從(cong) 扁平轉為(wei) 立體(ti) ,破解了思政教育不實戰,思政教育存在走馬觀花,學用脫節、知行分離的問題。
第一,定製內(nei) 容專(zhuan) 題。“宣講團”方麵,按照黨(dang) 和國家思政教育工作要求,開展主題為(wei) “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精神”等其他時事國家政策宣講;將新時代偉(wei) 大成就的理論內(nei) 容和實踐內(nei) 容做成專(zhuan) 題進行宣講。與(yu) 省內(nei) 外的紅色資源基地開展聯合教育教學。
第二,項目製開展實踐。依托習(xi) 近平經濟思想、習(xi) 近平法治思想、習(xi) 近平文化思想、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xi) 近平強軍(jun) 思想、習(xi) 近平外交思想、新時代經濟建設成就、新時代文化建設成就、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成就、新時代國之大器成就、新時代航空航天成就等內(nei) 容,在兩(liang) 館同遊“雲(yun) 穿越”、第二課堂、第三課堂中開展項目製實踐,驅動與(yu) 政府、企業(ye) 等社會(hui) 資源有效整合。
第三,教育載體(ti) 拓域。學校積極整合線上線下思政教育教學資源、校內(nei) 校外紅色場館和教育場館等教育資源,將周邊紅色資源“搬進”場館課堂,打造了以中原英烈紀念館、二七大罷工紀念塔等為(wei) 代表的紅色革命教育專(zhuan) 題(紅色路線);以河南博物院、隻有河南·戲劇幻城等為(wei) 代表的曆史文化教育專(zhuan) 題(文博路線);以河南自然博物館等為(wei) 代表的科普教育專(zhuan) 題(科普路線)的“三條路線”,開展社會(hui) 實踐大課堂。
為(wei) 深入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指示精神,鄭州科技學院以新時代黨(dang) 的創新理論為(wei) 引領,立足新時代偉(wei) 大實踐,不斷推動思政教育改革創新。高校思政課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講好中國故事、傳(chuan) 播好中國聲音,不僅(jin) 有助於(yu) 學生加深對所學內(nei) 容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助於(yu) 激發學生的學習(xi) 熱情和興(xing) 趣,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近代中國從(cong) “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曆史發展邏輯,進一步堅定“四個(ge) 自信”。推動信息技術與(yu) 思政課教學深度融合,既是推動高等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時代之需,又是提升思政課育人效果的實踐之要。
基金項目:本文為(wei) 2024年鄭州市社科聯課題“習(xi) 近平文化思想對鄭州市打造文化強市的實踐引領研究”(項目編號 ZSLX20241637)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