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体育登入口

大力推行特色學徒製!國家8部門聯合發文

發布時間:2025年02月14日16:13 來源: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

  近日,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工業(ye) 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國務院國資委、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全國總工會(hui) 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推動技能強企工作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激活各類企業(ye) 技能人才培養(yang) 主體(ti) 作用,促進職工增技、技能增收、企業(ye) 增效。


  《意見》提到,由企業(ye) 出崗位、出標準、出師傅,學校出學生、出教師、出教學資源,政府出政策、出服務、出管理,打造以產(chan) 業(ye) 鏈鏈主企業(ye) 、行業(ye) 龍頭企業(ye) 、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等為(wei) 主體(ti) ,高等學校、職業(ye) 學校(含技工院校,下同)、培訓機構、技能評價(jia) 機構、就業(ye) 和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等共同參與(yu) ,產(chan) 業(ye) 、教學、評價(jia) 銜接融通的技能生態鏈。


  支持企業(ye) 利用資本、技術、知識、設施、設備、場地和管理等要素,舉(ju) 辦或者聯合舉(ju) 辦職業(ye) 學校和職業(ye) 培訓機構。支持企業(ye) 依托職業(ye) 學校、企業(ye) 培訓中心等建設工匠學院。


  大力推行中國特色學徒製。支持企業(ye) 參與(yu) 工學一體(ti) 化、現場工程師培養(yang) ,鼓勵企業(ye) 與(yu) 學校聯合,招工招生一體(ti) 、入企入校同步、企校雙師聯合、工學交替培養(yang) 學徒。引導支持企業(ye) 按需設立學徒崗位,對新招用職工、在崗職工和轉崗職工進行學徒培養(yang) 。全文如下:


  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部等8部門關(guan) 於(yu) 推動技能強企工作的指導意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廳(局)、發展改革委、教育廳(教委、教育局)、工業(ye) 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財政廳(局)、國資委、市場監管局(廳、委)、總工會(hui) :


  為(wei) 深入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hui) 精神,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實施就業(ye) 優(you) 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ye) 的意見》《關(guan) 於(yu) 深化產(chan) 業(ye) 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要求,進一步激活各類企業(ye) 技能人才培養(yang) 主體(ti) 作用,促進職工增技、技能增收、企業(ye) 增效,現就推動技能強企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打造產(chan) 教評技能生態鏈。由企業(ye) 出崗位、出標準、出師傅,學校出學生、出教師、出教學資源,政府出政策、出服務、出管理,打造以產(chan) 業(ye) 鏈鏈主企業(ye) 、行業(ye) 龍頭企業(ye) 、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等為(wei) 主體(ti) ,高等學校、職業(ye) 學校(含技工院校,下同)、培訓機構、技能評價(jia) 機構、就業(ye) 和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等共同參與(yu) ,產(chan) 業(ye) 、教學、評價(jia) 銜接融通的技能生態鏈。推動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企業(ye) 加大技能人才培養(yang) 投入,健全技能崗位標準體(ti) 係,完善技能人才評價(jia) 使用激勵政策,激發技能強企內(nei) 生動力。


  二、支持企業(ye) 自主培養(yang) 技能人才。實施高技能領軍(jun) 人才培育計劃和大國工匠人才培育工程,鼓勵企業(ye) 培養(yang) 高技能人才。統籌利用多渠道資金資源,依托具備條件的企業(ye) 建設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技能實訓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和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支持企業(ye) 利用資本、技術、知識、設施、設備、場地和管理等要素,舉(ju) 辦或者聯合舉(ju) 辦職業(ye) 學校和職業(ye) 培訓機構。支持企業(ye) 依托職業(ye) 學校、企業(ye) 培訓中心等建設工匠學院。實施“一帶一路”技能築夢行動,服務“走出去”企業(ye) 加強海外員工技能提升。企業(ye) 可依法與(yu) 提供專(zhuan) 項培訓費用、對其進行培訓的員工約定服務期。


  三、加大企業(ye) 技能人才供給。突出就業(ye) 導向和市場化導向,深入分析行業(ye) 發展趨勢,摸清重點行業(ye) 企業(ye) 用工需要,搭建供需對接平台,及時發布急需緊缺職業(ye) 目錄、就業(ye) 需求目錄。自下而上形成培訓需求,大力推行“崗位需求+技能培訓+就業(ye) 推薦”的項目化顯性化培訓模式。發揮技工院校、社會(hui) 化培訓機構、公共實訓基地作用,培養(yang) 更多理論素養(yang) 高、實踐能力強的技能人才,滿足企業(ye) 技能人才需求。


  四、大力推行中國特色學徒製。支持企業(ye) 參與(yu) 工學一體(ti) 化、現場工程師培養(yang) ,鼓勵企業(ye) 與(yu) 學校聯合,招工招生一體(ti) 、入企入校同步、企校雙師聯合、工學交替培養(yang) 學徒。引導支持企業(ye) 按需設立學徒崗位,對新招用職工、在崗職工和轉崗職工進行學徒培養(yang) 。可將簽訂半年以上實習(xi) 協議的畢業(ye) 年度高校畢業(ye) 生(含技工院校高級工班、預備技師班、技師班畢業(ye) 生)納入企業(ye) 新型學徒範圍,對畢業(ye) 後與(yu) 實習(xi) 企業(ye) 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的,從(cong) 入職開始按規定予以補貼。


  五、支持企業(ye) 數字人才培育。聚焦大數據、人工智能、智能製造、集成電路、數據安全等領域挖掘培育新的數字職業(ye) 序列。支持數字領域龍頭企業(ye) 參與(yu) 開發國家職業(ye) 標準、行業(ye) 企業(ye) 評價(jia) 規範、教育培訓資源。實施加快數字人才培育支撐數字經濟發展行動,支持企業(ye) 建設數字人才孵化器、產(chan) 業(ye) 園等,開展數字技術工程師培育項目和數字人才技能提升工作。支持“智改數轉”企業(ye) 以訂單、定製、定向、項目化培訓等方式加強數字人才培養(yang) ,符合職業(ye) 培訓補貼條件的給予差異化補貼。


  六、支持企業(ye) 自主開展職業(ye) 技能等級評價(jia) 。落實“新八級工”製度,以首席技師、特級技師評聘為(wei) 牽引,帶動職工提升職業(ye) 技能等級。對解決(jue) 重大工藝技術難題和重大質量問題、技術創新成果獲得省部級以上獎項、師帶徒效果明顯的技能人才,可打破學曆、資曆、年齡、比例等限製,由企業(ye) 直接認定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特級技師、首席技師。技能生態鏈鏈主企業(ye) 可直接作為(wei) 職業(ye) 技能等級認定機構,麵向生態鏈內(nei) 企業(ye) 職工開展技能等級評價(jia) ,頒發的職業(ye) 技能等級證書(shu) ,納入全國聯網查詢係統。獲證人員納入國家人才統計範圍,按規定落實待遇。


  七、完善企業(ye) 技能人才工資分配製度。指導企業(ye) 將職業(ye) 技能等級作為(wei) 工資分配的重要參考,推動工資分配向關(guan) 鍵崗位、生產(chan) 一線和急需緊缺的技能人才傾(qing) 斜,通過開展工資集體(ti) 協商,合理確定技能人才工資水平。引導企業(ye) 對高技能人才實行年薪製、協議工資製和崗位分紅、股權激勵等中長期激勵辦法。國有企業(ye) 要發揮帶頭示範作用,建立與(yu) 職業(ye) 技能等級(崗位)序列相匹配的崗位績效工資製度,實施股權、項目和崗位分紅等中長期激勵的,高技能人才應占一定比例。


  八、加強企業(ye) 技能人才表彰激勵。政府特殊津貼、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中華技能大獎、全國技術能手、五一勞動獎章、五四青年獎章、青年崗位能手等評選和榮譽向企業(ye) 一線高技能人才傾(qing) 斜。結合實際將企業(ye) 急需緊缺高技能人才納入地方人才引進目錄和城市直接落戶範圍。支持企業(ye) 開展高技能人才休假療養(yang) 、節日慰問和出國(境)培訓交流等活動。


  九、強化技能強企資金保障。建立健全多元經費投入機製,通過企業(ye) 職工教育經費、就業(ye) 補助資金、失業(ye) 保險基金、產(chan) 業(ye) 引導基金、職工個(ge) 人付費等多種渠道籌集資金,加強使用管理。按規定落實職工教育經費稅前扣除政策,企業(ye) 要足額提取和使用職工教育經費,保證60%以上用於(yu) 一線職工教育和培訓,提取和使用情況要向職工代表大會(hui) 公布。


  各有關(guan) 部門要健全工作機製,凝聚工作合力,在資金、項目、金融等方麵加強政策協同。有關(guan) 行業(ye) 部門要抓好行業(ye) 企業(ye) 技能人才需求預測、工作規劃和培養(yang) 工作,宣傳(chuan) 推廣企業(ye) 技能人才培養(yang) 的創新舉(ju) 措和典型經驗。各級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部門要加強統籌協調,會(hui) 同有關(guan) 部門、行業(ye) 企業(ye) 和社會(hui) 力量推動各項政策落實落地。


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教育部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

財政部

國務院國資委

市場監管總局

全國總工會(hui)

2025年1月3日


責編:李達 二審:時高璽 三審:張舸

最新發布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