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 郭濤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對於(yu) 我們(men) 全麵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和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以及全國、全省教育大會(hui) 精神,培育更多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高水平應用型人才,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近年來,許昌學院積極落實省委“三個(ge) 調整優(you) 化”要求,持續一體(ti) 化協同推進“三大改革”任務,加強向理工轉型發展步伐,以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建設助力地方和區域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
專(zhuan) 題論證、持續推進學校理工轉型發展及學科專(zhuan) 業(ye) 調整優(you) 化工作
一是前瞻調整理工專(zhuan) 業(ye) 結構。學校自2002年升本後就研究確立了“地方性、應用型”辦學定位,著手壓縮師範專(zhuan) 業(ye) 、擴大理工專(zhuan) 業(ye) 比例。到2017年,理工醫類專(zhuan) 業(ye) 和學生占比就已經雙雙達到50%。目前,學校理工醫類專(zhuan) 業(ye) 占比已達到59.6%,在省級以上科研平台、人才項目、重點學科、國家級項目等關(guan) 鍵辦學指標中,理工類占比均超過70%,理工辦學特色凸顯。
學校《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理工科學生創新能力培養(yang) 的“0PCE”體(ti) 係構建與(yu) 實踐》成果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二是注重培育理工學科優(you) 勢。學校化工與(yu) 材料學院、電氣與(yu) 機械工程學院、食品與(yu) 藥學院與(yu) 許昌地方產(chan) 業(ye) 合作成效顯著,學科建設形成了辦學優(you) 勢。學校趁勢而為(wei) ,整合資源,組建了由3名“中原學者”領銜的材料與(yu) 化工、電子信息、生物與(yu) 醫藥三個(ge) 優(you) 勢學科,並於(yu) 2022年出台《許昌學院優(you) 勢學科學院建設方案》,按照“優(you) 勢學科學院”模式進一步規範建設。三個(ge) 優(you) 勢學科學院現建有省協同創新中心1個(ge) 、省重點實驗室2個(ge)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重點實驗室1個(ge) 和中原學者工作站6個(ge) ,獲得河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並作為(wei) 主要支撐單位,參與(yu) 了“中原電氣實驗室”和“中原石墨烯實驗室”兩(liang) 個(ge) 河南省實驗室的建設。在優(you) 勢學科學院帶動下,學校先後簽訂技術服務合同千餘(yu) 項,科技成果應用產(chan) 生經濟效益近30億(yi) 元。
深入實施校地共建“雙百工程”,遴選優(you) 秀博士、教授到企業(ye) 擔任“科技副總”,推動更多創新成果走上生產(chan) 線、轉化為(wei) 現實生產(chan) 力
三是著力提升理工專(zhuan) 業(ye) 內(nei) 涵。主動對接河南省“7+28+N”重點產(chan) 業(ye) 鏈和許昌市16個(ge) 重點產(chan) 業(ye) 鏈,先後組建了5個(ge) 現代產(chan) 業(ye) 學院和4個(ge) 理工類特色專(zhuan) 業(ye) 集群,促進一批理工專(zhuan) 業(ye) 進入了發展快車道。目前,11個(ge) 理工科專(zhuan) 業(ye) 成為(wei) 國家或河南省一流專(zhuan) 業(ye) ,24門課程成為(wei) 國家或省級一流課程,兩(liang) 項理工科教學成果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理工專(zhuan) 業(ye) 在轉型中形成了良好的發展局麵。
舉(ju) 辦高質量學術論壇,為(wei) 學生成長成才增勢賦能
下一步,許昌學院將不斷健全完善“政產(chan) 學研用金”各類要素高效協同的創新機製,有效推動教育鏈、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學校將主動契合區域發展和產(chan) 業(ye) 需求,持續優(you) 化學科專(zhuan) 業(ye) 調整機製和以創新實踐為(wei) 導向的課程體(ti) 係,努力培養(yang) 適應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的急需人才,積極助推產(chan) 業(ye) 技術創新和結構優(you) 化升級,切實增強學校服務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能力水平。
學校《點石成金——非金屬納米導電電纜橋架的國際先行者》項目獲2024年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銀獎
一是實施“理工專(zhuan) 業(ye) 鍛造工程”,推進理工專(zhuan) 業(ye) 集群化、特色化發展。堅持走特色辦學與(yu) 內(nei) 涵式發展之路,以4個(ge) 理工類特色專(zhuan) 業(ye) 集群為(wei) 基礎,優(you) 先在智能製造、能源安全、材料與(yu) 新能源、綠色食品、智慧城市建設等領域打造專(zhuan) 業(ye) 品牌,以優(you) 勢學科帶動相關(guan) 學科群的協同發展,持續創新人才培養(yang) 體(ti) 製機製,不斷為(wei) 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賦能加力。
二是實施“政產(chan) 學研用融合工程”,推進“學科—專(zhuan) 業(ye) —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找準學科建設與(yu) 區域發展契合點,持續加強與(yu) 省內(nei) 外高校以及企業(ye) 、科研機構的合作交流,將優(you) 勢學科學院、現代產(chan) 業(ye) 學院一體(ti) 化建設,增設超硬材料產(chan) 業(ye) 研究院等應用研究院,形成“三院一體(ti) ”建設架構,推進學科、專(zhuan) 業(ye) 、產(chan) 業(ye) 的緊密互動與(yu) 深度融合,推動更多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wei) 現實生產(chan) 力。
三是實施“科技創新提升工程”,推進理工轉型高質量發展。以“揭榜掛帥”“賽馬”製強化協同創新,持續推動人才鏈與(yu) 創新鏈、教育鏈、產(chan) 業(ye) 鏈有機融合,讓人才是第一資源更好激活創新是第一動力,讓科技創新這個(ge) 變量轉化為(wei) 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到2026年,力爭(zheng) 2個(ge) 學科進入ESI前1%,科技成果轉化突破100項,年度科研經費保持2億(yi) 元以上,用一係列高質量成果支撐學校建設高水平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