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作為(wei) 華夏文明誕生及早期發展的核心區域,擁有20多個(ge) 朝代的建都史、厚重的曆史積澱和豐(feng) 富的文化遺產(chan) 。如今,河南有14項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居全國之首。自1990年開始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河南入選的項目總數已經達到46項,居全國第一位。 河南省黃河區域14個(ge) 省轄市共有不可移動文物51172處,約占黃河流域的42%,區域不可移動文物密度高,共有世界文化遺產(chan) 5處,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2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521處,曆史文化名城18個(ge) ,黃河流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量居全國第二位。中華文明原點的曆史地位使河南在黃河文化遺產(chan) 保護方麵,肩負著義(yi) 不容辭的時代重任。
一、AI在黃河文化遺產(chan) 保護和傳(chuan) 承中的作用
AI作為(wei) 數字時代新質生產(chan) 力的重要工具,在文化遺產(chan) 保護和傳(chuan) 承創新方麵發揮著強大功能。一是在文化遺產(chan) 的記錄和查閱方麵,AI可以通過高精度的數字化掃描和三維建模技術,精確記錄文化遺產(chan) 數據,形成永久保存的數字檔案。二是在文化遺產(chan) 修複和保護方麵,AI利用圖像識別技術識別文物的損壞部分,並提供自動化修複方案或修複過程,提高修複效率和質量;在文化遺產(chan) 保護過程中,AI可以通過傳(chuan) 感器網絡監測文化遺產(chan) 周圍環境變化,並通過機器學習(xi) 算法對數據進行實時分析,預測文物受損風險並提供預警和建議,幫助工作人員采取有效保護措施。三是在文化遺產(chan) 的分析和研究方麵,AI可以深度挖掘文化遺產(chan) 相關(guan) 數據,並對其高效提取和關(guan) 聯分析,從(cong) 而幫助研究人員厘清文化遺產(chan) 背後的趨勢與(yu) 關(guan) 係,揭示其背後的人文、藝術和曆史背景。四是在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播和推廣方麵,AI可以提高文化遺產(chan) 的關(guan) 注度、精準度、認識度和理解度,推動文化遺產(chan) 的創新傳(chuan) 播。
二、AI賦能黃河文化遺產(chan) 保護中的具體(ti) 對策
鑒於(yu) AI在文化遺產(chan) 保護方麵的強大效能和成功經驗,河南應樹立AI賦能黃河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前瞻意識,提升相關(guan) 能力。以延續文化遺產(chan) 生命、賡續中華民族文脈為(wei) 使命,以研、保、創、譯、傳(chuan) 、育為(wei) 職能,實施一攬子工程,開展一係列切實有效的工作。
深化AI賦能文化遺產(chan) 保護研究。首先是AI賦能文化遺產(chan) 保護案例研究,通過分析人工智能保護文化遺產(chan) 案例,了解其工作原理、運作機製和注意事項;其次是黃河文化遺產(chan) 保護具體(ti) 項目研究,即將人工智能具體(ti) 形態(如生成式AI、沉浸式AI、伴隨式AI和場景嵌入式AI等)同黃河文化遺產(chan) 保護具體(ti) 場景(如數據分析、數字複刻、數字展陳、現場講解)相結合,形成相應的可行性方案。第三是研究AI在黃河文化遺產(chan) 保護中的現實問題,通過對政策製度、發展治理、眾(zhong) 智協創、傳(chuan) 播管理等問題係統性探究,為(wei) AI賦能文化遺產(chan) 的高質量保護,提供智庫支持。
深化人工智能對特殊文化文物遺產(chan) 的考釋工作。人工智能可以在不傷(shang) 文物實體(ti) 的前提下模擬複原古建築、古碑文、古圖畫等文獻資料,輔助完成分析、複原、譯釋等工作。比如人工智能在助力甲骨文考釋方麵,現已取得較大進展,研究人員通過對人工智能進行語料預訓練、數據建模、語義(yi) 識別、算法運算、模型推理、自動生成等係統訓練,能夠使模糊、殘缺的甲骨文得以識別、補全、修複。接下來,河南需要進一步深化人工智能在文法分析、釋文翻譯、辭例擬補、殘字補全、辭例輔助綴合等方麵的研究和訓練,以更好地詮釋中華文明。
建設黃河文化考古發掘與(yu) 應急保護智能係統。該係統由發掘艙、實驗艙、轉運艙、修複艙、信息采集艙、研究艙等智能艙組成,其內(nei) 部包含環境控製、考古照明、修複工具、科學儀(yi) 器搭載平台等重要模塊,形成具備文物發掘、文物保護、信息采集、文物轉運等多重功能的智能係統。為(wei) 黃河文物提供從(cong) 發掘到入庫的全流程閉環保護,從(cong) 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黃河文物在發掘、轉運、修複、存儲(chu) 等過程中產(chan) 生的環境影響。
建立黃河文化遺產(chan) 智能保護及活化利用係統。該係統因文化遺產(chan) 屬性不同而實行多元化保護模塊和措施。比如,對不可移動遺產(chan) 的保護,可利用數字孿生技術創建河南黃河文化遺產(chan) 元宇宙平台,積極利用“河南理工一號”AI智能遙感衛星、人工智能公共算力開放創新平台等社會(hui) 組織的數據成果,建立智能監測與(yu) 預警機製,自動識別並預警黃河文化不可移動遺產(chan) 的損壞、自然侵蝕、非法挖掘、天氣變化等風險,提醒相關(guan) 部門及早防控。而對黃河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可融合3D高清掃描、大數據、區塊鏈和AI技術,進行數字化捕捉、建模、存儲(chu) 和展示。
創意人工智能在文化遺產(chan) 保護中的傳(chuan) 播。可通過與(yu) 百度、網易、科大訊飛等AI大廠合作,全方位、全場景、全領域構建黃河文化遺產(chan) 智能體(ti) 大模型,亦可利用AI技術生成數字人智慧體(ti) ,予以IP化呈現,並推動其在影視作品、網絡遊戲中的場景應用。比如,在文旅場景中,可以創造具有當地特色的數字導遊,在智能終端以更鮮活、生動的方式與(yu) 消費者交互,並在現實文旅情景中以仿生人導遊的形象與(yu) 遊客交流互動;在文藝創作及動漫領域,可與(yu) 廣播電視台、博物館、出版社等社會(hui) 組織創造的IP形象合作,打造出兼具黃河文化傳(chuan) 播功能和智能交互屬性的影視作品、網絡遊戲、舞台藝術作品。
推動和建立AI+黃河文化遺產(chan) 保護複合型人才培育和社會(hui) 合作機製。應著力發揮高等院校的社會(hui) 功能,推動複合型人才培養(yang) 和服務社會(hui) 的工作。促進文化學、文物學、計算機技術學等多學科的融合,構建高等院校、黃河文化遺產(chan) 保護部門、AI技術研究、傳(chuan) 媒機構、社會(hui) 組織的多方協作機製,定期舉(ju) 辦“AI賦能黃河文化遺產(chan) 保護大賽”和“黃河文化遺產(chan) 保護前沿論壇”,擴大社會(hui) 影響,使黃河文化遺產(chan) 保護成為(wei) 全社會(hui) 的共同事業(ye) ,形成黃河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破圈效應,從(cong) 而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得到更好的傳(chuan) 承和弘揚。
(作者係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博物館館長賈國濤 )